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设计论文发表现代设计史论课程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6年11月08日 分类:电子论文 次数:

这篇设计论文发表了现代设计史论课程培养模式的研究,教改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法以“设计史微课主题研讨”为切入口和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寻求多元化、深入化、目标明确型微课切入口。在大数据背景对设计专业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这篇设计论文发表了现代设计史论课程培养模式的研究,教改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法以“设计史微课主题研讨”为切入口和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寻求多元化、深入化、目标明确型微课切入口。在大数据背景对设计专业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设计论文发表

  摘要:信息化时代,现代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本研究在分析现阶段综合类院校设计基础课程发展现状、人才培养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大数据思維浅析了我国基础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设计学生多背景交叉的情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设计论文发表,大数据,设计史,文化创意设

  计创新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技术性的行为,在文化、广告、网络、动漫等诸种文创产业和跨媒体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满足社会文化产业活动的需要,近年来各大传媒院校纷纷设立专业,培养设计领域的创新人才,即设计咨询。然而,与纯艺术院校、纯工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不同,传媒综合性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尤其在史论教学中,史论课程与欣赏课程不再分离,设计学科跟其他学科不再割裂,理论教学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设计知识也讲究综合系统地运用。

  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现代设计史》教学现状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偏理工类院校,设计学科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但是现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大背景都在倡导经济和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而杭电的设计基础课针对工科背景学生和艺术背景学生均有开设。作者长期研究综合中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针对我校设计基础课程之诸问题,反思梳理如下:1.同一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接受教学对象的专业差异、合理组织教学。通常,我们基础理论教学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在于教材、教学进度、考核、答案和评分标准这五项内容的统一,即所谓“五个统一”。这种模式自然易于操作,也便于规范化管理,却不利于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杭电的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在低年级期间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现代设计史》课程,并且学生背景有工科生和艺术生,这些学生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各异,课程需求自然也各有差别。如漠视这些差异,在教学中刻板地追求教学进度、授课内容等方面的统一,容易迷失教学重点,也无法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专业需求。这些缺点都令该课程的适用性有所不同。2.现有基础史论教学较难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的重要性、融合性、必要性。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有关设计的现象与变革、创作的风格与流派等内容都强调博闻强识和体察入微,但都因为课时的有限而无法充分展开,而粗略提及的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和相关重大设计事件,也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中西方设计的系统知识。传统教学专业视野过窄,缺乏学科间的交互,无不是课程教学的遗憾。3.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显示设计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和论述是目前《现代设计史》的常用题型,采用闭卷考核、百分制。考核前,任课教师通常会给出复习提纲。但由于设计史论信息量密集庞大,即使给出范围,学生仍觉课程考核的痛苦。以传统的题型、卷面和评价方式来考核设计专业的学生,学生难免依靠应试方式和短期记忆来混取高分效果,而实质上无法体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基调、创作风格和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这不符合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原则。由上述分析可知,不论在对授课对象的认识方面,还是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方面,现阶段《现代设计史》的教学均存在问题,既无法满足教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的需求,基础设计课程之不同于理工类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此间实难体现。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设计史论教学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大数据”一词在2012年云技术、物联网等概念出现时被反复提及,并以其不同于传统数据的分布式、数据量巨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人所知。传统教育与工业化时代一同兴起,铃声、班级、统一的教材、标准化课堂、严密的时间表,无一不体现工业化集中的批量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这种教育为时代制造了大量可用的人才。但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和模式已有了显著的不同。教育资源不断在平台和内容等方面开放,人才也不断向发掘知识、寻找联系、总结规律等方面发展。信息的孤岛正在连成海洋,多元的教育资源也逐渐连接起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新时代设计专业教学的新转向,教与学两方面创新应用的无限可能。数据链条形成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环境挖掘学生的个性数据,学生的个性数据为科学的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这就是在大数据背景对设计专业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三、大数据思维下的现代设计史教学渐新

  在大数据思维的关照下,针对“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希望可为学生渐进开启“个性订制化”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中西比较运用文化视角贯通《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在教学中不妨以同时期或同类艺术现象为纬线,横向比较在中西方不同地域下艺术特色的不同。学生可从历史、经济、文化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造成的结果,以其异同追述各自的特色。如此可一改单纯学习西方设计史课程,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可以将希腊史诗和中国的《诗经》加以比较,对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青铜器时代的异同做出思考,考察中西方瓷器的历史有何相互联系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角度有利于学生建立“大学科”思维。2.利用多媒体平台互补共促《现代设计史》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完成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模式秩序性的体现,但这种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定。线上线下的学习相互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教育平台,发展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碎片化需求,设计好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最个性的课程教学,并加以适当鼓励,应当是新时代的课程景况。这时候不妨打造一种“微课”,将课堂教学视频、相关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教师点评等一同打包,作为新时代补充课堂教学的有益手段。针对综合性院校,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设计学生背景的多样性,设计基础课程的长远渗透性,申请者建议在学院引入《现代设计史》微课,通过一分钟内的视频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依照专业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可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这样的好处有两点:即可做到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差异的兼顾,因材施教,又可利用微课自学点击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精确需求。3.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息式考评体系。基础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无疑由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来检验,单一闭卷考核难以满足以创新性和多元性为特点的设计类课程的需求,更无法体现学生个性的差异。立体化、阶梯式、全息式的考评体系才是大数据时代的趋势。为保证《现代设计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良性循环,短期评价和结果评价这种传统的惯常模式应被逐步废除。具体措施方面,可结合纯卷面考核与设计作品辨析、图片问答等新颖题型。纯卷面考核也可增加作品解析、旋律图片论述和风格图片问答等灵活的考查式题型。这种立体式检验有利于体现传媒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又可利用大数据的海量信息源。然后,可结合过程评价和终期评价,结合学科成绩和学习态度、鉴赏能力、创新精神等潜能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试卷考核和设计作品、调查报告、课件制作、设计作品研讨、创作风格研讨等多重形式,变任课老师“执行者”的角色为“促进者”和“反思者”,从而更好发挥传媒类课程的特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释放学生的人性,也更能展示基础设计课程教学成果。

  四、教学研究总结

  但需与本次教改的初衷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设计道路上对史论知识到真正的设计运用、设计实践的过渡和衔接。对经典设计理念和历代设计的流程和方式方法以及设计理念有大致及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传统“基础设计”的课程中解放思想,探索全新思路,培养超前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兴卫.论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策略[J].艺术科技,2014,(6).

  [2]张蔚.艺术教育之于理工专业学生的必要性[J].艺术科技,2014,(5).

  [3]贺和平,刘雁妮.体验视角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文化产品创新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2014,(5).

  作者:施妍 过山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推荐期刊:《工程建设与设计》(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国家机械工业局工程建设中心、中国机械勘察设计协会、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主办。《工程建设与设计》获得机械部优秀期刊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