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3月22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这篇物流管理论文发表了物流业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云南是中国和东南也以及南亚地区的交汇地带,是贸易区的货物流通的重要枢纽,论文对“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物流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措施,对当前云南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论文,“桥头堡”战略,云南物流业,发展对策
1“桥头堡”战略与物流业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建设的逐步完成,云南处在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交汇地带,在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现已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的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是中国大陆进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重要陆上通道。云南已经具备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开放的条件,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桥头堡”建设中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于2011年11月颁布施行,该意见从物流战略视角,把云南省定位于“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建设,构筑陆上大通道”。为此,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云南的现代物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物流一体化,大力拓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物流建设,主动参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广泛的互利共赢。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可以维持现有的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使沿线国家有互补的优势,开拓了新的机遇和新平台的发展。物流业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中,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内陆省区融入国家“桥头堡”战略的速度和水平紧密相关,同时“桥头堡”战略必将引领和推动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在“桥头堡”战略的有序推进下,“桥头堡”沿线区域的物资交易和资本投入将会持续扩大,为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云南省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门户,可以在“桥头堡”建设中,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主动参与国家“桥头堡”战略建设,积极推动省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刺激云南物流业市场需求,促进云南现代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的深入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云南物流业的比较优势
2.1区位优势明显
云南地理位置优越,其上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海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处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接合部,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更是连接印缅孟三国的印度洋港口城市。云南和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家接壤,毗邻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国家,和邻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等方面关系十分紧密,对外开放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与东南亚和南亚陆地沟通的省份,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云南在交通区位优势方面特别明显,其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可以承接国内省份,对外连接东南亚诸国,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正在从交通物流末端转向物流重要节点,为云南提升开放水平、扩大口岸贸易,振兴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南要抓住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和物流产业分布,积极融入“桥头堡”建设发展机遇,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整个产业链上物流的流通速度,大力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业,遂步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物流基地,实现云南物流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2国际大通道建设
作为中国唯一能同时与东南亚和南亚陆地沟通的省份,云南北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家“桥头堡”建设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构建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让云南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战略优势越来越突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和扩大。当前,云南提出了交通网络建设5年大会战(2016—2020年)战略目标,要实现全省州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网和在建铁路基本覆盖全部州市,实现50万人口以上经济大县和滇中城市经济圈范围内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骨架网以及“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形成对广泛的国内和国际航空网络的全面覆盖,初步完善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综合运输系统,初步形成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综合交通保障需要。到2020年,全省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2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00公里,铁路里程达到5000公里,内河水道里程达到5000公里,干支线机场数量达到20个,将建成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开通41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云南将努力推进道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五大基础设施网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支持云南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将对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和东南亚辐射中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使云南综合运输系统支持能力得以增强,进一步巩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云南国际货物运输网络的建立并有效运行,是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通的先决条件,推动了云南与沿线各省之间的密切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和相关区域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贯穿物流渠道和经济走廊。同时应把重点口岸城市作为一个节点,建设一批具有产品加工、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功能的物流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云南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国际航道建设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以通信为抓手,公路为基础,航空作为补充,辅以水运建设,各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形成一个外联东南亚、南亚,内通周边省份和自治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它将直接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并连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三个主要市场,这将有力推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之间的物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实施,加快了云南对外开放、建立新经济区和新中心城市的进程,云南与周边省份和东盟国家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连接了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云南转变为中国到南非和南亚次大陆,沟通两大洋的陆地走廊上和重要的桥梁。
2.3物流经济实力提升
经济发展使云南省的物流需求进一步扩大,社会物流总额加速增长。从总体社会经济形势看,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1.62亿吨,同比增长4.2%;货物吞吐量1759.6亿吨,增长5.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同2013年相比增长5.3%。从物流运输方式来看,云南道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平均值高达8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4个百分点,体现了公路运输为主和铁路运输为辅的特点。物流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较强依赖性,物流发展呈现“交通廊道”效应。基于中心城市高速公路主枢纽建设为中心,州市区县区域性枢纽建设为依托,县乡客货运站场为基础,点线连接、辐射四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但综合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模式尚未形成,物流活动对支持省内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对云南物流总额的构成分析,云南工业物流总体快速增长,比重较大,占社会物流总量的55.86%,农产品占社会物流总量的10.51%。区域外物资占社会物流总量的31.76%。从物流总成本结构来看,运输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2.97%;存储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34.53%;管理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12.50%,公路运输成本和利息费用增长较快。全省社会物流总值达3万亿元。从云南省16个城市物流竞争力来看,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大物流枢纽形成滇中城市群物流圈,成为云南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保山、昭通等成为12个二级物流节点,发挥区域物流节点作用。
2.4能源和资源优势
云南作为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太阳能资源、水电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中国西部大陆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交通要道,丰富的风能资源、水电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农业资源分布这个区域,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以及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布局中最为特殊的“大物流”通道。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不仅弥补了云南成品油生产的空白,而且对云南省化工、轻工业、纺织等行业也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石化工业必将成为云南省又一新的重要产业。作为国家“桥头堡”建设的重要门户,云南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成西南地区重要的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化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物产业基地。
3“桥头堡”战略与云南物流业发展对策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着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都重在一个“通”字,但重中之重的是必须把道路联通摆在第一位。“五网”建设是云南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方向,“五网”建设相辅相成,以政策沟通和道路联通为先导,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将在未来沿线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结构调整、民族团结中起到整合辐射作用,将对东南亚、南亚产生深远影响。泛亚铁路贯通欧亚经贸大通道,未来4条“钢铁丝绸之路”构成的黄金走廊将把欧亚两大洲连为一体。云南作为泛亚铁路的关键节点,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建成昆明至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4条国际大通道,使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铁路网全部贯通,建成中越红河水运通道、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路通道等;建成昆明通往川、桂、黔等5条省际大通道;建成12个机场,通航城市达90多个,共开通航线207条,形成了以昆明为主枢纽的机场群。云南组织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5个国际陆港基地:安宁国际陆港基地、晋宁国际陆港基地、王家营铁路集装箱陆港基地、国际空港物流基地和嵩明物流陆港基地。
3.2全面落实政府规划
国家强力支持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政策环境优越。2009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云南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0年3月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云南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议》,提出将云南打造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希望国务院把云南的“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统筹考虑,充分利用云南陆上对外通道优势,把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现在有着比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随着与邻国日益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能源连接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升级和完善,加快推进了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实施“桥头堡”的政策,为云南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为云南边疆地区转变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市场和中国边境的贸易枢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3.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在云南省全省范围内选择有潜力、发展前景好的物流企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云南省传统型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制定物流产业推进政策,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省内一些有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好的大中型物流企业,政府可以在物流用地、购车、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建立现代物流专项基金,年营业额增长率超过30%的物流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予奖励。出台政策支持现有大中型物流企业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物流产业,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综合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物流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是:一是实施大集团推动战略,选择一批物流理念先进、产业优势明显、物流业务规模大、物流集成能力强、物流信息系统完善、规范管理和标准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深化国有物流企业改革和重组。通过兼并、联合形式,重组一批规模和实力强的物流企业,专业从事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三是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引进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进入云南,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和云南本土物流企业联合,逐步形成国有、私营和国外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市场结构。3.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云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云南省可以在物流专业发展成熟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专职高等学校建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各方合作,加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和研发能力,多方努力,共同促进云南省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桥头堡”战略下物流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要符合国际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要求。针对云南省物流企业的需求和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为满足“桥头堡”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云南大力建立国际物流集团,形成国际物流企业,打造国际物流产业园,培育一批云南国际物流龙头企业;还应积极完善云南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云南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物流专业本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当前物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加大学校与国内外大学和物流公司的合作力度,开展物流教育培训,融合国际物流人才市场,为云南省物流企业培养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云南应对“桥头堡”战略下对国际物流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伟滨.一带一路对国内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3-4.
[2]李严锋.云南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4):46-47.
[3]刘卫华,杨明榜.桥头堡建设下云南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6-7.
[4]张必清,博斌.“桥头堡”建设中滇越边境口岸物流体系的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8-112.
[5]陈玲玲,赵光辉.试论云南物流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内容[J].物流技术,2015(16).
[6]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7]陈为林.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构想[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1(5).
作者:吴明鑫 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阅读:物流工程与管理(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全国商品养护科技情报中心站主办的物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