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1月28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飞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尽管西藏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依然相对落后。从当前西藏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宏观手段和对口援助,极大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但是,国家层面的帮扶已经接近最大限度,可提升空间十分有限。西藏自治区应及时改变以往的发展理念,逐步减少对外部因素的过度依靠,把区域经济改革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方向,从而继续保持西藏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区域经济,布局调整
一、西藏区域经济布局的历史演变
“一江两河”是西藏20世纪90年代“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简称,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发展生产力。西藏自治区政府根据西藏实际,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若干问题的请示》。国务院在深入研究后,同意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实现“从1991年起,用十年左右时间,投资十亿元,通过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改造草场和植树造林等,使农业生产有一个稳固、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生态屏障,实现到2000年新增生产能力——粮食增产一亿五千万公斤、肉类增产二千四百万公斤等目标,逐步建设成为西藏的商品粮基地、畜产蔬菜副食品基地、轻纺手工业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西藏民族学院的狄方耀认为,最早开发这个区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前期的发展,该区域具备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二是历史的积淀和基础设施、教育等发面的发展,使该区域发展环境优于其他地区;三是人口相对集中,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
1996年,西藏自治区在制定《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九五”计划)时,对经济布局进行了新的规划,把“一江两河”布局纳入到西藏中部经济区。《“九五”计划》中提出,要“以川藏、新藏和青藏、中尼公路为开发轴线,实施据点式开发,轴线延伸,在东西两个经济半环上,建成中、西、东、北四大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在这一时期,西藏提出了四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思路。一是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首位;二是明确了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要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在四个区域的发展目标方面,提出了要把拉萨和日喀则两市建设成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市建设成为发展极,其他行署所在地建设成为增长点;四是表明了四个区域发展原则,即“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
2001年,西藏在制定《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时,对“四区”布局进行了调整,表述为“一点三线四区”布局。
2006年初召开的西藏自治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区域新格局进行了阐述。纲要中指出,“西藏区域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以拉萨市、日喀则地區、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为主;东部经济区以昌都地区为主;西部经济区以阿里地区为主。”
2016年西藏公布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再次改变了经济区的划分,基本延续了四区布局末期的概念,把“一江两河”流域和尼洋河流域表述为藏中南地区,藏东、藏北、藏西,基本使用了行政区划的概念。同时,西藏还提出了“增强藏中南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藏东、藏北、藏西协调发展,强化主体功能约束力,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极、增长点、增长带,构建核心引领、区域联动、极点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①的整体发展目标。
二、对西藏区域经济布局的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藏对经济布局进行了多次调整。纵观近30年的经济布局,从“一江两河”概念提出后,每次的调整和优化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这种做法目标性明确、稳定性强,可以说西藏今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在制度层面,这种做法保证了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有效避免了因政策变化带来的经济波动问题,有利于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社会层面,这种做法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政府决策,能够理清自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理应扮演的角色,齐心协力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在资源配置层面,这种做法保证了生产要素长期稳定的向固定方向流动,弥补了西藏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
从整体发展模式来看,西藏经济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均衡发展模式。在“一江两河”布局时期,西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为辅的发展时期。在“四区”布局时期,虽然西藏在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发展极和增长点的目标,但是在除拉萨市以外的大部分区域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导部门和创新型产业,还是采取了多领域投资促进发展的模式。在“三区”布局时期,西藏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日喀则、林芝两个地市继拉萨市之后,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那曲、昌都、山南、阿里在区域经济中仍然无法有效发挥带动作用,还是靠多领域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从区域优势产业角度分析,各区域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和相互干扰性。旅游业方面,拉萨、日喀则、林芝三个市基本涵盖了西藏大部分的特色旅游资源,基本可以替代阿里、山南、那曲和昌都。农牧业方面,那曲、日喀则西部的牧区基本替代了阿里的牧区经济,日喀则、山南、林芝的农区经济基本替代了昌都的农区经济。工业方面,拉萨、日喀则、林芝的崛起,吸引着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向这三个区域聚集,抑制了山南、阿里、昌都、那曲的发展。
从区位因素考虑,应重视交通成本问题和各区域同周边地区的联系。西藏地广人稀,交通运输成本非常高,成为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重大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输成本高导致生活用品价格昂贵,从而使劳动力价格远高于其他省份;二是运输成本高导致原材料价格远高于其他省份;三是,运输成本高导致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降低了商品的竞争力。阿里北与新疆接壤,南与印度、尼泊尔相邻。从运输费用考虑,阿里离日喀则、拉萨都十分遥远,应就近发展同新疆、印度、尼泊尔的贸易。那曲与青海省接壤,交通便利,应加大畜牧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附加值,面向国内市场销售。昌都与青海、四川、云南三省接壤,应联合周边地区,特别是联合国内较为知名的香格里拉、九寨沟地区进行三大产业齐聚的综合性开发。除此之外,区位带来的优势还有很多,这里不做赘述。
市场供需双方关系尚未妥善处理。供需平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也是经济调整试图实现的目标。西藏在经济布局中,对各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规划,但没有提出规划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商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哪些区域或是消费群体的需要。在近几年实施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大批工作队进驻各村居,试图帮助当地群众致富增收。部分工作队对市场的基本情况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在项目安排上带有功利思想,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在村庄建立了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产品的销路问题并未妥善解决,出现了商品大量积压的情况。因此,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首先必须处理好供需双方的关系问题。
在产业结构上,对第二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在当前西藏正在实施的规划中,对发展农业和服务业的表述较多,内容也略为详细,但对发展工业只是简单几个词语带过,可见对三大产业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区别。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农业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产业,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应把过多精力继续集中在农业。对于部分仅面向当地群众的小众化农产品,应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标准,不应过于强调产量。对于可面向全国销售的大众化农产品,应进一步进行深加工,尽可能提高附加值。服务业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而西藏目前经济发展尚未实现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第二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富的主要源泉,西藏要想摆脱相对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发展工业。
三、关于调整西藏区域经济布局的建议
发展极和增长点理论提出后,一些学者以两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点轴模式、网络模式等。对西藏经济区域划分来讲,点轴模式、网络模式等理论还不适合用于指导实践,主要原因是西藏除了“一江两河”、尼洋河流域经济还相对发达外,其他区域还没能成为发展极。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点轴模式、网络模式,就会因为市场的自发性导致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使经济落后地区陷入“恶性循环”——越需要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地方越难获得,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方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因此,西藏应该继续坚持以建立发展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强对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保护,尽量避免因与经济领先区域竞争而形成的生产要素的流失。根据当前各地市经济发展情况,应把整个西藏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即藏西经济区、藏中经济区和藏东南经济区。藏西经济区指阿里地区所辖区域;藏中经济区指那曲、拉萨、日喀則、山南、林芝五地市所辖区域;藏东南经济区指昌都市所辖区域。
(一)藏中经济区
在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中,指明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从西藏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拉萨市达到了成为发展极的目标,主要得益于政治中心、交通便利、经济起步早、基础设施较好、人口众多、自然气候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因素的叠加。而其他地区并没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经济上不应该贪大求全,应明确自身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单一领域寻求突破,成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山南作为离拉萨最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充分展现地域优势,坚持以服务拉萨为目标,一方面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向拉萨大批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以满足拉萨需求为目标,弥补拉萨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日喀则作为西藏农业发达的地区,历史上一直是西藏重要的粮食产地,在经济上应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从基本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转变。日喀则西部的几个县及阿里的措勤县是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应以满足日喀则地区群众需求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畜牧业。
那曲作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应坚持以满足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地区群众对畜产品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充分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寻求合作商,开发出酸奶、奶粉、冷鲜肉等多种畜产品,满足区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林芝作为气候最好的地区,又是多民族聚集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以旅游业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看,在川藏铁路开通后,在坚持旅游业不动摇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把林芝建设成为全藏最大的养老中心,以养老事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飞跃。
(二)藏东南经济区
昌都地处西藏东部,与青海、四川、云南三省相邻,历史上是茶马古道途经的重要地区,当地群众十分擅长经商。近年来,受交通条件、区域替代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逐渐落后。从昌都自然资源来看,短期内应以发展水电为重点,加大资本原始积累;在川藏铁路开通后,利用其善于经商的特点,重振昔日雄风。
(三)藏西经济区
阿里地区(不含措勤县)作为西藏最西部的地区,经济处于西藏最后,面临着交通不便、人口少、居住分散等多方面突出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人口向东迁徙是最好的选择;但从政治和国防意义考虑,并不能这样做。基于这种情况,阿里地区应始终坚持以维护边疆稳定为核心,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确保人口不流失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藏西幸福城市。
相关阅读:《西藏研究》西藏文学核心论文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