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1月03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在十八大召开以来,成都市积极贯彻党中央的精神,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带领人们全面走向小康,在这一基本要求的促进下。我们应该将传统的管理思维向服务意识方向转变,从而提升工作能力,更好的为人民群众谋求福利,下面文章通过讲述树立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提出提升服务能力的一些路径可供人们选择,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水平,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服务意识,人民治理,成都市
今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对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无不在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实现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意识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工作实绩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 由管理思维转变到服务意识,是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和新形势下的时代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与深化,是共产党人自我加压,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每位党员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实现由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意识,将服务好群众作为工作的更高追求,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更高标准,这种转变,首先需要加强认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回顾我们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因为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绝不能改变,也不能削弱。因此,樹立服务意识,本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内在党性要求。
树立服务意识,是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要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行了强调,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在对待人民的问题上,就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力量的源泉,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在思想上树立服务群众的意识。
由管理思维到服务意识,也是顺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在推进工作中,经历了由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的转变,无论哪种模式,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都是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但是推动工作的方式,需要顺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而不断创新,随着我国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公共事务和群众需求日趋多样化,公民的自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顺应这些形势,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命令和管制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式、民主式、互动式治理方式,要实现好这种转变,作为公务人员,在思维方式上也要相应地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定位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诉求,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更强的合力。
2 树立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由管理思维到服务意识,需要将服务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进一步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各项工作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需要把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公仆把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为民谋利作为毕生追求。明确公仆的角色定位以后,我们就能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爱民意识、廉洁意识,这些意识在工作过程中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且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永葆清醒头脑,坚持按法规政策用权,恪守党性原则,淡泊名利,纯洁人际交往,培养健康情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好用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需要时刻考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提高工作效率,汇聚起推动工作的合力,二是要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民生需求导向相结合,在工作中做好群众感受得到、要求强烈,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民生实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强烈的服务意识不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3 将服务意识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形成顺应新形势的治理模式
将服务意识贯彻到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都市近年来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整体结构、理顺各类关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优质、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成都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形成了顺应新形势的治理模式。我们要深入地总结经验,继续在实践层面贯彻服务人民的思想。
在工作实践中贯彻服务意识,需要重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传统行政关系中,相对人以“被管理”的身份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相对人“不被信任”的状态,比如行政主体处处设防,严格进行行政审批,也反映出政府与公众的地位存在不平等性,而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首先需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让相对人不再成为行政主体命令和支配的对象,而是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法律关系,通过沟通和协商等方式与行政主体开展互动合作。同时,行政主体不再是处于高位的命令者,而是要不断地问计于相对人,虚心听取其利益诉求,注重提升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当然,主体平等并不是对行政主体地位的挑战或者行政权力的剥夺,而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好地在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及多元主体之间进行权利义务的再分配。
在工作实践中贯彻服务意识,需要将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公共治理模式,“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于,“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式、民主式、互动式管理。它是由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机制等构成的,规范权利和责任,注重监督、明确责任体系和总体目标,实现各主体的利益均衡。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取得了重要成就,成功实现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等目的,成都市推进的网络理政工作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成功案例,2016年12月底,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上线试运行,市、区(市、县)、乡镇(街道)2659个领导的网络信箱全部向公众公开,网络理政平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社会各界沟通,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公众利益诉求,宣传和解释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动征求公众意见建议。通过“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的方式,更加精准周到地解决公众利益诉求,提供更好的服务。运行到现在,效果良好,受到各方好评,网络理政体现了成都市在推动工作中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和关切的态度,以信息技术构建治理模式,实现了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4 发挥担当精神、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理念的转变还需要结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形成更强的工作的动力,在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还要发挥担当精神、提升各项能力。
一是要提升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成都市被確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后,我们工作的站位、视野、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有过硬的本领,要加强学习,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本领。二是要培养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积极传承和发扬想干、会干、快干的实干精神,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不遗余力为群众解忧愁,把服务好群众作为检验自身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成都市委近期还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画句号的能力,也就对大家发扬实干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三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前不久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积极贯彻中央的要求,对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推动改革,需要培养创新精神,破除按模式办事,凭经验办事,靠感觉办事的习惯,突破传统的思维,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找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以工作实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虞崇胜,刘远亮.从网络问政到网络理政:中国政府的网络认知自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4):52- 58.
[2] 林志干.让网络理政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J].红旗文稿,2016(15):39.
[3] 刘艳.规范网络政治监督 深化网络理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3):125- 130.
[4] 孙涛.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精细化转型及路径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推荐阅读: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两篇)
下面是两篇城市管理类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趋势,探讨了建立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就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