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04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变化情况与生活现状,并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检验了老年回流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农民工返乡后,子女对他们的经济、照料支持都有一定的增加,同时其与子女的关系也更加亲密,而这些变化能够提高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回流后个人收入大幅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又降低了这一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此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也影响到其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老年回流农民工;生活变化;生活满意度;代际关系
在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农民工回流现象也一直存在。相较于青年农民工,老年农民工受思想观念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更容易选择返回家乡养老。那么,作为兼具农民工与农村老人双重弱势身份的老年回流农民工,他们返乡后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提高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重点关注回流造成的老年农民工自身收入、子女代际支持(主要包括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及与子女关系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收入、代际支持和亲子关系的变化对老年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满意度造成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
(一)回流农民工生活状况与变化
目前关于农民工回流的文献大多是回流意愿及决策研究、回流后再就业及创业调查、回流造成的影响分析。关于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状况与变化的研究不多,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农民工回流后的收入及经济条件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返乡后的基本生活。盛来运、侯锐通过调查发现返乡造成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大幅下降[1],郭晓鸣、周小娟进一步根据调查指出,由于收入的减少导致了老年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低下,同时由于制度缺陷,返乡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弱,老一代返乡农民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困境[2]。
刘玉侠也认为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农民工返乡时退出了城市的社会保障,回乡后很多人又没有土地,部分返乡农民工陷入了既无社会保障又无土地保障的困境[3]。此外,KalleHirvonen等在研究坦桑尼亚农村回流女性时发现,回流的人比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享受到更少的福利待遇,同时她们的生活满意度也低于从未离家的人[4]。
另一方面,农民工回到农村后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网络及业缘关系等都将改变[5],这将影响他们返乡后的情感适应和生活适应。目前对于这两种影响,学者们的研究呈现出正反两种观点。首先,在社会关系及情感适应方面,由于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与原先家乡中亲戚朋友的感情逐渐淡漠,对村庄也逐渐感到陌生,因此返乡后缺乏依靠和归属的感觉。类似地,AlanBarrett、IreneMosca在研究中将返乡的移民与从未外出者进行对比,发现返乡移民的社会孤立程度和孤独感更强[6]。
然而,石静、胡宏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农民工在返乡后与农村中亲人、邻居的沟通交流增多,户籍分割带来的被歧视感和无归属感消失,返乡使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7];张世勇也指出落叶归根是回流农民工心灵的归宿,因此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村庄社会[8]。其次,在社会环境和生活适应方面,程新友、王芳的研究表明,很多回流农民工对村庄的适应较差,回乡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感到生活单调无趣,文化娱乐生活十分匮乏[9]。而袁松等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物质生活,面对较城市物质水平较差的农村生活,他们较难适应,但是老一代农民工追求闲暇,因此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回流后的村庄生活[10]。
(二)生活变化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某一固定时点中的客观条件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对自身不同时期生活状况的比较也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建新、骆为祥在研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时就发现,老人在对自身生活状况进行评价时,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体及社会的比较为基础进行的[11]。根据现有研究,老年农民工回流后,其生活状况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这一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时,其回流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此,本文的基本假说为:生活变化对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1.收入变化与生活满意度。
收入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研究显示,在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中,经济状况是最具影响力的变量[12]。虽然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农村老人,经济状况对于城市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加显著,但是其仍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3]。JohnKushman、SylviaLane及PallaviBanjare等通过实证研究都验证了收入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14]。因此,根据基本假说,结合回流将可能造成的老年农民工收入的变化,提出假说:收入的变化对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老年农民工回流后收入的减少将导致其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2.代际支持变化与生活满意度。
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子女的代际支持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虽然基于老人害怕成为子女的负担等原因,Oztop等的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间存在负相关关系[15]。
但多数学者的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支持等保证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而显著提高其生活满意度[16]。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说:子女代际支持的变化对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子女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的增加有利于老年农民工回流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代际关系变化与生活满意度。
相较于子女代际支持主要表现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给予,代际关系则更多体现子代与父代间的情感互动,而这一因素也将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亲情感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过加强老人与子女的亲情感,可以显著降低老人的孤独感,进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17]。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作为强有力的纽带连接着农村中的代际关系,但是人口流动的趋势也在不断弱化着这一关系[18]。而有文献表明,从移民到回归,家庭网络关系又对回归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由此可见,对于老年回流农民工,代际关系的变化很有可能通过影响回流老人的情感适应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与子女情感关系的变化显著影响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老年农民工回流后与子女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将显著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10月—2017年8月进行的“农民工回流视角下的农村养老保障”问卷调查,调查区域为安徽、四川和河南。这三个省作为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人问卷以老年回流农民工和回流农民工父母为调查对象。老年回流农民工界定为年满60周岁、曾经在户籍地(县级市)以外务工6个月以上,2007年以后(含2007年)返回户籍所在的县、乡镇、村1年以上的农村居民。问卷内容涉及个人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等)、家庭状况(婚姻、子女个数、居住状态等)、外出和回流情况、生活现状等方面。剔除缺失的变量后,老年回流农民工有效样本共570份,其中安徽121份,四川237份,河南212份。
(二)描述性分析
本文通过老年回流农民工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家庭情况(配偶、子女个数、居住情况)、回流前后状况(回流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回流年份、回流原因、回流后享受的养老保险、养老金收入、总收入、经济状况感受、生活满意度)以及回流前后变化(个人收入变化、子女经济支持变化、子女照料支持变化、与子女关系变化)等四大方面的内容,表现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回流前与回流后的生活状态。
在个人特征方面,被访的老年回流农民工中,男性约占66%,女性约为34%;平均年龄约为65周岁;平均文化程度为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的被访者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健康状况良好。在家庭特征方面,87%的被访者有配偶;平均拥有子女个数约为2个;大部分人与家人同住,独居的仅占9%。
而具体的回流前后的生活状况及变化情况如下:
1.老年回流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不高。平均来看,目前老年回流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不高,介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2.老年农民工回流后,个人收入明显减少,但来自子女的支持有所增加,且与子女关系更加亲密。回流后老年农民个人收入减少较多,子女经济支持与照料、与子女亲密度略有增加。3.老年回流农民工回流后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经济状况感受较差。回流农民工及其配偶平均年总收入为13100元,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根据对被访者经济状况感受的调查,发现其均值处于比较紧张和基本够用之间,说明目前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不佳。
4.老年回流农民工养老保障水平低下。首先,根据调查,约83%的被访者在外务工期间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参加过养老保险的仅占17%,大部分参保农民工参加的都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较少。其次,目前老年回流农民工大多都享受到养老保险,具体参保类型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主,与在外务工期间类似。最后,调查还显示,目前老年回流农民工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5.老年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照看孙子女、赡养老人等)、自身健康因素以及失业。
三、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择
为了考察回流造成的老年回流农民工自身收入及子女代际支持的变化对其回流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将被解释变量确定为老年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即其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其中,非常不满意=1,比较不满意=2,一般=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5。解释变量选取老年回流农民工回流前后的变化情况,包括个人收入变化、子女经济支持变化、子女照料支持变化以及与子女关系变化。如前所述,根据现有的研究,个人的收入、子女的支持、与子女的情感关系以及对生活状况的前后比较都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具体的取值分别为:收入、经济和照料支持的变化减少很多=1,减少一点=2,没有变化=3,增加一点=4,增加很多=5;与子女关系变化变得非常疏远=1,变得比较疏远=2,没有变化=3,变得比较亲密=4,变得非常亲密=5。控制变量方面,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健康状况作为个人特征变量,有无配偶、子女个数以及是否独居作为家庭情况变量。在回流前后状况变量中,因解释变量选取了个人收入与子女支持的变化,为避免自相关及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本文未将经济状况等变量放入模型中,并最终选取回流年份、回流前、后是否参加或享受养老保险、养老金收入以及总收入等变量。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老年回流农民工回流后的生活变化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老年回流农民工个人收入的大幅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回乡后的生活满意度。第二,老年农民工回流后从子女处得到的经济、照料支持都有一定的增加,这些变化对其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老年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第三,老年农民工返乡后的生活满意度与享受养老保险的状况具有显著关系,回流后享受到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工比没有任何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应通过提高老年回流农民工收入和子女代际支持等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重点关注老年回流农民工返乡后的收入大幅减少问题,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以及落实各项惠老扶老等关爱老人的政策等措施保障这一群体返乡后的收入。
具体来说,应通过监督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向农民工进行相关的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障其养老保障权益。应关注农民工回流后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完善养老金的异地领取以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转接机制。对于没有在务工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同时,针对新农保水平较低的问题,应从政策层面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金额,从而增加老年农民工回流后的养老金收入。
鼓励子女给予回流父母更多的经济、照料支持以及精神上的关爱,满足他们在经济、照料以及精神等方面的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培养子女敬老爱老的观念,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回流父母的生活状况及心理落差,进而给予老人必要的代际支持。此外,可出台相关的政策如照料津贴、探亲假等为子女向父母提供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所有的老年回流农民工都能够老有所养,安度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1]盛来运,侯锐.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情况及其影响[J].中国统计,2009(2):20-22.
[2]郭晓鸣,周小娟.老一代农民工返乡之后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四川省309位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问卷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10):53-62.
[3]刘玉侠.农地保障还是社会保障———返乡农民工保障缺失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47-50.
[4]KalleHirvonen,HeleneBieLiller.GoingBackHome:InternalReturnMigrationinRuralTanzania[J].InWorldDevelopment,2015(70):186-202.
[5]吴孔军,疏仁华.返乡农民工的角色认知选择与生存走向[J].南通大学学报,2015(3):129-133.
[6]AlanBarrett,IreneMosca.SocialIsolation,LonelinessandReturnMigration:EvidencefromOlderIrishAdults[J].JournalofEthnic&MigrationStudies,2013,39(10):1659-1677.
经济师评职投稿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探讨经济管理理论,注重当前经济热点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