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6月15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自《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以来,残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特殊教育相关领域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省市地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为特殊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本研究从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残障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关于开展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建议等三方面入手,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探讨,旨在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残障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中的总体目标中指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融合教育”、“医教结合”、“随班就读”等特殊教育思想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残障儿童的学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比较欠缺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家长、学校都将大部分精力和关注度放在残障儿童的学业水平和生理需求上,而忽视了残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其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一.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残障儿童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与他们自身的残障程度成正相关,并随年龄、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心理素质却随之降低[1]。从2006年到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类残障儿童与七类残障儿童的隐性入学人数分别从69.4万增加到91.13万,从155.44万增加到224.19万。隐性入学率从69.4%与63.2%上升到94%与86.4%[2]。在一个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而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就像卢梭在《爱弥儿》中就认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关联的,但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失,所以对于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正确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残障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残障儿童对于自身的残障,往往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往往没有树立正确的残障人观,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性格孤僻,胆小,内心孤独,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再加上,就业和升学等方面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残障儿童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有些残障儿童会出现抑郁的心理疾病和自伤的问题行为。
(二)家庭方面
残障儿童家长对待残障儿童五个阶段:休克期、否认期、悲伤愤怒期、适应期、接受期。残障儿童家长的健康心理对残障儿童的康复治疗过程和使其回归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几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反复,如果不及时疏导,往往对残障儿童的康复和心理发展不利[3]。而大多数家长在前三个阶段会向残障儿童传达错误观念,比如:生二胎,是为了让这个弟弟或妹妹以后能够更好的照顾残障儿童;如果残障儿童是个正常孩子该多好呀;残障儿童比其他儿童要更加努力才会被别人瞧得起。还有就是部分家长会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因于残障儿童这些观念和说法无形之中给残障儿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错误的心理暗示。
(三)学校方面
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知识能力方面,提高升学率,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则很少展开,错误的认为残障儿童只要在课堂中不出现安全问题,正常教学活动能够跟得上,就可以了,很少对残障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学校缺乏有心理学专业基础的教师,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对残障儿童的心理教育缺乏相关特殊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经验。当残障儿童在学业上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或在班级活动中受同学排挤,被同学霸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并不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往往是残障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伴随问题行为时,才会引起学校和老师方面的注意,而此时在进行心理干预难度会大大提高。
三.开展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建议
残障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与生理因素有关外,起主导作用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因素[1]。所以教学活动建议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与个人的紧密结合
家庭是残障儿童形成自我意识的第一场所,是最开始的心灵居所,是人生中重要的心灵港湾。调查显示有将近56%的残障儿童认为他们的精神支持绝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等亲人[1]。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家长对待残障的观念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家长要在第一时间向孩子传达你已经接受了孩子的不同,为他们树立积极正向的观念。有调查显示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可能会减缓残疾儿童行为问题的发展。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与残障儿童多动和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
所以在与残障儿童日常相处过程中,要定期了解残障儿童的心理状态,经常与他们多沟通交流,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困惑迷茫时,父母应该作为残障儿童坚强的后盾,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和学习上遭遇失败和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待这些困难与挫折要学会归纳和总结,让残障儿童能从心底认可自己,相信自己,真正的接纳自己。残障儿童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正向的家庭观念是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二)学校心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
为残障儿童所在的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残障儿童能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正确方法,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并为残障儿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专线,让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积极开展适合残障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残障儿童的自信心,增强参与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班级内开展有关残障人的主题班会,为残障儿童做积极正向的宣传,让残障儿童和其他同学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营造适合残障儿童学习的班级氛围。
为残障儿童建立个别化心理健康成长记录档案,包括残障儿童的基本家庭情况和身体情况资料,学习情况,阶段性的心理变化情况,家长、老师以及同学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详情记录表,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记录,设计解决方案等档案资料。该份档案伴随着残障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更加有利于学校和家长了解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好地为残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相关心理需求上的服务。
(三)社会上对残障人观的正确舆论宣传和引导
中国在2016年数据显示有8766万残障人,6至14岁学龄残障儿童人数:三类105.47万人七类259.48万人,(三类指视力残障、听力残障、智力残障;七类指视力残障、听力残障、智力残障、言语残障、精神残障、肢体残障和多重残障)[2]。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模式的代表人物Oliver曾经提出,不需要残障人做出改变以适应社会,而需要改变社会以消除社会为残障人所设置的障碍。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残障人观,倡导无障碍的包容的社会环境,提倡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于完全融合的环境中,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以减少甚至消除普通人对残障人的偏见与歧视[5]。
另一方面,在舆论宣传中应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宣传平等,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残障人,提高社会的接纳和包容程度,残障人并不是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他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整体社会对待残障人的观念和态度是是正确的,公平的,接纳的,充满正能量的,才能为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生存的土壤。
四.小结
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应该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三者之间具体操作应该是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性活动。残障儿童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雨露和阳光的滋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和帮助残障儿童树立积极正向的生活观,学习观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为残障儿童成年以后步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残障儿童有些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需要,残障儿童又没什么不同,因为只要有适当的“土壤”,他们便会健康成长。心理健康的残障儿童成年后将会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贡献他们特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瑞,李皓楠,周苏,刘婉,董洁,刘欣,徐海波.徐州市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122-124.
[2]方俊明.对我国学龄残疾儿童人数与入学率的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8(10):3-11.
[3]曹宝龙.重视残疾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A].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7:1.
[4]RebeccaC.Fauth,LucindaPlatt,SamanthaParsons.Thedevelopmentofbehaviorproblemsamongdisabledandnon-disabledchildreninEngland[J].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7,52.
[5]赵梅菊,肖非.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美国特殊儿童安置模式的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98-103.
经济类刊物推荐:《现代经济信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前副总理邹家华题刊词,由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主管;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经济类期刊,主要有:现代经济、财经研究、金融观察、经营管理、经济与法、财务会计、科技信息、教育研究、学术论坛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