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3月21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方向评职知识:发表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期刊
《环境经济》是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类期刊,深入探讨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按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端的理论研究、权威的政策解读、实用的实践指导目标进行定位,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百科、探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沿。
1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早已兴起,21世纪初就有大量学者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联,二者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1-2]。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强化;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3-4]。沈清基[5]和黄娟[6]则主张将两者并联起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互通有无、相辅相成,两者必须协同发展、共同强化。
笔者较为认同沈清基和黄娟的观点,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正努力从传统城镇化发展转型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笔者认为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注重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传统城镇化转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关键因素。而由于城镇化带来的产业、人口等集聚和快速发展,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环境和载体。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者的协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具体方式,是按照布局合理、统筹城乡、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原则,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实现各种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形成以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的绿色、集约、低碳、智慧的城镇化道路[7]。由此看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包含了城乡一体、空间布局合理、生产要素合理分配、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的市民化、绿色低碳等环境要素,因此也就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一种绿色、集约、低碳,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高[4]。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聚集和人口快速大量增加可能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充分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由于城镇化发展形成的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得到了良性发展,在实现城镇化的同时,还优化了城镇生态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生态文明,还能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和发掘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例如,开发清洁能源产业、环保产业、可再生能源、新型环保材料产业等,这些新型绿色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构成,进一步促进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型环保型产业的产生可改善不可再生能源的紧缺问题,确保了产业正常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石油煤炭能源,减轻了环境污染问题;各种新型产业的开发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未来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必将日益增长,从而也能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除了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环保产业的开发以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可加大城镇化过程中的环保投资,有效解决各类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吸引更多人口和企业产业聚集,推动城镇化进程。
总之,生态文明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规律,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能成功引导城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还能应对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资源紧缩、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建设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在资源利用上有效缓解我国资源能源危机,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实施、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1.2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协同并进,可以理解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步进行,但是当城镇化建设完成时,生态文明建设无止境,只要人类还在与自然环境共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停止的可能。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中短期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城镇化建设作为背景和载体的长期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背景和重要载体。
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城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双刃剑”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城镇化使得产业和人口大量集聚,城镇化过程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集中爆发提供了空间条件,聚集了大量工业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形成人工生态环境,对当地原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传统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企业排放的烟气等造成了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2)影响原生正常的水环境,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聚集导致需水量增加,进而导致水资源短缺,以及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等;(3)噪声、电磁和光污染,例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等,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例如城市中由于钢筋水泥的扩张侵占了很多原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耕地,土地原有的生态面貌被人为地改变了,严重影响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除此以外还有城市大量增加的固体废物垃圾,如果这些垃圾未能及时安全地处理,也将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也并不单纯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城市的繁荣发展可以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典型代表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实现了城市的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自然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约节约,能够避免乡村式能源分散利用的低效率、高成本情况;(2)有助于促进人口适度集散,城市人口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进而解放耕地和原生生态空间,也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有利于开展教育学习活动,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加快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3)有利于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有效回收利用,降低由于废弃物过于分散导致的高治理成本。总之,无论是从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是正面影响的角度来看,城镇都是作用最大的空间区域,也是我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场所。随着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日益重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
2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障碍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80年的19.39%增长到2015年的55.61%左右,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最近十几年来,我国正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转型,改变过去没有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迈进。在此过程中,由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1)农民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2.73亿农民工,其中有1.68亿外出农民工。大规模农民流入城镇对我国的城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外出农民工虽然进入到城镇中生活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并没有获得城镇户籍,因此不是真正的城镇居民身份,那么若以城市户籍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就只有35%左右,远低于大数据显示的55.61%。虽然农民户籍仍然是农村户口,但是这些农村户籍的人口却大量聚集到城镇中。目前,我国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状况较为严重,降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同时,大规模的青年农村人口流出农村地区还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并不是均匀流向各个城市的,依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人数占到总量的65%左右。这种不均匀的农民工流动和集聚不仅导致东部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问题[8],还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缺少青年劳动力,不利于当地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时,农民流动除了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挑战以外,农民的自身利益也难以得到全面、持续、高标准的保障,体现在农民户口转移困难和融入城市程度低、失地农民难以得到相应补偿、部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压力大等[9]。
(2)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早期经济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这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问题随经济增长而愈加严峻。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从而导致农村污染加重的现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整体环境状况已经明显改善,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仍比较严峻,仍然有待努力改善。
(3)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导致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也导致了产业发展不断受阻。问题具体体现在:缺少产业用地指标;建设用地的闲置浪费和不合理浪费式使用;集体土地制度不健全;特殊供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等[9]。
3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上文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下就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改进路径。
3.1深化改革,确保公平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新型城镇化关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动植物所构成的,因此也注重人类的和谐发展,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就是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必须得到保护。
(1)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农村户口。出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即使离乡务工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就无法有效实现从农村户口转移成城镇居民。许多农民工实际上不愿意放弃自己农村居民的身份,所以在促进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的种种措施上,必须遵从:①尊重意愿原则,完全尊重和理解进城农民工,在详细介绍入户城市的各种政策和优劣时,给予他们充分思考和自由选择,让他们自己做主;②完善政策,在现有的关于农民户口转入城市户口的政策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医保、社保、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益,同时也要为农民工提供绿色通道,为部分学识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较低的家庭提供便利;③逐步引导的原则,如果农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暂时没有入户城镇,政府部门应该按照他们在城市内工作生活的情况,以他们自身意愿为前提,逐步推进农民工们的落户。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一方居住之处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令,保障农民工在城市能够享受到最基础的住房福利。
(3)帮助和促进农民工就业。很多进城农民工并不能完全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没有适应城市发展的技能和学识,就意味着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处在半就业或失业状态。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生活保障的农民工可能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有效帮扶对于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完善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体系,除了提供教育、培训以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0]。
3.2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
城镇化过程离不开所依托的生态环境,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1)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必须依据相应的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盲目追求人口和财富积累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要求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空间规划,自然环境都有其自身的生物承载量,城市的空间规划上要在不可“超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自我调节修复能力的和谐发展。(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现实的环境状况制定阶段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建立奖惩机制,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相关信息的教育和宣传,培养城市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和生态主体意识,从而更有效达成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10]。
3.3制定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开发制度
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局限条件,也是产业发展的直接障碍,解决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限制浪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完善城乡存量土地信息库,记录城乡总体可利用土地资源并进行分级,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初步制定其合适的用途,并推行集约化用地开发制度;(2)建立创新的土地流转平衡机制,可跨区、跨省进行土地平衡流转;(3)严格控制新增用地指标,适当提高产业用地指标,如单位产出占地面积、单位能耗、单位水耗等,进而实现单位土地面积资源利用消耗的减少;(4)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和管理模式,允许暂时无法利用的闲置建设用地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推动低效存量土地功能更新与置换;(5)在进行建设用地调配的时候,应该为政策性需求比较大的产业用地预留相应充足的地块进行建设[9-11]。
4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早期经济蓬勃发展的功劳在于传统城镇化,但是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轨迹,新型城镇化才是保证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城乡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针对过去经济发展造成的能源、资源、人口、环境等严重问题,近些年,我国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就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是为了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我国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王新燕,赵洋.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意义[J].求是,2014(4):57-60.
[2]李冠辰,高兴武.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几个相关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5):298-300.
[3]谢启标.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45-50.
[4]田文富.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3):90-93.
[5]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6]黄娟.生态文明时代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刊,2015(1):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