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3月31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老龄化可能会通过阻碍技术创新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但是学术界对此仍有较大的争议。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老龄化的创新效应,并系统检验了老龄化可能影响创新的多个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对计数专利申请量,还是对基于“专利族”概念重新计算的专利申请量而言,老龄化的效应都显著为负,而且这种负效应也最有可能出现在受益于所谓“老龄化红利”的医药开发领域。此外,不同于许多理论研究的预测,老龄化并未引起研发投入的下降,而是通过对个体研发效率的降低、对基础研究的削弱以及对消费和市场的抑制阻碍了创新。
关键词:老龄化;创新;机制;研发投入;基础研究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背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不但“来得早”,而且“来得快”,未来还有加速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将在2030-2040年间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比美国还“老”的国家⑴。许多研究探讨了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的储蓄效应、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以及生产率效应等方面「2-8])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要素供给数量的变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远不如从前,技术进步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⑼,创新也因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是有学者担心,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引起的社会创新力不足将会使中国经济落入所谓的“增长陷阱”之中[10])那么老龄化是否会显著降低一个社会的创新力,进而成为阻碍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早在1990年,田雪原、胡伟略等学者赴日考察归来后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忧[11])但是,翟振武和郑睿臻在梳理了各种有关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的观点和文献,并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后指出,除了会对财政产生较大压力外,老龄化对包括创新在内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有限[12])更有一些观点认为,老龄化会促进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梳理各类文献发现,心理学和老年学方面的微观研究大都支持老龄化不利于创新的观点,但是经济学方面的文献,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此外,已有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老龄化影响创新的多个机制,如降低创新能力与创新动机,减少人力资源供给与人力资本,抵制公共研发政策等[13-15]O这些机制是否都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目前仍然缺少科学的解释,而这对创新政策的制定却至关重要。因此,实证分析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并识别老龄化影响创新的机制,对中国创新战略的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鉴于目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历史并不长,使用中国数据预测老龄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严重的不足。相反,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且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
因此参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总结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就显得极为必要。然而也应注意到,对于发达国家(如G7国家)来说,老龄化水平都很高,这些国家间创新水平的差异很可能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的其他方面,老龄化的创新效应有可能并不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老龄化对创新没有重要影响。为了避免样本选择造成的类似偏误,本文基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以下简称WDI)构建了一个既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和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专利申请量代表创新水平,实证分析了老龄化的创新效应,并对老龄化影响创新的多个机制进行了检验。
二、文献回顾及分析策略
1-文献回顾
首先,老龄化会影响研发人员的年龄结构。那么年龄结构与创新有什么关系呢?查娅(Czaja)和李(Lee)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下降会带来个体创新能力的下降[13]o此外,随着年龄的上升,人们创新的激情也会减弱[16]o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业已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得高龄人员适应新工作的难度增加[170,尤其是现代工业以标准化和规模化为主要特征,此前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会在技术革新中迅速失效,因此老年人可能会成为技术进步的“绊脚石”/140。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年长的人在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上比他们的年轻同行更有优势,且更容易融入组织并与组织和谐共处,从而更具生产力/190,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长者而言更是如此[20])蔡(Cai)和斯托亚诺夫(Stoyanov)则提出,有一些技术创新具有年龄依赖性,因此年龄较大的人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1])从经验研究的结果来看,许多研究发现劳动人口年龄与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峰值大都在40—49岁之间。然而,对这一发现的理解却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观点。
伊尔马库纳斯(Ilmakunnas)等人据此认为年轻员工越多的企业越有创新力[+20,而费雷尔(Feyrer)却将这一倒“U”型关系看作有利于年长劳动力的一个证据[200)福诺斯柯博(Froscb)和蒂维格(Tivig)用专利数量衡量创新的水平,他们的研究表明年轻员工与年长员工的比例均与企业专利数量正相关,因此很难说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定不利于创新[240)此外,将年龄与创新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年长者的判断。如霍伊斯(Hoisl)对德国,朱里(Giuri)等人对欧洲的研究都表明,创新者的年龄并不年轻,这似乎都表明在创新这件事上,年长者更有优势[25-260)琼斯(Joes)对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他伟大发明者的研究发现,在百年间,创新者在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时的年龄有了明显上升[270)这被看作创新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年长者的一个有力证据。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安格(Ang)和曼德森(Madsen)对1870—2009年21个OECD国家的创新者年龄与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进一步指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年长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200o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琼斯的本意是想说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知识存量有了大幅增加,新一代人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这是百年间创新者年龄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斯图里克(Strulik)和沃勒(Werner)就注意到了这一重要变化,他们结合预期寿命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当代人一生的学习时间在延长,而工作时间在缩短的现象[280O所以,创新者年龄的上升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年长者更有创新力。
其次,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数量和可用于研发的人力资源数量。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例如,同样是将经济部门分为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野田(Noda)在劳动异质性假设下构建的模型就认为,老龄化背景下,有能力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对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1:];普雷蒂勒(Prettner)并没有强调不同部门劳动的异质性,反而得到了老龄化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观点,因为预期寿命的延长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29]O然而,还有研究指出,由于需要更多的家庭照料时间,同时更高的医疗保险费率会阻碍雇主雇佣高龄员工,因此老龄化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30]o与此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参与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I]O这意味着,即使人口规模不变,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也会通过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减少劳动供给。再次,老龄化可能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对创新产生作用。
姚东旻等使用专利申请数量代表创新水平,利用中国2003-20I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老龄化对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且这一负向效应正是通过降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来实现的[8]o然而,由于预期寿命的增加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期望收益,因此一些理论研究倾向于认为老龄化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而不是相反「32'33])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负向效应「34-360)此外,伯克(Berk)和韦尔(Weil)指出,老龄化引起教师队伍的老化,不利于前沿知识和技能在代际间的传递,因而老龄化可能会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37])最后,老龄化会降低私人研发投入并阻碍公共研发政策的出台。
莱文(Levin)和斯蒂芬(Stephan)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创新的期望收益也会下降,进而影响到研发活动的投入和效率,并利用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论文发表数据检验了这一假说,结果显示研发中的这种老龄化效应是存在的[38])加顿(Canton)等人发现,由于采用新技术的收益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之间分布不一致,老年人可能承担了技术革新的成本而无法分享其成果,因此会抵制技术进步[I5]O兰吉雅(Lancia)和普拉诺罗(Prarolo)指出,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评价不一致,因此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的社会很难形成支持技术革新的公共政策,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进步[39]O2.本文的实证策略从已有研究来看,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并不确定。本文首先对老龄化的创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此外,一些观点揭示出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可能具有结构上的差异。例如,索伦森(Sprensen)发现,相对于其他支出,老年人更偏好于医疗保健和养老支出[40];而查尼斯(Chaaess)和布特(Boot)指出,在以微电子元器件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领域,老年人对新产品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弱[4-])据此我们预测老龄化对医药开发领域的不利影响应该会弱一些,其效应甚至可能为正,但在ICT(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负向效应。因此,我们也将选择ICT领域与医药开发领域来进行分析,以观察老龄化对创新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结构效应,而这本身也构成了稳健性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老龄化影响创新的机制而言,文献主要关注了老龄化对研发人员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但从更宽的视角来看,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研发的资金投入(包括公共研发投入和私人研发投入),基础研究的水平,需求和消费,经济社会的活跃程度和开放程度等,而老龄化对这些方面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机制都可以得到直接的检验,尤其是涉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就要困难得多。不过,间接的度量和分析总是可能的。决定个体创新能力、经验和动机的因素会影响到创新者或研发人员的创新水平,这些已被相关文献所提及。但因为缺少好的度量方法和数据,运用跨国面板实证分析这些因素的显著性则比较困难。我们可以从人均专利“产出”的角度整体性地考察老龄化对个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他影响创新的宏观因素的分析则相对容易一些,世界银行和OECD数据库中的一些指标和数据都可以用来反映某一方面的表现。
三、数据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WDI数据库,部分数据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库。WDI的专利数据是计数专利,且未提供更为详细的分类专利数据,而OECD对专利的领域进行了分类,这为本文进行稳健性分析以及检验老龄化对创新是否存在结构效应提供了方便。所有样本中以货币度量的指标都选择了以“2010年不变美元”作为货币计量单位。为了避免变量间的数值大小差异过大,本文对许多变量的计量单位进行了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OECD的专利数据是经过调整后重新计算的一种指数型数据,因而一些国家的某个领域在特定年份的专利数小于1,为了避免取对数时出现负值,对OECD分领域专利数都乘以10①,相当于给这些专利数据取了一个更小的单位。
2.变量选择
本文使用“居民专利申请数"patents#”代表创新,作为被解释变量。WDI中的专利数据即是本国居民申请的专利总数。但是即便总效应被确认,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仍然可能具有结构性特征。因此,从OECD数据库中我们选择了医药开发领域和ICT领域的专利(分别记为patents_p与patents_i#作为研究的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两个领域,除了有前面所述的文献支撑外,还因为医药开发领域是最有可能分享到所谓“老龄化红利”的领域之一;而ICT是最近40多年来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之一,如果老龄化对创新有重要影响,那么在ICT的研发中应当有所体现。
结论与启示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里,老龄化会对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早在1990年田雪原等人撰写的赴日考察报告中就隐含了老龄化将会阻碍中国未来技术进步的担忧[110)但是在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本文利用43个国家1994—2016年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老龄化的创新效应,并对老龄化影响创新的机制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老龄化对创新有显著的负效应。不同于一些理论研究预测的结果,老龄化并没有引起研发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的减少。但是,老龄化影响创新的其他几个机制一对个体研发效率的降低、对基础研究的削弱、对消费和市场活力的抑制等,都得到了实证分析的支持。尽管本文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但仍能给予人们一些重要的启示。至少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和全面地研究,任何“猜想”以及乐观的预期都应得到数据的检验。
第一,实施创新战略,应该重视老龄化这一重大人口背景。无论是对创新数量(专利数量),还是对创新质量(经过专利族方法重新计算的专利数据)而言,老龄化的负向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这对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型期,积极推动创新战略,试图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动力基础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创新战略研究和实施中,老龄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变量。
第二,老龄化对创新的负向效应可能是全方位的,所谓的“老龄化红利”可能并不存在。许多时候,我们将老龄化看作一把“双刃剑”,认为它在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增长点。从一般均衡视角来看,即便这些新的增长点的确存在,也是以其他经济部门资源投入的减少为代价的,其对经济的净效应仍然是不确定的。就本文的研究结果而言,无论是对于当代最重要的科技创新领域一ICT领域,还是对于最有可能受益于“老龄化红利”的医药开发领域,老龄化的创新效应都是显著为负的。当然,老龄化的产业创新效应在国家间是否存在差异,仍然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
第三,应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尽早采取措施增强老年人消费,尤其是对新产品消费的偏好和能力。当我们确认老龄化将会对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以后,政策路径很有可能指向研发投入。但是,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考察都表明,老龄化本身并不会降低研发投入,而是会通过个体研发效率、基础研究以及消费和市场活力等渠道削弱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个体研发效率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关,能不能干预,应不应该干预都是需要仔细讨论的。但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鼓励老年人的消费,尤其是对新产品的消费,对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从政策上讲也是可行的,这些工作具有长期性,需要早谋划、早行动。
参考文献:
/10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5revision/M].NewYork:UnitedNations,2016:237-260.
/2]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⑸:2-11.
/3]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一一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4):12-22.
/4]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1):29-52.
/5]胡鞍钢,刘金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一一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0•人口研究,2012(3):14-26.
人口统计评职知识: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发表期刊
经济与管理评论(双月刊)1984年创刊,是由山东经济学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文稿。在学术界和实业界获得良好的声誉,其影响日益扩大,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及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