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8月19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的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关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的战略目标,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城市是人才、货物、信息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汇集点,同时也是各种信息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聚集地,不仅提供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备的要素、充裕的信息、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服务,还在于城市是联系网络的节点,能够更为广泛地与外界联通,能够更容易接收到外来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建立在社会资本的“弱连接”,更容易催生创意、激发创新活力、点燃创业激情。
长三角的突出优势和动力来源,不仅仅源于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或者区域大城市的发展,还因为在区域内有一大批基础较好、各具特色、相互协调、有效融合的中小城市,构成了长三角的发展腹地、战略支撑、活力来源,也构成了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基础。 因此,面对未来,需要充分重视中小城市在长三角的独特作用,挖掘和发挥中小城市比较优势和竞争活力,推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深入融合发展,激活整个区域发展动能,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
推进长三角中小城市的发展,必须突出城市网络节点的观念。 一个城市的地位取决于在网络中其作为节点的价值,在于它与其他节点之间的相关性。 其他城市与这个节点联系越紧密,越离不开这个节点,节点的功能则越凸显,地位越关键。 对中小城市而言,嵌入城市网络,打造网络节点,打破行政层级,把本地、全国、全球各项资源迅速汇聚在这个节点,也迅速地扩散到各个层面,让中小城市成为联通全中国、牵动大世界的小红点。 对长三角区域或者更大的全球城市网络来说,具有重要功能的中小城市节点越多,城市网络就会越大; 城市网络越大,中小城市节点就会越活; 中小城市的节点越活,整个城市网络就会越强。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中小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推动了长三角地区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长三角中小城市的发展,必须突出“两个着力做好”。 一是要着力做好发展。 城市网络不是一成不变的,构成网络的节点,有的可以成长起来,有的可能会凋敝。 能不能成为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创新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关键在于长三角区域中的中小城市,能不能在区域中具有难以超越、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
未来是没有发展定势的,因此,要以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战略本领、战略定力,明确战略定位,把握战略趋势,做未来的事情; 要以全球视野、未来思维,抢未来的人才,更加突出关注站在创新创业潮头、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引领潮流的未来人才,把影响未来、造就未来的人才吸引过来、集聚起来、发展起来,建设未来人才友好型的城市,用项目、政策、制度、环境帮助年轻人克服“成长的烦恼”,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成长通道、施展才华、价值实现的空间,让未来人才有未来。
二是要着力做好开放。 相较于亮点的最大不同,节点是嵌入到某个网络的,是在开放的情景中与其他节点,甚至整个网络保持开放性互动的。 因此,着力做好开放,是实现中小城市在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长三角的中小城市,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用开放的视野、全球的视野,在开放的体系和坐标中准确寻找准自身的站位、确定自身的定位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中小城市还要具有开放的心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开放自身的机会、提供自己的资源、破除既有的瓶颈,实现互利共赢、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推进长三角中小城市的发展,必须突出“培育三个优势”。 首先,要培育机会优势。 要充分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新趋势,善于把握创新机会,发挥现有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优势,培育和打造运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全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加快重大基地、高端领域重要项目的布局,建设一批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等相关主体合作。
构建科技经济人才效益突出、创新创业创造卓越、工作生活学习一体、产业城市社区融合、宜居宜业宜学、充满活力激情的新一代园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用创新来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用创新来创造人们出彩的机会。 其次,要培育制度优势。 要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建立灵活便利政策体系,推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要素“零成本”地来、“零成本”地去,自由流动。
经济论文投稿刊物:《长三角》杂志是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主办的中央级经济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另一方面,要着眼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的角度,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建立开放市场机制,同时,着眼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用透明的、可预期的、具有优势的制度来推动发展、支持发展、保障发展。 再次,要营造环境优势。 要着眼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放权松绑力度,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提升中小城市治理水平; 同时,要着眼于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提供有吸引力的建筑、高品质的住宅、便捷的公共空间、优质的医院和学校、便利的购物中心、优美的城市公园、绿色的生态环境,使来者有其位,居者有其所,行者有其乐。
作者:汪 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