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2月09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马克思于1867年完成的《资本论》花费了他人生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精力,其关于政治经济学领域方面的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本论》一书系统全面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理论的逻辑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正确性,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新时代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也为我们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新常态;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从原典出发,学好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总结提炼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的理论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就曾单独拿出一节专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在新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新的特点新的规律,并将得到的新的经验教训运用到后续的经济建设上去,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内涵。
资本主义论文范例:人口老龄化、医疗负担与微观人力资本投资
1978年12月,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决定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栉风沐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世界经济逐步融入中国,中国经济也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资本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它提供的关于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尤其是社会总资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为我们分析宏观政策以及下一步经济发展走向提供有力支持。
1《资本论》的宏观经济理论
1.1揭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动规律
《资本论》的第一章里,马克思就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去分析商品。为了揭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深刻剖析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向世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从表面到本质的研究方法,在得出一定的经验结果之后,又从经验结果出发由里及表、由本质回归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一般到特殊、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方法,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也是同样适应的。辩证法规律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清楚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内部的一些关系。这其中,包括社会再生产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货币交换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等,这一系列关系都蕴含着商品生产普遍化的一般性,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的,对指导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科学阐释国家宏观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世界经济的关系在《资本论》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就是来论证与之相关的经济理论的。比如说在一般商品流通部分,介绍了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概念,解释了世界货币、国际信用制度等范畴或原理;阐释说明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会演变出殖民主义的制度,早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经济往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不平等国际经济利益关系隐藏在一般的流通关系背后等。这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指导我们分析当今的资本主义经济、国际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如何科学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很多问题是可以从《资本论》中寻找到答案的。
1.3从宏观上揭示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规律
资本主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破坏了最基本的物质交换规律,对此《资本论》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必须在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大前提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随着工业革命一次推行,资本家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攫取资源的同时没有采取任何保护生态的具体行动,造成了很多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持人口、自然、资源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土地作为人类社会最一开始最基本的劳动对象,人类通过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而后慢慢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人与土地之间必须和谐发展,遵循物质循环规律,才能使土地这一劳动对象持续良性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规律的研究是重中之重。
1.4以唯物史观指导宏观经济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发现。在分析宏观经济时,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加有效。有的是运用数学公式,比如说“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有的则是通过语言进行阐释,比如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再比如马克思在阐释商品交换过程中如何演变成货币以及对其流通量的影响;并对纸质货币和金属货币的流通量进行了区分,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商品相对价值形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商品价格的上下变动是受多种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在劳动二重性原理基础上,提出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历程与现状
《资本论》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总结出十分丰富的关于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的思想。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资本论》中蕴含的宏观经济思想来分析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得与失,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脱贫攻坚战、“十四五”规划以及未来宏观经济规划和发展的政策方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不动摇,倡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前列,人民日子越过越好,钱袋子越来越鼓,居民收入不断上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被世界人民所叹服。1978年以来,有接近半数的年份年均GDP增长率在百分之十以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亿增长到2019年的99万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
40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在波动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间,中国宏观经济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1979-1996年间发生了四次经济波动,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GDP增长速度在经过短暂下降之后从1981年开始回升,到1983年GDP年增速达到10.9%;第二阶段是1984年至198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波动一直伴随着激烈的理论和政策争论。
最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两条直接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的原则,第一条是坚持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第二条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维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得既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也能消费有度。中国共产党在以上发表的相关论述,是基于改革开放长时间以来积累的经验教训总结,以便于指导改革与经济增长、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令人遗憾的是,在不久后的未来,人们很快就忘记了之前的惨痛教训,于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88年发生了,也就是第三阶段。1988年8月,严重的通货膨胀迅速席卷全国,抢购风潮愈演愈烈,经济增速下滑明显。
第四阶段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由于人民的经济预期处于很低的水平,民营经济也处在被压制的状态,所以1990年的GDP的增长率只有3.8%,但在1991-1992年间,迅速回升,整个阶段的经济年平均增速为9.0%。在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取得进步,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从1993年到1999年,GDP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但也都维持在7.7%以上。
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GDP同比增长率开始逐渐回升,9年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2%。在2008年之 后,经济增速开始逐步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同比增长率仅维持在8%以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提升发展质量,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又好又稳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新常态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其次,从经济发展的方式上来看,新常态阶段不再是单纯的像以前一样追求规模扩大速度增长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最后,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从依靠第一、第二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新常态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所要必须经历的阶段,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向,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运用《资本论》指导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3.1坚决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出体,充分认清调整好宏观经济结构的基础就是维护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公有制主体地位。《资本论》全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而细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我们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是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掌控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实施有效地宏观调控。
3.2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来指导中国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自觉地应用和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这种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政策,才能实现科学的调结构、促发展。
3.3坚持扩大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统一
中国在充分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开放包容的市场经济,也是一个敢担当、能担当的大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说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序性会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副作用,由一国引发的经济危机也可能会扩散到全世界,但是我们也能因此就产生畏惧而放弃对外开放的步伐。我们必须正确理性的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在当代的世界经济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部分国家也时常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甚至设置贸易壁垒,一直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到他们的霸权地位。
因此,我们在实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自觉的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以及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自主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科学判断,不仅是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也是共产党执政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
因此,借鉴《资本论》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经济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协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繁荣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资本论》中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的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1):10-13.
[2]张润锋,张志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观点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6):95-98+101.
[3]王天义.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3,(11):2+7-11+99.
[4]余源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0-26.
作者:王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