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融合、协同与共享新文科背景下体育新闻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时间:2022年02月10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新文科战略的启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界聚焦的重要话题,对初具雏形的体育新闻专业而言,新文科的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的实践课程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专业分方向及实践平台等三个层面分析可知,要优化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的路径,应

  摘要:新文科战略的启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界聚焦的重要话题,对初具雏形的体育新闻专业而言,新文科的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的实践课程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专业分方向及实践平台等三个层面分析可知,要优化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的路径,应从“学训赛”教学内容的重构、“小班制”专业课程的重组、“实景耦合式”实践平台的搭建入手,探索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新文科”的实践课程建设范式,助力体育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新文科;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协同机制

体育新闻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国家发展、高校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新文科建设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新文科战略的启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界聚焦的重要话题,而作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专业,其新文科战略也为自身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会。新文科建设更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能在整合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知识创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时,新文科建设强调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实现培养对象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体育新闻是一个典型的以“新闻”的共性与“体育”的个性双向度融合的学科专业。

  近年来,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如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全运会等在赛事推广、赛事传播、赛事营销上对全媒体化融合型特征的体育传播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同时,体育新闻专业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以培养“体文交叉”和“创新创业”的多媒体融合型体育传播人才为目标。基于现实需求,本文借助新文科这一发展政策,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实践平台搭建等三个层面对体育新闻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层思考。同时,本文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阐释具有新文科特点的体育新闻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新文科背景下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新文科背景下体育新闻专业建设选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情况大致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专门针对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方向,二是专门针对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发展建设的研究方向。就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而言,其 研究思路主要从全媒体时代背景及奥林匹克赛事的背景下,针对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体育精品课程的创新以及专业发展的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针对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观点有三个。

  一是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应用实践,成为各大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①。各大院校通过“专项模块化”的教学路径和培养路径的创新,培养具有人才特色、专业特色的“体育新闻人”②。二是通过更新观念、专款专用、网课建设、实践应用等措施,推进体育新闻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③。三是体育新闻专业等专业新闻教育中的新闻专业建设更需要深化对体育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认识,采用协同教育形式展开模块教育,提高新闻教育的兼容度④。就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程发展建设的研究现状而言,其研究思路主要是在新文科背景下,结合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指出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中跨学科、跨思维、跨组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⑤。

  由此,应以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所开设的实践课程、专业为例,分析新文科语境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路径。如通过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建设的缘起、基础与基本探索可知,“好记者讲好故事”实践总结模式实现了立德树人、专业教学的“新文科”范式⑥。或以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提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学科创新内核教育、互联网思维贯穿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⑦,并最终助力中国新闻传播的专业建设。

  概而言之,新文科对新闻传播学而言,其重点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学科,而是要把已有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以完成当下和未来的任务。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文科领域发展延伸到实践课程中,二是针对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等理工科领域介入的问题,为实践课程提供协同、交叉、融合。

  总的来说,针对新文科建设的研究现状表明了这一课题的热度和重要性。这些研究分别从新文科的宏观背景和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角度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及时更新观念、善于融会贯通、运用新技术是新文科的核心要点。这对趋于成熟和资源雄厚的新闻传播专业而言是俯拾地芥之事。相较而言,由于体育新闻专业院校的特殊性、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滞后性,通过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体育新闻人才已难以满足融合背景下多元化应用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于初具雏形的体育新闻专业而言,新文科的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二、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南京体育学院成功获批2020年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作为江苏省的品牌专业,目前已在二期二批项目建设中。自2003年招生以来,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可以说,近年来学校对该专业的探索初见成效,这是国家、校方、社会等多方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新文科研究和改革的成果。基于此,笔者对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借鉴既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专业发展路径,并发挥自身现有专业的优势,扬长避短,探索适合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发展的创新路径。

  教学内容的创新2017年,在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下,南京体育学院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被誉为“南体模式”。南京体育学院(简称“南体”)的体育新闻专业针对体育院校的特殊性和体育新闻的专业发展需求,从传统的教学课堂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学训融合新模式的转型。首先,在教学课堂方面,体育新闻专业教师将新闻报道、视频采编、赛事转播、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堂搬到了校体操队、蹦床队、羽毛球队、游泳队、跳水队、乒乓球队等训练场地。专业教师发挥“体育特色”,积极探访和发掘“南体故事”,对训练场地的人和事进行走访和拍摄,完成多部优秀的视频纪录片作品和摄影作品,并在全国性比赛中屡获佳绩。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相结合,体现专业技能,彰显专业特色,讲好南体体育人故事,传播和继承南体体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育精神。学校还拓展新闻专业与体育专项学科融合,围绕“传播体育,从接触体育开始”的主题,结合专业技能,让学生近距离认知体育知识,体会体育精神。可见,“场外+特色主题”的学训融合模式是对新文科提出的融合理念的回应。

  “三大方向”课程群的建设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理论。时至今日,班级教学仍然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主要教学形式。对人数少于30人的班级进行小班授课,这种模式在国外被广泛运用,在国内更是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⑧。2018年,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与互联网时代接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输出符合新时代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学校对体育新闻专业进行专业重组,即“分方向”的教学探索,自此开始实行小班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就业需求,按照“体育影视制作、体育赛事解说、新媒体实务”三大方向实行专业重组、分类培养。

  学校根据不同的方向配备不同的专业技能课程群,实行小班授课制,让大三学生充分接触与学习三大方向的专业知识。经过两年的探索,各方向的实践课已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一是视频制作方向。2019年,该校学生团队制作了时长11分钟、题为《风雨六十载砥砺前行》的江苏网球队60周年宣传片。该片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家视频网站同步发布,收获大量好评。

  类似的制作还包括江苏省溧水区的洛山大龙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片、南体百位世界冠军的纪录片等。其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作品《追梦乡村》获得2019年“领航杯”江苏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二等奖。在江苏省体育局开展的2019优秀体育摄影和微视频展评活动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多部参赛作品获奖。2019年暑假,团队学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参与了扶贫工作纪录片拍摄实践活动,完成了《江苏省精准扶贫典例调查——以宿迁市沭阳县为例》的拍摄工作。二是赛事解说方向。2020年,该校学生参与了江苏省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的解说以及第二届“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等活动。

  校企实践平台的创建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主要依托校媒、学生团队和专业师资三种优势,对接专业赛事服务、实习岗位和实践基地建设三种需求,以此开展专业教学,培养人才。实践平台的搭建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践基地与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最大化。

  首先是媒介融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该中心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200台套,设备资产总值500多万元,主要实验设备包括教学实验楼演播室、数字广播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实验室等。其次是校内媒介平台的创建。校内的三大实训基地是宣传部、图文信息中心、记者团,相对应的实践平台包括校记者团、青年媒体中心和校园电视台三大校园媒体平台。其中,南京体育学院青年媒体中心是在校团委领导下,依托微信公众号、QQ校园公众号、新浪微博、青年之声四大线上平台,从事青年大学生、运动员新闻宣传和媒体运营等工作的院级学生组织和工作机构。二是校外实践基地与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一方面,学校与《金陵晚报》、江苏体育休闲频道、《扬子体育报》、南京体育台等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017年,该校体育传媒系已与中国江苏网、凤凰江苏以及《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等媒体签署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另一方面,学校与中国网球学院、南京体育广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中国网球学院官方公众号、《NBS体教融合之阳光体育》节目、体育赛事移动转播实验室等。

  三是体育新闻专业赛事服务团队的创建。该团队自创建以来服务过很多大型赛事,也获过很多嘉奖。2019年,该团队全年都在积极进行赛事转播活动,如国际篮球男子3V3对抗赛无锡站、MLB国际棒球联赛南京站、2019年中国“潍坊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等。其中,在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男篮项目转播服务工作中,该校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汪展鹏、张启凡、王康获得了赛事主办方的特别嘉奖。2021年1月与江苏篮协合作的“篮球年”专题宣传工作、同年5月的CBA赛事转播服务、同年7月的该校全运会备战宣传以及正式赛事宣传的记者培训等工作均由该团队完成。

  三、新文科背景下体育新闻实践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学训赛”教学模式的重构,实现“体教融合”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指出,体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变革,并表示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⑨。可见,这种“体教融合”的教学理念非常适用于当前的体育新闻教学。“篮球赛事+媒体服务”“乒乓球训练+摄影”“击剑训练+视频拍摄”等“学训融合”“学赛融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了“1+1>2”的效果。可以说,“体育”既是体育新闻专业区别于普通新闻专业的最大特色,也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未来就职的重要筹码⑩。“体育+”的体育新闻教学模式重点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将课堂搬到“体育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是时代的需求。2016年,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现场新闻”,即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新闻要素,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呈现给受众。随着直播的兴盛,2021年,澎湃新闻、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公众号也推出了直播形式的“现场新闻”。

  可见,“现场教学”也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到达现场,进行“沉浸式”教学。陈昌凤(2020)认为,新闻传播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点培养与专业相关的机制、伦理、价值等内容輥輯訛。体育赛事带来的真切的体育精神、运动员艰辛的训练日常等,需要学生近距离去发现、去感知。这类“沉浸式”的思政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总之,体育新闻专业将教学课堂带到体育赛事、体育训练的“新闻现场”,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小班制”专业课程的重组,实现学科协方延明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是“具有明显寄生特点的学科”,可以“集所有其他学科之长来滋养自己”輥輰訛。换言之,新闻传播学科的这种超容纳性更要求理工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多元学科建立融合协同机制輥輱訛。

  基于此,体育新闻专业的“小班制”课程设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数减少、班级变小,而是学科“变大”。实现学科协同的具体路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采取大类培养后分专业方向,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的专业方向课主要针对的是大三学生,在学生大一、大二时对其进行理论课、文化课、基础课等的大类培养,以此实现厚基础的前期培养。随后,学校根据学生需求与时代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即专业方向课,以实现宽口径培养模式。

  二是按照学科差异性把课程体系转变为模块体系,要求学生根据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跨学科选课,以此安排自己的学习模块。三是多学科、多领域教师共同承担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发挥交叉指导的作用等。学校根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和传媒融合发展趋势的需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如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业界精英担任新闻业务课程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境耦合式”实践平台的搭建,实现资源共享“实境耦合式”是江苏省内有影响、全国有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在校内外构建具有企业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据职业岗位需要和生产实际,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輥輲訛。体育新闻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各类体育文化传播工作“体文交叉型”和“创新创业”的复合型全媒体体育传播人才。针对这一目标,体育新闻专业需要通过“实境耦合式”实践平台的搭建,实现校内外、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一模式有两个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是“实境”。“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情景,注重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训练和教学。具体包括部校共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如体育新闻专业所在系部与学校的党委宣传的合作、与各省各地区的主流体育媒体(新兴媒体)的合作、与地区体育传媒公司的合作等。上海体育学院与咪咕视频的深度合作、南体建立的KPL移动转播实验室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耦合”。“耦合”是指学校和社会各部门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双赢。“耦合”强调的是学校根据自身优势,主动与社会各个部门进行互动与合作。如与当地媒体的体育新闻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与体育部门合作,提供赛事媒体服务与报道工作等。这类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实习、实践、实训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实境耦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有助于应用型专业进行高效人才培养,还能够在“沉浸式”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契合“新文科”跨界融合的建设理念。

  四、总结

  从新文科视角出发,考察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可知,首先,“篮球赛事+媒体服务”“乒乓球训练+摄影”“击剑训练+视频拍摄”等“学训融合”“学赛融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有助于“体教融合”式的体育新闻专业教学理念的形成。

  其次,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小班制”专业课程的重组,通过多学科多领域教师共同承担课程,实现学科协同。最后,高校通过与本校党委宣传部门的合作、与各省各地区的主流体育媒体(新兴媒体)的合作、与地区体育传媒公司的合作,构建起“实境耦合式”的实践平台,实现了校企资源的共享。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文科”建设范式的重点在于融合、协同与共享,即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不同学科的机制协同、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新文科”概念诞生于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等诸多现实背景之下輥輳訛。

  可以说,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的发展、创新与转型是在这些现实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小班制”专业课程的重组、“实境耦合式”实践平台的搭建等三个层面的优化路径也显著体现了新技术、新需求和新国情的现实背景。总之,“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背景为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建设动力,而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为体育新闻专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作者:陈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