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4月01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近年来,电子商务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我国快递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年的快递业务完成量都近乎呈指数递增,然与之相应而生的还有大量的快递包裹废弃物,由此形成的污染问题亦不能忽略。因而,近些年我国一直在提倡快递企业推行和使用快递绿色包装。然而我国快递绿色包装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回收利用体系、生产成本高、绿色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快递绿色包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帮助快递企业完成绿色转型。
一、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绿色物流的发展愈加重视,快递绿色包装的推广工作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还为此成立了中国快递绿色包装产业联盟,并先后颁布多项政策鼓励推动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如《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 (试行)》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快递企业发展快递绿色包装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各大快递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为推动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菜鸟联盟的菜鸟回箱计划、中国邮政的轻量箱、顺丰速递的 EPP保温箱等。总之,各大快递企业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与快递绿色包装计划,先后形成了诸如共享快递盒、RFID环保袋、EPP保温箱、零胶纸箱等各具特色快递绿色包裹。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虽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尚不完善,在其绿色化的进程仍存在诸多阻碍。
二、快递绿色包装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过度包装现象
相对于传统快递包装,快递绿色包装虽然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改进,但由于快递从打包开始到送至消费者手中之前往往要进行多次装卸搬运及分拣作业,快递企业为了减少因商品破损而带来的纠纷及确保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的完整性,往往会在商品原有包装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牢固的二次包装,造成商品包装过度。例如:我们在收到快递时还是会遇到纸箱外层被胶带层层缠绕或大盒套小盒或填充了大量的气泡袋的情况,而且这些材料除一小部分是绿色包装材料外,大多还是属于不可降解材料,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完成量达 833.6亿件,然而快递业务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尤其是其中还包含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包装,不难想象这将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危害。且快递过度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快递绿色包装的初衷,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缺乏回收利用体系由于快递绿色包装回收体系建立成本较高、效益回收周期较长,因此我国大多快递企业目前并未形成完备的回收体系,甚至很少有快递企业会进行快递绿色包装的回收工作。
据朱磊介绍:“目前我国对快递包装废弃物中纸板和塑料板的实际回收率不到 10%,总体回收率更是低于 20%”。因为缺乏完善统一的回收体系,大多数买家在收到包裹后,都会将快递包装直接当垃圾扔掉、快递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末端配送后也不会将快递绿色包装回收、大多数快递点也没有设立回收站点。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目前只有近邻宝设有快递包裹回收箱。而且快递绿色包装相较于传统快递包装造价较高,若无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势必会增加快递企业的经营成本,打击他们生产、研发和使用快递绿色包装的积极性。
(三)快递包装绿色化程度低虽然目前大部分快递企业都致力于快递绿色包装的研发和使用,但总体来看快递绿色包装的普及率和绿色化程度还相对较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见和使用到的大多还是普通的快递包装。同时由于我国快递绿色包装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还相对较少,技术相对来说也不够成熟,因此市面上现有的快递绿色包装也很难实现百分之百的绿化,包装材料绿色化程度也不高,普及度也很低。因而目前大多快递企业使用的包装材料还是纸板、聚苯乙烯塑料板、塑料制品等,再加上快递企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大多快递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是会选择那些价格更为低廉的包装材料,然而这些廉价的包装材料不论对人体还是环境都危害极大。
(四)快递绿色包装生产成本高与传统快递包装相比,快递绿色包装前期生产研发成本较高,生产工艺相对来说也更为复杂。结合快递绿色包装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快递企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快递绿色包装的初期研发,还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和设备进行后期的指导与生产。因此大多数快递企业和包装企业可能并没有足够的闲置资本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其次,它们在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也不够完善,大多数快递绿色包装主要是由快递企业自主研发使用,标准化程度较低,因此快递绿色包装生产企业很难进行规模生产,使企业的生产效益持续低迷。无论对快递企业还是包装企业来说,这都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快递绿色包装生产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回收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快递企业不能实现对绿色包装的回收,其包装成本将会急剧上升,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推行快递绿色包装。
三、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对策
(一)合理适度的进行快递绿色包装快递过度包装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快递绿色包装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良,但大多数还是有易变形、易受潮、易破损的缺点。对此,快递企业可以和包装企业进行产业联合,携手共进,加快研发出环保、不易变形、易于回收的包装材料,延长快递绿色包装使用寿命,降低包装废弃物产出频率,减少包装浪费。
其二是行业水平不够发达,人工作业缺乏标准性与规范性。对此,快递企业可以选择选用一定的自动化设备,比如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为商品匹配合适的包装用量,包装人员必须按提示操作,违者给予一定的处罚等。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平均成本不多,长期下来,不仅能减少物流成本,还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快递过度包装发生的概率。此外,快递企业还应加大对包装人员、分拣人员、配送人员等一系列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操作标准,多管齐下,力求避免快递过度包装情况的发生,使快递绿色包装发挥其本身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关于如何进行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国外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一种是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的责任分担制,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影响环境的责任应由包括产品制造商、销售商、政府等所有相关方共同承担责任。另一种方法是在纸箱制造商之间建立纸箱理事会。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建立回收体系的经验,取精去粕,形成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快递绿色包装回收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在法律和行业标准规范下建立专门的回收责任委托机构,通过智能合约结合众包模式构建智能化快递回收平台、在快递企业设立积分认领快递绿色包装制度,鼓励客户参与等。此外,政府还可出台相关政策,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予以产业倾斜。例如,政府可根据快递企业的包装回收率对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更多政策补贴等相关优惠来提高企业积极性,促进行业内部良性竞争,进而推动行业共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
(三)提高快递包装绿色化程度俗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快递绿色包装绿色化程度低的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单靠快递企业单方努力收效甚微,只有多方合作才能使问题更快解决。首先,政府应多加引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鼓励相关企业进行快递绿色包装的生产研发、如为他们减免税收等。
其次,快递企业应当积极响应“绿色快递”行动,做好表率,积极投身于快递绿色包装的研发、生产和使用上,改变较为粗放的包装方式;包装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行业转型,朝着绿色可持续的目标迈进,配合快递企业提高快递绿色包装的绿色化程度,革新我国绿色包装生产技术。例如:山东泉林纸业的最新专利:用小麦秸秆制造纸浆技术等等;此外,积水而成渊、积土而成山,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身作则,提高环保节约意识,配合国家和企业完成快递包装业的转型,共同提高快递包装绿色化程度。
(四)降低快递绿色包装成本关于如何降低快递绿色包装成本,各大快递企业和包装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分享新兴技术、共同研发符合环保要求且质量过硬的新型包装材料,实现技术共赢、成果共享,采用统一标准实现规模效益。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多为快递绿色包装进一步普及出一份力,大企业资金更为雄厚,可以多为快递绿色包装的生产研发出一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各方合作,共同促进快递包装向着更经济、更环保的方向进步,从而推动快递企业和包装企业完成绿色转型。同时,政府也应当对其提供政策支持,诸如减免税收、下发研发基金、积极推进回收体系的建立等,多管齐下,共同降低快递绿色包装成本。
结束语
总之,机遇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各种挑战,快递业若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勇敢面对各项挑战。因此,快递企业在注重其本身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快递绿色包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快递企业理应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紧贴时代所需,确保快递业的发展与时代气息紧密贴合。因而,快递企业应积极面对快递绿色包装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引进先进包装技术、构建行业标准、健全环保体系,主动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促使快递业朝着更健康、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引用出处
[1]席悦.快递绿色包装新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07):46-47.
[2]何玥.低碳经济下快递包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01):130-131.
[3]魏旭,王安霞.电商平台下物联网智能快递箱现状及改进[J].包装工程,2018(23):38-42.
[4]黄土荣.快递绿色包装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5):203-204.
[5]李永慧.电商绿色快递包装现状及解决方案[J].中国包装,2019,(03):50-52.
[6]翟永平.快递包装绿色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01):47-48.
[7]潘朋朋,徐兵兵.快递包装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储运,2017(08):117-119.
作者:文 /瞿文秀 马铭杞 苗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