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07月0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这篇职业教育论文发表了“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机械专业发展方向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提出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变化之后的背景下,面对这种发展势态,论文提出了中国高职机械专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械专业
1 提出背景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经验证明,制造业的强大兴盛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影响力的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大洗牌、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且紧迫,“中国制造2025”正式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1.1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调整
新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制造方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理念对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制造业冲击着传统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也为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占据主动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本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篇布局,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必须加紧战略部署,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1.2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有力促进我国内需潜力的释放,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涉及工农业生产、群众消费、社会民生、公共事业、国防安全等各领域都对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进行,也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资源、环境因素对制造业的发展约束不断加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3 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规模上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发展水平上与先进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综合竞争力低,主要集中在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生产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发展可持续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产品无法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业,任重而道远。
2 基本方针
(1)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保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利于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2)质量为先。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粗制滥造的产品不会拥有持久稳定的市场。质量为先不仅需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还需要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制体系,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3)绿色发展。加强制造业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究推广,减少企业能耗和资源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4)结构优化。结构调整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急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群体,形成示范效应,引领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人才为本。人才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需要着力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各类型人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转变人力优势为人才优势。
3 高职机械类专业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近年来,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遇到瓶颈,由于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机械类专业,同类型专业本专科竞争加剧,专业人才供大于求,趋于饱和,加之传统的制造业这几年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降低,所以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发展受阻,就业需求不旺盛。但是从长远来看,机械类专业必将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实际性影响。
3.1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精细化培养模式
机械类专业属于工学类老牌基础专业,主要为各行各业提供机械装置和电气设备,与制造业联系紧密,专业可粗略分为工业工程、机电系统控制、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等几大类,涵盖数学、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
下,其生产方式发生着革命性变革,呈现出多技术、多学科融合的新特点,诸如智能化控制、3D打印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制造企业中。例如,在智能制造方面,国家在重点领域已经试点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人机智能交互、智能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控制管理等已经得到应用;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建成了一些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试点平台。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有机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使得制造业类型划分更加精细,它必将引导高职机械类专业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精细化培养模式。 3.2 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实践能力,是高职机械类专业自始至终的发展方向。首先,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能力也就谈不上熟练应用。其次,机械类专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求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机械类专业需要学习不同种类的机械技能,机械技能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熟练掌握机械技能。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是其背后的强大的推动力。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要求,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技术、设备将大规模应用在材料加工、零件安装、装备制造等领域,这对制造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能力要求。一般来说,在制造业企业中,高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具有更高的成本,企业不可能让员工以熟练设备为目的进行频繁操作,此时,实践能力强的员工往往可以较快熟悉生产设备,尽快投入工作状态,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风险。而且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从业者吸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能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 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
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迈入“工业4.0”版本,必然要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来分析,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将成为高职机械类专业发展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讲,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的关键在人。目前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是技术研发应用领域都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能否高效圆满破解这些难题,是人才队伍创新素质的体现。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充分调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进而为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从个人层面来讲,创新素质并不是仅仅包括头脑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性、娴熟的专业技能等要素,还包括一些心理品质。例如,良好的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等心理品质。强调创新素质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素质的重要性,注重自我挖掘创新潜力,督促学生切实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中培养创新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能够使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制造业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和所学专长,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推荐期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创刊于1960年7月,现为季刊,季中月出版,每册页码为120页,刊号为ISSN1001-5051(CN33-1291/N)。该刊现主编为吴锋民教授,副主编为沈自飞教授,专职编辑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