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教育职称论文查询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时间:2016年09月2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如何查询教育职称论文,这篇教育职称论文主要发表了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那么高等教育转型面临哪些困境呢?论文给出了发展思路。

  如何查询教育职称论文,这篇教育职称论文主要发表了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那么高等教育转型面临哪些困境呢?论文给出了发展思路。

教育职称论文查询

  [摘要]新形势下,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尤其是以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目标的转型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应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教育职称论文查询,大众化,人才供求,高等教育,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快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供应层次和数量。但与此共存的是,高等教育人才供应过剩和短缺同时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实用型的人才。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高等学校的转型与招生数量、用人需求不相适应,较为滞后,学术型、研究型、精英式的培养模式仍然占比较大。因此,加快高校转型进程,紧密结合人才供求态势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思路、模式和管理,使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匹配,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之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术型人才,其职责多是围绕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从事“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如专业研究机构人员、企业科研人员等。二是应用型人才,其职责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事务,如律师、教师、工程师等。三是技能型人才,其职责是利用所掌握的技能操作高精尖类型的设备或事务。从需求结构来看,这三类人才应该是金字塔型,即需求量最大的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型人才需求量最小。然而,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模式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仍然未能从精英化培养的模式中走出来,培养人才结构偏重于理论化、学术化,形成了供应结构的倒金字塔形,与需求结构相悖。从高校构成来看,也应与需求结构相适应,要求学术型高校与职业技术型学校也要呈金字塔型,但从现实来看,恰恰相反,我国学术型高校与职业技术型高校呈现为倒金字塔型。我国高校长期遵循的学术导向,使人才类型和层次与需求产生了较大矛盾,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具体再现在学术研究型人才供大于求,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严重。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反过来限制了高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催生的动力。这种动力体现于管理者对学校的政策引导规范、资源配置体制、评价评估方式等,这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被管理者的战略选择、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要求高校培养人才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高等学校应在这一目标下,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提升水平、办出特色。当然,实现这些转变,关键动力来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赋予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此是明显不利的。一是管理模式单一。对高校的管理评价标准不能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向,也就是说,没有在差异化办学、转变办学模式上赋予高校有效动力。二是缺乏平等自由的环境。目前的管理仍然有精英化倾向,少数重点高等学校被重视多,获得的资源也较为丰富,应用型高校不能平等获得资源。在这种语境下,许多一般高校向精英化方向努力愿望强烈,期望获得身份认同感,少数精英学校的办学模式被学习、复制,进一步导致办学思路和模式趋形势加剧。

  (二)统筹发展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学校都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其职能任务相通,但在管理体制上,高职学校归职业教育部门管理,地方本科高校则纳入普通高校,在教育部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高职学校开展工作中,还有劳动人事部门管理资格认证等工作。这种机制使高校管理呈现条块化分割状态,不利于统筹发展与激发活力。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高度集中统一,考核评估指标体现差异性不强,在此背景下,许多应用型高校往往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高职院校向普通高校看齐,地方本科高校向重点大学看齐,把“做大做强”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导致办学目标单一,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立简单重复,照搬照套,缺乏创新,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专业类型没有特点,与社会需求脱节,也使高校发展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怪圈。

  (三)办学模式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态势下,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更加细化,对高校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需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院校分工体系。学校需要综合衡量自身特点、优势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根据目标调整办学思路,并整合各类资源为此目标服务。这是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确立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现实选择。但是,目前高校办学模式管理在总体上还较为粗放,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认识不清楚,方向不明确,动力不够强劲,尤其是许多高校刚刚新建或整合,他们战略目标的选择一般放在形式上的提升上,如有的专科院校把升入本科院校作为奋斗目标,有的本科院校努力加入重点院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许多高院在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上一味模仿“偶像”,致使办学趋同化严重。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势必造成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进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类型、专业上的重叠,致使结构性矛盾的出现。

  三、基于人才供求新态势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思路

  解决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需在三个方面实现转变,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利于创造开放、自由的环境,赋予高校来自“市场”的压力和转型的动力;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抓好自身定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当最合适的角色;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有利于将人才培养类型紧紧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形成以需定供的联动机制,最终达到供与需的相对平衡。

  (一)改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改变高考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打破壁垒,实现资格认证、高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在各办学主体间进行统筹规划、统筹指导、统筹评价,统一、平等、合理地配置和整合资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建立人才培养树状结构分工体系,在各层次高校中合理划定职责功能,各高校根据自身特定明确发展定位,找到体系中合适的位置,使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都确定目标和职责,使各高校的发展都在既定职责轨道上发展,避免发展趋同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类型趋同化。同时,对体系中各分支体系采取差异化评价方式,针对每一分支体系探索建立适宜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都有了自身的战略定位,有助于明确自身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从而进一步确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自己的模式特点,培养特定型人才,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坚定特色化办学的发展战略。

  (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自由的空间

  目前高校办学层次分布较为丰富,但各层次之间各自为政,壁垒森严,互通不畅,应用型人才流动空间狭窄。对此,应创造条件打破条条框框,为人才上升、流动和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其现实渠道为:一是各层次高校之间通过互认证书、互通学分等方式,实现应用型高等教育学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互通。二是达到条件的高职学校,允许开展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教育。三是进一步畅通渠道,吸纳更多的优秀中等职业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四是拓展优秀高职学生进一步上升空间,适度拓宽其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渠道。在目前高等教育专业学习中,学生只有在入学前拥有选择自由,而进入大学后基本上是失去了专业转换和调整的机会,这种体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成长空间。当前有些高校也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学科结构、开展专业群招生等。但这些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快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还需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突破专业限制,实行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结合,或设置拓展专业,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互通,开放各学科课程,在综合学分的基础上,推行证书学分互换等制度,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在学分制度上允许职业技能证书和实践实训抵充学分,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开展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培养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企业缺乏积极性,虽然不少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便有的只停留于形式,实质性合作的内容较少,有些实训基础也缺乏符合实际的运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动力都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从政策层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的供应力度,一方面将既有政策在操作层面加以细化,使其能够真正落地,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高校和企业也要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结合双方及学生成才之需,将合作推向深入。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人才供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供应量的变化大于结构性的变化,这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倒挂。解决这一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等教育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与人才供求相适匹的体制机制,营造平等、开放、自由的空间,充分调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在高等教育人才供应端和需求端建立稳定而紧密的联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杨东铭.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5(6):44-46.

  [2]赵义华.人才供求悖论与高等教育体系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2(2):52-56.

  [3]张海水,崔海丽,胡瑞文.从人才供求视角谈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4.

  [4]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作者:蔡君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期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季刊)创办于198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领域最早的专业刊物。原名为《高教评估信息》,1994年更为现名。本刊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教科院高教所与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