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道德与法治情境编写问题及改进

时间:2017年07月1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这篇法治教育论文发表了道德与法治情境编写问题及改进,《道德与法治》中的情境应该加强惩罚教育,明确指出对违反教育道德、纪律和法律要求的惩罚后果。“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

  这篇法治教育论文发表了道德与法治情境编写问题及改进,《道德与法治》中的情境应该加强惩罚教育,明确指出对违反教育道德、纪律和法律要求的惩罚后果。“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

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法治教育论文,道德教育,法律

  2016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有十种版本,按照出版社的简称分别是“人民版”、“人教版”、“北师版”、“苏人版”、“首师版”、“陕教版”、“教科版”、“粤教版”、“鲁人版”和“湘师版”。相比《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意在突出强调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问题情境编写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质量。本文尝试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例,谈一谈《道德与法治》中个别问题情境编写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几点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一、情境设置存在的问题

  1.引用虚拟道德故事

  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1页,在第八课“别把尊严丢了”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春节将近,某集团公司李某回老家过节,在机场偶遇挤奶工牛某两人结伴而行,途中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变故,更换了多种交通工具,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刚开始,自视高贵的李某很是看不起衣着土气、文化程度不高、憨傻气十足的牛某,对牛某不断鄙视、嘲笑、斥责,想方设法摆脱他。但是一路上牛某的真诚、乐观、善良,映照出李某的虚伪、痛苦、冷漠,李某渐渐感到自惭形秽,不由得对牛某肃然起敬。”

  教材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并未指明情境的出处。但是看过电影《人在囧途》的人都知道这是电影里的故事情境。这是比较典型的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这类情境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冲突,不管多么复杂或多么逼真,都具有‘游戏的’或‘戏剧的’性质,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这类道德教育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识问题,它只能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前端,不可能构成一个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完整链条。”教材设置虚拟道德情境,能够部分地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甚至能够引发一定的道德情感,但是,游戏性和戏剧性的本质特征使得这类道德情境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也不能导致真实的道德行为。因此,教材中不适宜使用这类虚拟道德故事。

  2.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不协调

  (1)误导学生使用法律解决违纪行为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页,在提出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活动:“某市一所中学规定,男生不许留长发,否则将被停课处理,直到按学校要求把头发剪短后才能正常上课。但八年级(2)班的童刚不理会这一规定,照样留着长发走进教室。班主任张老师要求他停课反思,并通知他父母把他领回家。假如童刚向律师进行法律咨询,而你是律师,你会怎样帮助童刚?”[1]情境后面的相关链接包括了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受教育权的相关法律条文。第一个问题,学校的规定是否违反教育部相关规定?教育部2004年3月25日发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男生不留长发”。

  教育部2015年8月20日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删掉了上述规定,但是要求学生应当“遵守校纪”,此外,教育部也明确了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中小学生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般地,学校对艺术生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并不会执行这个校纪。在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禁止学校制定类似“男生不留长发”校纪前,学校有权利根据自身实际教育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校纪。学校制定“男生不留长发”校纪完全是基于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着想。第二个问题,童刚被暂时停课的处分是否触犯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由于是暂时的停课处分,属于适当的教育惩罚,并不违反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接受适当的教育惩罚,本身就属于受教育的必要内容。对于违反校纪学生不做任何惩罚,这才是触犯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这个活动情境的设置容易误导学生错用法律条文对抗合理合法的校纪。教材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诸如“男生不留长发”等学校纪律规定。

  对触犯法律的事件仅进行道德层面的分析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0页,强调“只有理解他人的感受,我们的心田才能开出吐香的鲜花”后,在“相关链接”中设置了如下内容:“现在楼房多了,一些住在楼上的人贪图自己便利,随手将垃圾从高空抛下,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天女散花’。且看‘天女’们惹的祸。”随后是三个被高空抛物侵害的例子:夏先生的衬衣被西红柿弄脏;曹女士被垃圾砸中头部,造成终身残疾;一位老人被砸身亡。随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假如‘天女’散的‘花’落到你的头上,你会怎么想?你能送一些警句给那些乱扔垃圾的‘天女’们吗?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你当时的感受如何?”[1]高空抛物情境问题的引入应当侧重于法律责任的警示,而非简单的体验感受。虽非故意伤害别人,但是有理性的人都能够认知到高空抛物的潜在风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了恶劣后果,都应该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惩罚。高空抛物行为已经触犯了道德底线,必须同时使用法律进行分析。教材里仅仅从道德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深度不够。

  (3)对潜在的道德行为进行法律约束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页,在强调接受教育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活动:“走在城市街头,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有的席地而坐,拿着擦鞋工具等待顾客光顾;有的手里拿着鲜花,等待顾客问价;有的跟着父母走街串巷捡废品,换取微薄的收入……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这些同龄人说些什么?”[1]该情境并未强调事情是否发生在正常上学期间,亦未强调是否经常或总是如此,只是强调了“有时可以看到”这类情况。初中生走在城市街头几乎都是在周末时间,他们不会知晓平时上学期间的状况。即便这样的实情发生在上学期间,如果这些孩子只是偶尔做这些事情,也不能说明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权,相反,如果这些孩子是自愿地做这些事情,反倒说明他们体贴父母,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贴补家用,是至善至美的举动,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对潜在的道德行为进行法律约束,情境设置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3.情境设置不能完全契合当前学生的生活经验

  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0页,在第三课“生活中的‘雷区’”中,以玩老虎机为例分析初中生可能陷入的“雷区”。现实生活中,玩老虎机已经被明令禁止,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很难有机会接触老虎机。教材设置玩老虎机的情境显然不能契合当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容易接触到的赌博游戏主要是网络赌博,特别是QQ和微信抢红包或扫雷游戏,2017年4月18日《上海法治报》对这类新型赌博案件进行了详细介绍。QQ和微信抢红包或扫雷游戏,看似只是一场场游戏,每人抢到的机会和金额都是随机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老虎机玩法的升级版,每人抢到的机会和金额都可以在后台通过修改程序进行设置。教材在分析初中生可能陷入的“雷区”时,选取那些脱离当前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其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4.情境设置缺少对后果的揭示

  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07页,在第九课“生命共舟”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林彤和朱民勤是同桌,平时两人很要好,一起打球,一起骑车。可是她俩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够,于是每次到了考试的时候,他们就进行‘合作’,我瞄一眼你的答案,你看一眼我的试卷,结果两人的成绩都能及格。她俩非常得意,自称‘黄金搭档’。”接下来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这种‘合作’是正当的吗?为什么?在你的身边,还有那些你认为是不正当的合作?”[3]该情境及其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醒学生“合作是有原则———合作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这样的教育目的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不进一步设置后果的提示,就不能起到警示的教育作用。初中生普遍都能认可考试不能作弊,他们认同合作作弊既违反道德要求,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可能的道德惩罚和法律后果。对触犯了道德、纪律和法律要求的行为,若不明确揭示相应的道德、纪律和法律惩罚,教材的使用就很难达到对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预期教育目的。

  二、教材情境设置问题的改进

  1.必须选取真实的道德事例

  《道德与法治》中的道德事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选取虚拟的童话故事、影视作品和小说等材料中的故事情境。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事例,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对道德冲突产生切身实际的感受,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兴趣。对这类道德冲突情境和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将会为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道德活动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2.加强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协同教育

  《道德与法治》应该明确道德、纪律和法律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规则体系。一般而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触犯法律的同时也违反了道德要求。有些纪律要求与道德要求和法律约束有交叉之处,也有独立之处。教材情境编写时,对于适用于不同规则要求的行为,应当明确界定其规则边界。教材编写时应当加强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协同教育。例如,高空抛物行为不仅仅违反了道德要求,威胁到了他人的人身安全,也触犯了相关法律,即以危险方式威胁了他人的人身安全。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法律案件的审理结果,建议教材编写者列出与惩治高空抛物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相似案例的判决结果。再比如,“男生不留长发”往往是校规要求,即是一种纪律要求。既然中学生主动选择考入某所中学,就应该认可该校的校规要求,遵守相关规定,这是一种守纪的行为要求。人民版教材在教材中设置了面对学校的各种约束进行讨论的活动,建议教材编写者把该问题纳入此环节中,并且应该明确指出,对学生暂时停课处分,不能视为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应该看作是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3.加强对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关注

  《道德与法治》应该加强对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关注。比如校园欺凌、校园贷、偷改他人报考志愿、偷游戏装备、盗刷他人微信钱包、未经同意使用别人饭卡等等,都属于违纪违法的不道德现象。设置契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例如,初中生经常会拾到别人的饭卡,未经同意随意使用拾到的饭卡,不仅仅有悖公共道德和学校纪律要求,还触犯了法律。类似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纪律和法律的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教材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关注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

  4.加强惩罚教育

  用道德和法律分析高空抛物和考试作弊等行为时,一定要明确指出违反道德、纪律和法律要求的严重后果,并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相应惩罚案例。特别是,教材必须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符合教育法,并且惩罚满足三个基本标准:“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必须由权威执行。”[5]对于上体育课不穿运动鞋、非艺术生等特殊群体的男生留长发等违反课堂或学校纪律要求的学生,教师和学校有权利有义务,更有法律依据对他们进行适当惩罚,甚至可以加重惩罚那些对适当惩罚抵触的学生。教材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上述态度,列出法律依据,明确惩罚教育对学生社会化成长的深远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3]高德胜.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贾金平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推荐阅读:《职业教育研究》是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型月刊,国内刊号CN:12-1358/G4;国际刊号ISSN:1672-5727。是策点市场调研公司的一种细分研究板块,主要协助院校对人才需求企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同类院校进行综合调研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意见,优化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