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17年08月0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依赖与反思,为了实现教育强国之梦,民众对政府教育改革充满这期盼,论文探讨了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导致的诸多问题,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儒家文化将在

  下面是两篇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依赖与反思,为了实现教育强国之梦,民众对政府教育改革充满这期盼,论文探讨了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导致的诸多问题,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儒家文化将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教育学报

  《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依赖与反思》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患上了严重的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以精英本位自居,期待着一次性解决教育问题,重视计划模式,摒弃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是民众对政府教育改革充满着过度的期盼,基层和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改革充满着无奈、乏力和变相依赖的心理。过度的教育顶层设计诉求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违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质。笔者建议,应理性认识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模式的有限作用,倡导市场主导的自由教育改革模式,以纠正教育计划失灵的问题,限制政府过多的权力,激发基层的创造力。即以省域为单位,充分放权;以松绑为目标,向社会放权;以教育法规为依据,向基层赋权。以此促进教育强国之梦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教育改革;顶层设计;计划经济;教育规律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患上了严重的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学前教育专家建议学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师资队伍和学校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填补学前教育政策的缺位[1];民办教育专家期待对民办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认为优化顶层设计是事关民办高校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尽快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制度,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2];有学者甚至建议通过大学—企业—社会—政府的多方合作进行大学毕业生再教育的顶层设计[3]。现在看来好像一切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和核心问题就是推动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好像一项教育问题进行了教育顶层设计就能得到重视,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变革。殊不知,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改革依赖症。

  一、教育顶层设计的逻辑理解及追问

  顶层,原指事物或者一个空间的最上层面。当前我们也将政府等类科层制结构的管理层进行层面类比,与“基层”相对。教育的顶层,一般是指国家的上层管理部门,也有将省一级或者相对于某个区域的最上层管理部门视为顶层的。教育中的顶层设计,就是强调教育管理的上层设计。龚放教授在2014年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就以“顶层设计、中层担纲与底层突破”为主题做了分会场的报告,强调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要将顶层设计和底层突破相结合,且更要重视中层担纲。这里的“中层担纲”,就是指一群既能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又能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大学校长、省市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官员们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率先垂范精神和敢于担当的教育开拓精神。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也探讨过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逻辑问题。他认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宏观改革的基本取向为宏观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高校“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4]。当前我们改革的逻辑大多数还是诉诸于政府宏观层面的设计,政府的顶层设计是改革的主要牵动力量。

  不管大家承认与否,这种举国上下联动的改革主要是以上层推动下层的模式进行的,而理论界也都认同这种逻辑。理论界强调“上面”的人比“下面”的人聪明,突出政府的教育精英理念。现有的教育改革逻辑是以下层是人性恶的假设为价值前提的。上层的教育管理者认为,虽然存在着国家对教育“一收就死”的弊端,但是也存在着“一放就会乱”的问题,并且以多次改革实践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以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为例,以湖南省教育大胆改革为例,以多个改革为例,为的就是证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是无能的、不可信的。现有的教育改革设计虽然广泛征求过基层意见,但最终的决策和政策出台都以政府的最后做裁决为准。制度主义中的精英主义模式在我国教育改革领域体现得特别明显。教育管理者认为总体的设计比部分的实践更科学,他们期待一揽子解决教育问题的法宝的出现。教育顶层设计本身也充斥着很多人对它的不满情绪,人们期待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但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外界关系的复杂性,往往让问题不能得到一次性解决。

  在逐个变革还是整体剧烈变革的争论中,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呼声大都倾向于激烈巨变,并期待一下子解决问题。比如,近些年来进行的各种教育政策大调整,都以“小试点、大规模”的模式出现,如大规模地进行扩招、大规模地合并高校、大规模地改革职业教育、大规模地撤点并校、大规模地向应用型转型等。小打小闹式的教育改革已经不被人看好了,全国规模的运动式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倡导计划模式,主张摒弃市场规则,摒弃了自由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教育是国家大事。关于教育的本质,二十世纪曾有过多次争论,虽然没有形成定论,但对教育的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特点的认识还是有共识的。

  就以多年以来争论的办教育能否营利的问题为例,现有的国家教育管理逻辑倾向于将教育定义为社会公益活动,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只关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将教育的多重属性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立场问题。在这种逻辑下,教育管理部门抓住了办教育和改革教育的权力,严格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办教育,高举教育的公益性大旗,对市场规则不予理会,好似市场规则和教育管理没什么关系一样,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在教育领域都有生存的余地。就以民办教育的发展为例,民办教育可否盈利(营利)论争的本质是教育管理部门不愿意放弃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理念。这种对顶层设计的企盼表面上是对政府改革的期盼和心理依赖,本质上反映了基层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教育的无奈。在前文所述,在三种教育顶层设计的逻辑推动下,基层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推行的工作模式下,形成了对上级和顶层改革的依赖症:依赖上层的具体化政策和最新政策,依赖上层划拨经费,依赖上层把握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人不愿意动脑子了,也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了,反正一切都由上级规定。上级没有规定的、没有明确的,就坚决不办。另一方面,有些人想干也干不成,缺少政策支持,即使想作为也会碰钉子。

  二、教育顶层设计依赖症导致的诸多问题

  教育顶层设计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建国初期,我们就顺利地接收和改造了旧社会的大学教育;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顶层设计模式,革除了“文革”践踏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弊政;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行动的高效率更体现了教育顶层设计的优势。但顶层设计的预设逻辑问题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建国以来立足于计划经济模式的顶层设计也有诸多失误表现,教育领域中很多错误决策就是顶层设计失误造成的。例如,被大家所病垢的1952年院系调整,导致很多综合院校的实力被弱化、专科院校的发展后劲不足。再如1958年,国家要求大力兴办高等学校,学校规模迅速翻倍,现今很多的大学都是那一年建立起来的。

  另外,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也是顶层设计所驱动的,带来了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时至今日,有些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仍被广泛诟病。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撤点并校,导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立的“每村一小学”不复存在,农村孩子就近上学已经成为新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终止了企业办职业学校的职能,导致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现在又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走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道路。顶层设计容易导致较大的资源浪费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且从教育结果来看并没有培养出人民满意的人才。也有人批评现有的顶层设计同样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由于政府的计划思维意识造成的。

  统计发现,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一所大学所获得的国家经费比整个湖北省所有的省属高校获得的经费还要多。这种严重不平等的教育经费拨款模式也是教育顶层设计造成的。进一步而言,我们暂且不提现有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成功与否,但这两个工程并没能很好地回应钱学森之问。目前国家开展的“高等学校争创一流行动”计划,很多人并不对其抱有多少幻想,政府为什么不对前两个工程的问题进行反思呢?我们说,计划模式并没有激励起高校进行创新的积极性,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逻辑出了问题。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人民满意的人才,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综上,将教育改革诉诸于顶层设计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顶层设计的教育改革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公平或者资源的集聚,但也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有可能破坏教育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关系。所以教育改革要慎用顶层设计。

  三、教育改革非顶层设计的诸多成功案例

  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很多基层自发兴起的改革成功案例。如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发展和近二三十年来民办教育的发展。首先,书院发展的兴衰体现了政府顶层设计的影响。我国古代书院的萌芽与孔子倡导的私学的兴起有联系,私学的兴起使教育不再是统治者独享的稀有资源。隋唐以来不断发展的书院就是建立在私学模式基础之上的。宋元期间,非出自政府的统筹考虑,而是由民间力量激发了私学的迅速发展,涌现了岳麓书院等有名的四大书院。虽然明清之后古代书院逐渐被官学化了,但是最初的书院还是民间智慧的产物,政府的推动反而使得书院走向了没落。再者,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兴盛,反衬了教育顶层设计的乏力。

  有人说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发展,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典范。殊不知,有人调查发现,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忙于政治和军事,除提供必要的基本办学经费以外,无暇顾及对教育的统治,反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严格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出现了教育史上的奇观。可见,并不是政府管的过多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政府管的太多反而让教育不能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校长有着特殊的行政级别,学校、事业单位、高等教育严格按照准政府的模式运行。最后,我国民办教育近二三十年来的波浪式起落体现了社会基层对教育的创造力和对顶层设计过度干预的反拨。20世纪后期,我国为吸引民间资本办教育,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其中以陕西、江西和广东等省份的发展最为迅速,一时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三个制高点。政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最终诉求。时至今日,理论界才逐渐开始认识到或者准备承认高等教育的可营利性。综上可见,并非经过顶层设计的教育制度就是好的,自发的基层突破和按市场的逻辑运行也能给教育带来大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理念主导的教育模式,或者以顶层设计为改革唯一选择的教育模式都是有问题的。

  四、结语

  我们要理性认识教育顶层设计,激发基层教育的创造活力,秉持多元和包容的理念,走简政放权之路,才能实现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首先,要理性认识顶层设计对教育改革的有限作用。顶层设计并非是顶层管理,一味依赖顶层设计会使政府的隐性权力逐渐扩大;过分依赖顶层设计会导致运动式、口号式和统一化、模式化的教育改革占据主导地位;顶层设计往往将底层视为被管理和被改造的对象,底层就自然而然地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推进教育公平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问计于民”。而要通过“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有机结合来推进教育公平,就应该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建立起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相关制度机制,并采用有效的工作方法[5]。

  再者,要准确把握教育顶层设计的底线和边界。顶层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果断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顶层设计方法是使用系统、整体的视角来设计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将所有教育问题全部诉诸于教育顶层设计,要深刻认识到教育顶层设计可能带来的危害[6]。最后,政府充分放权才是教育改革的出路。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明确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在强化政府作为战略统筹者的地位、依法合理运用如规划和评估等各种有效政策工具的同时,弱化其对高校的行政干预,为高校释放出更大的自主空间,鼓励高校依照章程开展“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多样化探索与创新。笔者认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为:宏观层面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高校“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相结合[7],即以省域为单位,充分放权;以松绑为目标,向社会放权;以教育法规为依据,向基层赋权。如此才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梦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洪秀敏,孙美红.高位入手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2(10).

  [2]徐绪卿.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3]孟令红.基于大学—企业—社会—政府的大学毕业生再教育顶层设计[J].商业时代,2014(15).

  [4]龚放.“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与“中层担纲”———试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5]段兆兵.论推进教育公平中的“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

  [6]纪大海.顶层设计与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7]阎光才.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作者:冯东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大幅攀升,但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观念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日趋下降,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上,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中国民众对儒文化的认知可能并不自觉,但是儒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价值判断和文化学习。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源。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

  (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2017(1)

  [2]李伟.儒家文化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作者:居珍珠 孙志强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推荐阅读:教师教育学报(双月刊)自2014年1月起正式创刊。该刊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期刊社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