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校长道德领导力与流动儿童间的促进机制

时间:2017年12月2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流动儿童适应性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流动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适应性、校长道德领导力的特点及相关管理机制。因此这两者之间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促进机制,学校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树立校长道德权威,发挥校长道德领导力,从而达

   流动儿童适应性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流动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适应性、校长道德领导力的特点及相关管理机制。因此这两者之间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促进机制,学校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树立校长道德权威,发挥校长道德领导力,从而达到促进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领导,校长道德领导力,流动儿童适应性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流动儿童的适应性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流动儿童适应性重点表现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体现为跟随父母流动而一起外出的孩子为适应迁入城市的生活环境而不断调整行为方式,逐渐同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继而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和学校学生的过程和能力。流动儿童城市生活与学习适应性的机械性、渐进性、建构性和多元性等特征,由内而外地呼唤一种高层次、高级别的价值引领、整体耦合力量。

  流动儿童群体在入学升学、学科学习、素质拓展、人际交往、家校互动等方面的则弱势地位呼唤一种对公平、正义、伦理、打破不平衡的学校权威力量。基于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道德,作为领导的核心,它体现了校长所认可和尊崇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作为道德领导者的心灵图景,道德所包含的人本、公平、正义等方面内容符合流动儿童的主体利益,以其对教育公平、权威变革的诉求。而基于管理过程的校长道德五力,即道德领悟力、道德前瞻力、道德决断力、道德感召力、道德执行力通过人文关怀的权威的、能动的、变革的力量和完整的管理过程环来化解流动儿童同新城市、新学校、新环境的冲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以促进流动主体的融入。

  一、校长道德领导力对流动儿童

  适应性的促进模型——“波轮瀑布”机制模型校长道德领导力对流动儿童城市生活与学习适应性的促进作用在运行过程之中方能发挥出来,其实质是在校长的道德领导下,教育主体、教育要素、教育环境和权威因子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也就形成了校长道德领导力对流动儿童适应性特有的促进路径——“波轮瀑布”机制。图1可见,在学校场域中校长道德领导力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形成道德驱动力。

  这种道德驱动力一方面如同机械波轮一般,向上形成涡旋动力,使得流动儿童与学校各教育要素进行充分的碰撞与搅动,以实现自净,促进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校长对利益相关方分享道德领导权力,道德驱动力经由侧面权力分享通道驱压向上,形成水流瀑布,产生新一股管理势能作用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至此,在校长道德领导力的驱动下,学校道德领导呈现出一种以“波轮瀑布”为特点的半开放的动态闭环模式。

  二、校长道德领导力对流动儿童适应性的促进机制

  校长道德领导力对流动儿童适应性促进机制模型直观地体现校长道德领导力作用于流动儿童的力维方向和运行过程。该机制模型的重要组件都具有相应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思考。

  (一)波轮驱动——道德核心。萨乔万尼认为,领导是与心灵有关,而不是与心理学有关,而完整的领导过程应当是一个回路,即领导之心(我认为有价值和我所信仰的)塑造了“领导之脑”(我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心灵图景),“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我的决定、行动和行为),反之对领导行动的反思又能进一步反哺、发展领导者的价值、信仰和心灵图景。由此可见,领导之心,不能仅是科学与理性,更上升到道德层次,融入符合当下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崇高教育信仰,从而驱动决策和行动。道德成为校长领导的核心,形成蕴含人文关怀、可持续、高层级、强有力的驱动力。它配合道德五力外轮,组成促进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动力源——波轮驱动。

  (二)心型漩涡——道德五力循环。校长道德领导力是指校长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仰和文化力量,以道德权威为基础,影响师生员工追随,建构、践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员工自我领导和学校发展的过程、行为和能力。在波轮驱动下,校长道德领导五力于教育管理实践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循环,即校长通过学习、批判、顿悟、能力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道德领悟力),敏锐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和教育领域的价值观念变化动向,特别是对教育变革中师生文化的诊断和前瞻(道德前瞻力),继而校长在分析、统整各方信息和教育要素的基础上,在“领导之心”的驱动下,做出满意的教育决策(道德决策力),通过道德权威影响师生员工,使众人行(道德感召力),校长与师生员工一起践行共同愿景,以促进自我生长和学校发展(道德执行力)。对行为的反思,进一步完善、促进校长的道德领悟和价值构建。如此往复,循环不息。

  (三)瀑布水流——领导“分享”。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在波轮驱动和心型漩涡力作用下已经可以有序开展,并慢慢促进流动儿童的改变和适应。然后如果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开辟多重渠道将道德领导进行“分享”,则可以分享并借由波轮旋转力而产生出强劲的压力,从学校管理的多个侧面形成瀑布水流作用于学校场域。被誉为“水流革命”的瀑布水流运用于机械领域,大大提高其运作效能。同样道德领导理论所阐发的“通过价值进行领导”、“领导的替身”的思想也是哲学认识和领导科学上的一次革命。虽然有些学者也质疑道德领导理论在中国适应性,但我认为结合儒家传统的道德管理思想、陶行知的道德领导思想以及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小学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教育管理民主化变革等背景,萨乔万尼的思想不仅对我国校长领导力理论的发展有所借鉴,与“教育治理”中校长应与教育中的利益相关方分享权力的理念向契合,并对于价值构建的高度来克服流动儿童的文化冲突、教学和生活的不适应,促进其自我德行的生长,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传统的校长行政管理也是一种突破。

  (四)动态水域——“道德—学习—文化共同体”。

  1.水之隐喻在东西方文化中,水寓意丰富,它表示纯净、平淡、情感、心境等,并具有流动性。由于水的运动性、生命力、自然力的隐喻,水在“波轮瀑布”机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代表学校的常态教育活动和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状态,及基于此形成的文化特质。水可根据自身水质状况和整体的水流成分(如融入其它的强效物质成分:短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某种教育变革等)对水域中的主体(流动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水域象征水域主体(流动儿童)、水中丰富物质成分的蕴养,配以漩涡、水瀑的流动性水纹律动,在箱体(学校场域)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动态水域——道德与学习共同体。借鉴布洛和斯格特的共同体理论,“波轮瀑布”机制中的“道德—学习共同体”是以学校各种道德与学习关系和感知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为核心,形成一种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和学校文化为约束的、将校长与师生员工练成一体的结构。“道德—学习—文化共同体”不仅包涵校长的“授权”、分享学校行政督导和教师督导的共同道德和价值纽带,以及联结情感、规范和道义的教育团队和学习团队和精神,还能促进流动儿童自我领导、自主发展的思维范式、行为和文化的转变。

  (五)物体自净——流动儿童适应性提升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以校长道德权威为核心,以道德领悟力、道德前瞻力、道德决断力、道德感召力、道德执行力为抓手,以“校长—教育利益相关方”权力分享为突破,以建构“道德—学习—文化共同体”为统整,对流动儿童的城市价值认同性和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价值结构、道德关怀和文化浸润,经过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调整,使其在学校的“道德—学习—文化共同体”中磨合冲突、自主领导、自我生长,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融。这一系列的内外部力量的融合促使儿童形成一种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使得个体自身与外部学习与生活环境的逐渐匹配、协调,如物体在自身和水域共同作用下实现自净的过程,真正达到对新城市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及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认同、接纳和融入。

  参考文献:

  [1]蔡怡.道德领导:学校管理的范式转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马焕灵,孙晓莹.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4]吕迎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Sergiovanni,T.J.,MoralLeasership[M].Jossey-Bass,1992:P5-8.

  推荐阅读: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

  这篇心理教育论文发表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我过茶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精神和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论文通过分析茶道精神内涵,从而说明了大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为当代高校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