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2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和素质培养中经常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也是提高办学质量重要途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有很高的技术性,复杂性,学习难度大,实习难,教师下企业难,因此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文章从以上难点出发,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成立校内工作室,构建项目库平台,完善教师团队是重要的手段,下面是详细的日常工作介绍。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工作室,项目库平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功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学生就业难观象十分突出。之所以这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从教育角度看,主要在于培养的人才适应不了用人单位要求。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自然要求员工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这就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进入企业,发挥出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就要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必要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难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岗位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备受各方关注,在高等院校应用广泛。软件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向来注重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就目前而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遇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批量下企业顶岗实习难。社会上的很多软件企业办公场地小、规模小,每年可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很难大批量接收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
第二,由于软件开发的特殊性,软件开发周期一般很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适应这种特点,造成学生实践的时间、空间受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第三,教师下企业难。软件技术专业要求任职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下企业实践不断地学习与锻炼,接触最新的研发软件、开发技术,提升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难以脱离教育岗位,也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学习,难以掌握软件研发的核心技术。
第四,聘请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难度大。受体制、薪资等客观因素影响,软件企业中的高新人才一般不愿意到校任职,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不能为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为了破解以上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难题,笔者提出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工作室、项目库等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岗位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软件专业人才。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强调技能锻炼,希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要全力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会,供学生实践操作,锻炼实践能力。依托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建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训练,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二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1.建立“项目贯穿、分标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优化“项目贯穿”教学内容。在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并以该机构为依托每年进行一次软件人才市场调研,为动态优化“项目贯穿”教学内容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企业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什么样人才,然后将这些内容成立成市场调研报告,依据报告内容展开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设计研讨会,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项目贯穿”教学内容,确保项目训练内容符合岗位能力培养需求,切实增强学生的软件研发能力。其次,实行“分段递进”教学组织模式。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难易度,建立“分段递进”教学组织模式,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1~5学期设置16周常规教学周、4周生产性实训月,最后一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期。通过常规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合,构建“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形式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螺旋递进。由于实训基地设备有限,为了满足不同班级的实训需求,学校应当建立动态的实训月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项目实训,确保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联合企业共建校内工作室
在现有的基础技能训练区和综合技能训练区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联合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双主体建立校内工作室,采用企业化运作机制,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为学生批量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工作室建立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与相关的软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合同。在此基础上,引进合作软件企业的核心开发程序、技术软件等,建立校内工作室。
工作室内设交流研讨区、项目展示区、项目研发区、办公区等,营造符合软件企业真实情况的工作环境。校内工作室建设要遵守“真实环境、真实管理、真实项目”基本原则,学校派遣骨干教师进驻校内实训室,同时合作企业也派遣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综合性教职团队,辅助学生完成实训活动。学生根据学校要求批量进驻工作室顶岗实习,在教职团队辅助下逐步完成实训项目。
校内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软件研发的实训项目,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在室内实训室的支持下,不仅学生的软件项目研发技术、开发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的各类实训资源也得到了整合利用,并获得了社会资源,明显提升办学能力和质量。
3.基于校内工作室建立实训项目库
由于软件开发周期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难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为了满足学生实训方面的需求,依托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室建立实训项目库,将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实训、顶岗实习等提供不同的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库平台包括企业项目子库、实训项目子库、科研项目子库、学生优秀作品子库等,各个子库负责不同的工作。
其中,实训项目概况由企业项目子库对外公布,实训学生在教职团队辅助下自行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对项目进行模块化划分,提炼出训练内容,加入到实训项目子库中,并围绕实训项目进行组织设计、岗位划分等,为后续的实际操作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完成实训操作后,将工作成果输入学生优秀作品子库,展示学生实训成绩,同时为企业技术开发注入灵感。
此外,该平台还具备教学管理功能,能够有效协调好课堂教学与软件长期开发之间的矛盾。学生登入项目库平台,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实训项目,按照软件开发流程展开具体的操作,不仅突破了以往训练项目的时间、空间限制的困难,还促进了实践教学全方位运行,促进学生岗位能力全面发展。
三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日常运行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和需求,在现有实训设备、人力等资源基础上,依托于合作企业重新整合并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等。依托各种实训室建立校内工作室,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训项目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项目。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师负责实训基地设备维护、软件更新等工作,学生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打扫卫生、电源关闭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维护实训基地工作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朱珍.高职软件专业基于教师工作室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6)
[2]许志良,邓果丽,覃国蓉.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3]沈音乐,陈华鹏.“基于真实项目”的高职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
[4]沈音乐,陈华鹏.高职高专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0)
[5]贺玉珍,赵润林.计算机软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4(12)
[6]王晓锋,魏会生.校企共建高职校内软件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7]吴青林,周天宏.基于专业群理念的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5)
[8]张必英,胡文,李敏,等.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推荐阅读:软件工程师高级职称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也在不断发展中,软件工程师也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行业。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软件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随着技术人员工作经验的增加,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着。很多技术人员都会参与职称评审,我国的职称政策也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途径,当然也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软件工程师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不同级别的要求也不相同。那么软件工程师高级职称要求有哪些呢?本文小编给大家做了如下一些总结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