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国贸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

时间:2019年03月2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社会对国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我国高校在国贸人才供给方面却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缺少职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社会对国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我国高校在国贸人才供给方面却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我国高校应着力推动国贸人才供给侧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力争培养出更多专业型、外向型、应用型的国贸人才。

  关键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继续教育研究

  国贸专业的设立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部分院校就设置了国贸专业。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浪潮,其他高校也陆续设置了国贸专业。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贸专业更是成为大热门,让众多考生趋之若鹜。然而,从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来看,国贸专业的人才供给与社会和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

  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仅数量上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质量上也要求越来越高,推行国贸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解决人才需求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国贸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国贸人才的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矫正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手段,扩大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是国贸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国贸人才的供给方,如何扩大人才的有效供给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重点。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职业道德是我们在职业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管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由于工作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均是敬业和诚信。大学是毕业生入职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提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需要学校的重视和营造。

  目前,我国高校在国贸毕业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本身职业道德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不爱岗敬业、糊弄了事,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等现象,这种负能量若在学生中传播,将造成极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投入较少,极其不重视,久而久之,将导致教师对课程建设失去热情,学生觉得学习此类课程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最终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走向消亡。

  (二)培养计划制订不合理

  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纲领,唯有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培养计划才能培育出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上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1.对国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标过于宽泛[2]。

  2.在课程设置时一味地照搬照套名校的课程体系,进而忽略了地域、学校本身的特征因素,且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脱节。

  3.学时分配具有随意性。合理的学时分配是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时数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外贸行业第一线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来确定,但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外贸行业一线从业经历,导致其在学时制定和分配时完全凭借主观意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4.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小,偏理论的课程结构与“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相悖。

  (三)实践教学环境较差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等学校在长期教育中的典型特色,即便国家多次出台了文件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

  然而,诸多高校只是在形式上贯彻这些思想,而忽略了实践课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国贸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只为满足于学校要求的实践课学分,却忽视了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外贸岗位需求这一重要参考因素。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对实践课程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甚至连最基本的实践教学都保证不了。再者,实践教学的地点也受到较大的限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因素,大多实践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内,学生走出校外接触企业和社会的机会几乎为零。

  (四)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要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国贸专业实用型人才,外贸实践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高校在聘用任课教师时,往往只注重学历和学位,却忽视了实践经验,导致许多国贸专业任课教师高学历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国贸相关课程的教学。他们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却缺少丰富的外贸经验。外贸经验的严重缺乏,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大篇幅地讲授理论知识,而没有切身的真实经历和体会可以传授,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

  三、高校推行国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一方面,从事国贸专业教学的相关教师自身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学会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生涯最大的追求。同时,在学术上、生活上、工作上均应以诚待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针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即将迈向工作岗位的大四毕业生,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和诚信意识。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计划

  首先,高校必须对国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且具体,不能过于宽泛。其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能照搬照套,必须结合地区特色、学校特色确立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特有的竞争优势[5]。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贸专业针对本校隶属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特增加了“石油化工概论”“各国石油经济与贸易政策”“石油经济学”等课程以实现毕业生在石油石化企业从事国贸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

  再次,在学时分配前,高校必须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以深入了解企业真实所需,进而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和进行学时分配。最后,改善理论与实践的不合理配置,“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三)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首先,高校要借助多种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增设实验课和实践课之外,也可考虑开展第二课堂,邀请和国贸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企业,也可以加速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其次,在每学期的期末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短期社会实践或鼓励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高校应加强对校内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加物质投入,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配套设施。最后,高校要积极寻求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机会,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外贸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国际贸易的运作流程、工作内容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对外贸企业和社会的认知以缩短社会适应周期[6]。

  (四)丰富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

  快速提升高校国贸专业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国贸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借鉴“送、下、引、聘”的培养模式,“送”,即鼓励青年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下”是鼓励任课教师挂职到企业锻炼,以增长实践经验;“引”是从企业中引进优秀国贸人才兼职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以补充任课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的空白;“聘”是采取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进行讲座,以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外贸人才更是一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为此,我国应以高校为输送人才的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国贸人才供给侧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外贸人才,加快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何龙斌.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2]杨素娟.外贸岗位需求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3]陈忠祥.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4]叶春霜.国贸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6).

  [5]刘颖.新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4).

  [6]张红花,汪小明.金融危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

  教育类刊物推荐:《继续教育研究》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23-1470/G4;国际刊号ISSN:1009-4156,邮发代号14-129。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