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6月21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以应用化学系结合地方区域特色为基础,以培养精细化学品行业、分析检测行业和化妆品行业的应用型化学材料类人才为目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化学材料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等5个方面。
关键词:化学材料;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农林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办出应用化学专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1-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3-4]。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集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高等农林院校必须面向人才市场,必须充分体现“注重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灵活性”的特色,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提升工作能力为目的,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应用化学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施政策扶持与导向,搭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桥梁,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体系,引入企业技术项目案例,共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依托珠三角良好的化工行业优势,华南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以培养精细化学品、分析检测及化妆品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校企共建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实施校企全程参与的“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真实企业环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6-8]。
经过三年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我校与企业共同主导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分别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由参加项目的二级学院负责人与项目组主要建设成员、联合企业专家组成项目建设工作组,负责编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协调与监督,负责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项目组织实施与进展[9-10]。依托珠三角地区化工企业,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建设改革
华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分省、校、院三级建设,其中初建实习基地为院级,院级基地运行三年以后方可申请校级基地,每年在校级基地中选拔申报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自华南农业大学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我院应用化学系积极促进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发挥化学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优势,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精细化工行业优势,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拓专业实习基地,促进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加强我院应用化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为我院专业教师提供了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对我院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化学系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政校企合作,实施政策扶持与导向,搭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桥梁,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引入企业技术项目案例,共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依托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国的传统思维一直认为本科教育是培养理论型和精英型人才,大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并且这两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时往往是严格分开的。而正是受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本科生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动手能力较弱,而大专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却缺乏的尴尬局面。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专本联培的实践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行2+2专本联合培养模式开创了专本联培的先河,即本科生前两年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从事本科学习、后两年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实践技能学习,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本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依托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应用化学系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学院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至少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为本科人才的实践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1]。
1.2依托国家级孵化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传统的实习,学生往往是在一家企业完成实习任务,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较为单一,而如果依托国家级孵化器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孵化器内的多家企业内进行交叉实习,甚至可以在某些行业的整条产业链上进行全面的实习工作。例如材料与能源学院应用化学系依托国家级孵化器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园区内自由选择企业进行实习,从而可以打破原有实习基地仅能在1家企业实习的限制,达到在整个行业整条产业链上进行实习的效果。
1.3依托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认可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工作能力的终极培养也是在用人单位。2013年至今,应用化学系与广东省内精细化学品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化妆品企业共同组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9家,其中包括省级基地1家、校级基地4家、院级基地14家,涵盖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普通民企和事业单位。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主要包括上达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博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飞胜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市标榜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合众(佛山)化工有限公司、东莞长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信远无纺布有限公司、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莞市优越检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广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新沙办事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致辉精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分别建有化学工业合成材料老化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高分子材料防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保型木器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保水性纺织印花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涂料用水性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完全具备承担化学材料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训的实力。其中上达电子实习基地被评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获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建设。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专门成立了广州汇标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作为高校和用人企业之间输送人才的桥梁。学生在大四学年,可进入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进行专业和全真的企业岗位实习,而在正式工作以后,依然可以在广州汇标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进行职业培训[11]。
合作的双方互相开放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基地开放生产现场给学生参观和实习,双方就员工培训和毕业生就业安排进行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实训实习、企业带教、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企业推荐骨干技术力量来校上课,安排学生实训实习,接收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等;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共同申报课题,共同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实习基地持续接收学生开展企业参观见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近3年累计接收了400余名学生从事各类实习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2.1实行校内院系两级管理
学校与应用化学系已建立一套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为基地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分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规划、统筹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监督、指导校外基地的建设过程,协调有关事宜。院系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负责基地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应用化学系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基地依托单位合作,建立应用化学系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由教研室负责人与企业人员共同负责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系领导指导监督,实行责任层层到人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
2.2优化基地运行机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联动、互促共赢”的开放式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双方导师按“导师制”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共同指导基地实习学生的项目学习、岗位实践及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全程实现校企双重管理、指导和考核。
2.3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任务,清晰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学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合作办学,开展人才培养全程企业参加,实现人才共育共管和互利多赢。双方遵循实践教育规律,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利用企业的场地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和职业环境,由学校派遣师生参与企业见习、岗位实习、顶岗实习、暑假社会实践、项目开发等实践教学活动;共同申报各级项目,开展联合项目研发,将企业、教师和学生通过真实工作任务串接在一起;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开发成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共同设计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并锻炼教师;与企业技术力量共同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促进技术升级,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桥梁与平台。
2.4健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积极探索与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突出过程质量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管理的示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借助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资料积累、数据分析、改进措施、结果反馈,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具体包括:(1)制定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校内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用人单位访问制度、意外工伤保险制度等。制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规范院内外实训组织、管理、考核、顶岗实习管理;(2)制定专业实践课程整体教学计划,明确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及要求,确定各实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实训内容及考核标准;(3)编制实训手册及讲义,明确实训目的与要求、内容、步骤指导、考核标准等,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该手册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实习,记录实习过程事项与专兼职教师对其考核评价。
2.5统筹安排经费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学院有专门的实习实验专项经费,坚持“总体筹划、分段实施,单独核算、绩效考评,分项管理、保证重点”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成立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对各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统筹安排,并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由项目负责人对建设资金实行全程负责,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
3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建设“双师型”结构的优秀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基地实践、参加基地交流活动、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使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以上。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产业教师,通过产业教师教学培训,兼任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等核心专业课,承担认知实习、岗位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检测技术服务等教学实践工作,提升产业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产业教师队伍。制定产业教师管理制度,每年新聘请2—3名产业教师;制定产业教师合同聘任考核制度,产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指导专业认知实习或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12-14]。
应用化学系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和产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8人,6人来校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近3年从事企业实践教师6人,实验教师2人。现有产业教师36人,均为企业管理层或者资深研发技术人员,其中有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4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体系建设内容4.1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分为实验实训教学、专项实训实践、校外认知实习、校外岗位实习、校外毕业顶岗实习、暑假社会实践、实践技术服务、其他实践活动等8个环节。
教学基地实践内容由校企根据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共同评价。基地实践内容由4个环节构成,包括校内学习、校内模拟实践、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践。校内学习环节,主要学习校外实践岗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学习校外实践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学校的仿真教学平台、工作软件仿真企业实践岗位的操作,进行实践岗位的初步实战,缩短学生在校外企业基地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减轻企业压力。校外认知实习、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实践环节,是实践基地的主要教育内容。校外培训环节,主要由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协作精神。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顶岗实践岗位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保证顶岗实践环节有效率地进行,尽量避免学生在顶岗实践环节对企业造成的不利状况[15-19]。
4.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分为以下8个方面:
(1)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实践基地,开展企业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用人需求与现从业人员情况,分解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要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进一步及时定位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校企共建“课内学习、岗位实践、检测服务”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以课内学习、岗位实践与检测服务为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课内学习理论与实践一体、岗位实践分级步进、检测服务贯穿全程、校企教师互兼互聘、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课程开发企业参与,进一步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考核项目,校企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3)进一步优化实践基地“公司实践服务站”的组织机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依托该基地,探索“校企联动、互促共赢”的开放式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企业人员两方导师按“导师制”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共同指导站内检测小组的项目学习、岗位实践及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全程实现校企双重管理、指导和考核。
(4)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与课程开发。除作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高分子材料检测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场所之外,下一步将更深入地合作,进一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驱动的实践课程改革。不断调整和更新实践基地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5)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建设“双师型”结构的优秀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使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以上。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教师教学培训,兼任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工业分析等核心专业课,承担认知实习、岗位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检测技术服务等教学实践工作,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6)依托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发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优势,聘请公司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担任技术指导,建立日常管理机构,由学院学生会与团委提供专项资金,公司基地提供赞助活动资金,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探索创新和科技服务,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7)依托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服务校内外人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向兄弟院校推广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接收兄弟院校或本校其他专业的师生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8)依托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促进项目开发与成果转化。发挥高水平教师团队技术开发创新优势,校企合作承接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和谐互动,共享资源多赢。选派科技特派员或入选科技专家库的教师担当实践公司技术顾问,承担或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生产、应用、研究等方面难题,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重点以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更新较快且学院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分析检测技术及功能材料、新材料的剖析研发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的高层次的研发项目,以功能材料的剖析研发等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5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为一个专业、一个院系或者一家高校单位服务,应当辐射整个地区和行业,做到互利共享。规划基地与行业及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主动请行业、企业代表、兄弟院校参与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及高校联盟,开展专业与行业协会结合管理体系的构建。
(1)校企共建基地的共享使用。基地应当为本校及珠三角其他高校共享实训基地,目前基地企业不仅与我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还与其他学校也在开展合作。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和充实培训内容,充分利用新设备,在合作中提高师资水平。每年以此为基础,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2)社会培训。基地建成以后,加大开展对社会的培训工作,持续开展认证类企业人员的培训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特点为依据。经常开展市场调查,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用工需求,必要时主动向企业提出培训建议。制订合适的培训方案,编写适合的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更加灵活地安排培训方式,必要时可送培训到企业。
(3)技术服务与应用研究。基地建成后,将和企业沟通,依托基地设备和专业师资,大力推进技术服务和应用研究。依托基地,利用本专业师资研发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努力成为地区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4)生产服务。实训基地在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学校条件为企业进行生产服务,培养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通过生产服务,使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需求,并且在校内就能得到真实生产的锻炼,为教学不断积累最新的教学项目资源,为一线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拉近课堂与企业距离,提高教学质量。
6结语
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正是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我校应用化学系近年来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9%以上,并且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也因此,应用化学专业高考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为100%。学院与实践基地依托单位之间也展开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近3年获批省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立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
另外,还承担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到校经费200余万元。未来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主要是进一步改善学生参加实践期间的住宿条件和自学条件;改善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队伍,选拔、培训实践指导教师,包括学院的专职教师和依托企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健全实践基地的管理规范,提供建设经费保障,包括学院、依托企业和学院上级单位三方面的投入。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合作制订实践教学成果评估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柏华,王建明,陈英.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22-225.
[2]沈根海.校企双主体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7(2):88-91.
[3]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4):83-87.
教育类刊物推荐:《职教论坛》杂志是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劳动部副部长张小建等领导及专家担任本刊顾问。自1985年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递职教信息,交流职教经验,促进职教研究,推动职教发展”的宗旨,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杂志发行覆盖面已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曾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