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19年07月0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已发生较大变化,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新形势下高校只有正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提高辅导员专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已发生较大变化,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新形势下高校只有正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

  辅导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培养质量和成效,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新思路,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国家战略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工作性质和最基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和自己的工作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在辅导员工作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而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

  1.2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辅导员是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其工作热情高、干劲大、责任心强,但从整体来看,他们普遍缺少作为大学生指导者与引路人的经验和阅历,缺少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方法和经验,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能使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受学生爱戴、被社会尊重的专家型辅导员。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会有更多辅导员受到影响与鼓舞,安心并用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增强辅导员职业成就感、自豪感。

  1.3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质量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德育成效不尽如人意。辅导员处在德育第一线,与学生的联系最多,是掌握学生发展核心要素的群体,对学生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其综合素质和工作状况对高校德育成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制定一些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积累的经验与所学知识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如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辅导员队伍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辅导员掌握的职业知识不够系统全面等,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2.1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

  辅导员有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听起来很风光,但实际上,因不少高校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远达不到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使得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教育与党团班级建设等诸多工作需由辅导员完成,此外,他们还要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培训等,辅导员的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处理学生事务。辅导员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整天围着学生转,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要做,况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本身在短时间内就难见成效,导致辅导员对工作难以产生成就感,缺乏职业认同感。

  此外,在有些高校,不少辅导员为人事代理,这使其没有归属感,加之待遇与地位远不如专业教师,导致辅导员往往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临时的跳板,一有机会,就会转向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或向其他方向发展,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2辅导员队伍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辅导员要接受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即由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党委(党总支)共同做好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1]。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辅导员工作,经常出现学校和院(系)都管或都不管的现象。另外,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得对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考核容易停留在做与不做层面,很难量化评价其做得好或不好,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没有专门的考核。管理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辅导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2.3辅导员掌握的职业知识不够系统全面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相应的职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2]。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专门针对辅导员专业学习的课程,大多数辅导员非科班出身,对辅导员职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全面,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仍需提升。

  3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措施

  3.1加强顶层设计,使辅导员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3.1.1国家层面

  教育部陆续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文件提出应持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经常组织针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常态化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1.2学校层面

  高等学校要像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像关心骨干教师一样关心辅导员的健康成长,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师生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建立辅导员准入、退出机制,开通辅导员“双重晋升”通道[1],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帮助辅导员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辅导员工作有干劲、奋斗有方向,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3.1.3自身层面

  辅导员应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求真务实,把辅导员当作一份神圣的职业,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断学习,不断锤炼自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力争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3.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辅导员内在原动力压力与绩效理论认为,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的关系,压力太小,不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压力太大,则可能引发各种后果。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对辅导员起到激励作用,使其提高工作绩效。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既要突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核心地位,又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兼顾对辅导员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量[3]。

  应紧紧围绕辅导员工作职责,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结合辅导员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和特色,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考核。

  设计辅导员考核评价表,坚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工作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确保对辅导员的考核公平、公正。此外,还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一方面,将考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告知本人,便于辅导员明晰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方面,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升等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发辅导员内在原动力,使其自觉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3.3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与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应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科学制订辅导员培训规划,精心设计辅导员培训核心课程体系,如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思政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应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律事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等专题培训,增强辅导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应强化辅导员的在职在岗培训,将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相结合,尽可能地扩大培训覆盖面、参与面,鼓励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推动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高校应经常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赛前给辅导员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促使辅导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比赛内容和比赛环节,着重考查辅导员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网络素养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赛后做好活动总结和赛事分析,对比赛成绩优异的选手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通过以赛带练、以赛代训,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推动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3.4鼓励科学研究,促进辅导员向专家型方向发展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是由初级向中级、高级逐步发展的,随着层级的升高,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级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力争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等某个或者多个方面的专家[4]。

  因此,无论是从辅导员自身发展角度还是从建设专家型辅导员队伍角度而言,高校都应该大力提倡并鼓励辅导员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高校可在辅导员工作要求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高校还可以成立学生工作研究中心,组建辅导员研究团队,为辅导员设立专门的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和专项的研究经费,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课题研究着力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向专家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

  [3]丁莉婷.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4):45-49.

  [4]申晓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5):35-38.蒉

  相关刊物推荐:高校辅导员学刊(双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