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11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并引导其用审慎的眼光看待问题,换言之,即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小组合作是一种经常被用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而小组合作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既要做到互相帮助,又要做到互相监督,既有对自我的反思,对伙伴的质疑,又有共同的探究,简言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因此,小组合作十分利于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
1.合作中质疑——发现不同。
能够不为外界左右,能大胆质疑问难,不盲目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有自主思考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质疑,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产生于小组合作中思维的矛盾与冲突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会发现每个人的观点可能并不相同,由此而质疑,这是儿童批判意识生成的重要契机。
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上《别伤着自己》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自己家中客厅、厨房、卧室以及卫生间等地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危险存在,怎样才能不伤着自己,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讨论中,有学生会觉得是因为这种东西或者事情本身就是危险的,比如用热水、用电、用剪刀等等;也有学生不这么想,觉得不能怪这件事或这样东西,我们做事情时小心些就好了。在提出安全措施时,有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装防撞条的桌子好难看,加了保护盖的插头使用的时候要把盖子拔掉,很麻烦……合作中,学生会发现不同声音的存在,自己的和别人的想法怎么会不一样呢?究竟哪一个对呢?学生的质疑自然产生。
发现不同,心有所疑,寻求解答,便是质疑。在小组合作中,合作伙伴之间的思维差异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质疑,为什么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我和你想的不一样。疑问自然产生,在自己与他人的思维冲突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批判意识由此萌生。
2.合作中反思——思考不同。
批判性思维一个较为容易理解的定义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反思,有回过头来思考的意思,而同一主体不同思维观念的对立与差异,小组成员之间已有知识经验的冲突,可以引发学生反思,试着多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审慎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如: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上《爱护动物》一课,学生在回忆了自己与小动物的温馨画面之后,教师出示一幅小朋友在动物园喂食动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小组讨论:这个小朋友的行为是爱动物的表现吗?此时组内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认为小朋友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喂给小动物是爱动物的表现;另一种则认为,动物可能并不爱吃,喂了可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这样对动物并不好。
当不同的声音出现时,思维的碰撞产生了,听听小伙伴的话觉得有道理,想想自己的观点也觉得没有错,此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你对我也对的想法。学生觉得拿自己爱吃的食物给小动物吃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但是从可能产生的后果来说就不太好了,但如果一味地说不好,又会抹杀喂养时的善意。不知不觉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学生自然会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新的认识,如聊到手机话题时,会发现手机可以很快地联系到他人,但沉迷于手机游戏又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所以手机既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也会进一步反思,人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手机。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经验的冲突、自我已有经验与现在所学知识的冲突,这些无一不促使学生的反思,思考为何如此,思考该怎么办。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在思维的对立、干扰、碰撞中,批判意识得以发展。
3.合作中探究——和而不同。
我们所要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说不”“求异”和“破坏”,而是希望学生不盲目地接受现成的观点,不墨守成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引发学生原有认知与现有认知之间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就是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
而积极地探究身边的世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寻求理解,这恰恰也是批判意识形成、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如:自选内容四上《这些事我来做》一课,学生在汇报交流做过哪些家务事之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个现场实践活动——叠一叠自己的校服衬衫。在小组活动中,不比谁叠得快,只要求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叠,一个人叠衣服时其他人看,全部叠完之后,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小组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每个人叠衣服的方法、速度与效果都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引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同样是叠衣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特别是面对不同的情况,叠法是不一样的,如大件的毛衣等一般会把袖子左右内搭形成一个块状,收拾旅行箱或为了节省空间时会把衣服卷起来,有些高档的衬衫会有专门的叠法……如此,学生自然明白做家务事其实也是一件需要动脑筋的事。
同时他们也会发现,即使是用同样的方法叠,不同的人速度与效果也是不同的,在追根溯源中,学生又发现了每个人做家务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自然会导致做家务熟练程度的不同。在与国外小学生做家务时间的对比中,学生又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学生共同的问题——做家务时间普遍不足,为什么中外小学生做家务时间差距会如此之大呢?接下来不需要教师要求,学生也会一探究竟,这是学生批判意识产生的自然结果。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自然地产生思维冲突,并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设置的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更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更加乐于与同组伙伴进行思维碰撞,在现在学的知识与自我已有经验的冲突中,在自己与伙伴的认知冲突中,儿童自然会批判性地看待身边的世界,儿童的批判意识也因此得以生长。
教育教学论文投稿刊物:《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面向全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管理、教学研究、科研创新和师资培养等领域,展示我国学校教育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交流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方面的新鲜经验,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现面向全国广大中小学、各类高校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以及高校在读研究生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