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1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文化和生活,强调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国际趋势。而美术手工制作课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文化的重要性为缘起,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为出发点,从学生、社会、国家层面阐述培养“文化理解”的必要性;通过对人教版手工制作课中的文化内容、活动设置以及自身的实践性特点进行分析,从文化知识的内化,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工匠精神三个方面论述了手工制作课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促进和培养作用;分析手工制作课对培养“文化理解”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手工制作课;人教版;文化理解的培养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被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2019年1月30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从今年起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
要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督导评估中。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据此,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手工制作部分将作为重要的载体被列入政府、学校、个人的发展规划中,并加以落实。美术课程中的手工制作部分不仅利于开展劳动教育,同样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而“文化理解”又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欧盟在2005年发布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的框架》中列举的八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包括“文化意识与表达”。我国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把“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美术是高中美术的基础,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应从初中做起,尤其是初中美术教材的手工制作部分,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一)“文化理解”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品格与能力发展
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全球化发展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分析及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的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与时俱进,适应并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民族文化融入甚至淹没在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按照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因此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并能够准确定位是个人良好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凸显。这就需要学生在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尊重、热爱和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美好品格。
(二)“文化理解”培养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了较大篇幅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软实力,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离也不开文化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渐进过程。因此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基础教育一方面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担负着为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文化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因此,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一切都说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文化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独特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体现了“文化理解”这一素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淀作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理解”培养有助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实际上也是未来中国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它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对于公民在人格、精神、身体和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与质量规定。其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文化理解素养。因此,“文化理解”这一素养不仅是学生也是全体中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品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二、在美术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优势
我们说的手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叫法也不尽相同,目前手工的叫法主要有工艺、劳作和美工。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手工成为今天所说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产品通常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其使用的各种工艺技术包含了金工、木工、编织、裁缝、塑料造型以及雕刻、版画制作和绘画的技法。
广义的手工即为手工艺,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手的灵活特性和个体的劳动能力,对不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而从课程与教材角度上来看,“手工制作课”是早期审美教育中带有启蒙特点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设计和制作培养创造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材料,掌握工具,学会动脑构思,能初步创造完成物品。
这个课程之所以逐渐受到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把它当作一种训练纪律、思维和创造的手段和途径。手工制作的教材编排成为手工制作课的核心。其作品中包含了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制作过程中又体现出艺术、美学、工艺技术、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是手力和脑力的结合,是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结合。因此,手工制作部分的教材编排在培养学生深刻内化文化知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工匠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做结合,内化文化知识
新课标对于“文化理解”的第一层解读是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作品与文化的关系。从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标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欣赏美术作品。那么,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节选的手工制作品中是否有大量的文化知识,笔者做了总结和归纳。
初中美术手工课共14课时,约占整套教材的18%,其中包含的文化种类非常多。纵向来说,不仅有古老的面具文化、篆刻文化、剪纸文化、彩塑文化、编结文化、蜡染文化,而且在一些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上也融入了现代文化;横向来说,所列的每一类手工作品都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类别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比如剪纸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的第一个图例选取了我国现存的剪纸实物——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对猴剪纸,暗含着剪纸艺术的悠久历史。同时,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方的剪纸风格不同,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特征,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著称。教材中选取了中国最盛行的剪纸省份陕西的窗花和河北蔚县的点色剪纸,其中陕西剪纸带有明显的原始文化和农耕文化印记,风格原始淳朴、浑厚深沉,以阳刻为主。
河北蔚县剪纸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复用多色点染彩绘。同时,教材还设置了知识链接和活动设置两个板块,以充实剪纸内容。在知识链接中,教材对剪纸的定义、题材、表现形式以及剪纸作品所具备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在活动设置中,首先是让学生谈谈传统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为学生及时了解文化知识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其次,手工制作课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内化作品中的文化。
手工制作课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制作一个工艺品,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并不只是静态意义上的通过教师或者借助其他多媒体手段,结合主观能动性在认知上的简单理解。一般来说,基于这种手段理解所得的知识更倾向于显性知识,所产生的情感更倾向于一种本我情感,按照罗杰斯人本主义的观点,这种学习只发生于颈部以上,它更少涉及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的参与,或者说参与性不强。而手工制作课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在做中理解,这不仅涉及学生的认知,还涉及情感、意志、价值观。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一些显性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产生许多缄默知识,两种知识的融合更利于学生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文化。例如在剪纸课中,学生在了解剪纸知识之后,会在头脑中进行初步的知识积淀,而后在构思如何制作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回顾相关知识与内涵。
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关于手的操作以及如何更好地手脑协调等方面的隐形知识。他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剪纸中阳刻和阴刻、不同表现题材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动手、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民间文化的了解,能够把这些知识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认知本体中,逐渐养成从文化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的习惯。
(二)导引相配,认同优秀中华文化
课标对“文化理解”的第二层解读是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独特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的优秀作品。从另一方面来解读,即学生要能够理解不同时空下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接受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学会尊重、认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人教版手工制作课在内容设置上正是基于此进行的渗透培养。以七年级下册面具制作——《独特的装扮》为例。
在内容选取上,教材一共展现了17幅图例,展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作品7种,分别是威尼斯面具、日本面具、非洲面具、藏戏面具、贵州傩堂戏面具、江西跳傩面具、甘肃社火面具等,还包括一些和面具有关的活动表演场景以及工艺作品。这一方面说明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我国面具占了较大篇幅,且介绍比较详细,使学生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具体教学实施建议上,本教材设置了三个课程活动,活动一:观察演出活动面具,分析探讨面具设计制作的方法;活动二:实践与展示;活动三: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我国民俗活动中的面具,了解其人文内涵。接下来是学习提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艺术特征;学会一般欢庆聚会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通过对传统的、民族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和初步体验,加深对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认同感。最后是单元评价,一是对自己的作品从创意构思、制作技巧、创作体会方面进行评价;二是列举喜欢的作品从喜欢理由、审美特点、文化价值方面进行评价。
从以上几个维度对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无论是在设置广度,还是设置深度上都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当然教材的内容设置仅仅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教师就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针对特定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尤其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方法与教材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
手工制作课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实践性强,在做中学等,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讨论、示范演示、合作学习指导、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指导、情景创设、引入相关人员参与教学、实地考察、游戏、辩论等。作为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内容选取最优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三)讲练一体,弘扬工匠精神
课标对于“文化理解”的第三层解读是尊重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基于时代精神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手工制作课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美术学科无疑应当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手工制作课中。
工匠精神可以归纳为严谨求真、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手工制作课培养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为学生提供榜样支撑;一是手工制作课较强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
在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彩塑》的教材编排中,第一个图例选取了天津“泥人张”的《惜春作画》(彩塑,清代),其次是河北的彩绘泥人和郑于鹤的《连年有余》(现代),再次是柳成荫的《八仙人物》(民间彩塑),最后是张琩的吉庆(彩塑,现代)、江苏无锡新惠山阿福(彩塑,现代)。
其中天津“泥人张”彩塑因创始人张明山得名,其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深得群众喜爱。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归结于执著勤奋与刻苦努力的学习及源自内心的朴素坚持,是千万次艺术心血的结晶。天津“泥人张”从开创以来,共经历张明山、张景福、张铭、张乃英、张宇五代传人,中间经历了很多坎坷才传承下来。其发展历史体现了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彩塑领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他的图例在教材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及较大篇幅,几乎是整个页面的2/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天津“泥人张”作品,进而为后面的动手制作奠定基础。
另外,从手工制作课的实践性方面来说,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需要他们坚持并克服,在不断实践与改进的过程中培养专注力、精益求精的品格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会加深对手工艺者的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并不仅仅是通过观察或讲解得来的,它融入了学生努力的过程及心得体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家、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同时培养了工匠精神。
三、美术手工制作课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不足与建议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对于个人、国家、社会来说,都举足轻重,而美术手工制作课对于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学双主体之一的教师,更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发挥主导作用,以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受限,这其中包括教师的主观原因,也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原因。所以要采取对策,以提升对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
(一)美术手工制作课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不足
首先,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美术教师的文化功底不够深厚,导致对一些图片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解读不够深刻和引人入胜,也很难引导学生站在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由于课程种类繁多,学生更加关注文化科目的学习,不愿意在美术手工制作课堂花费更多的心思思考,只是跟随教师模仿制作,难以挖掘手工制作课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
其次,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的理念限制,课程缺乏创新,学生只能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制作,没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室,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学习状态容易出现依赖心理,很难用心体会手工制作课的乐趣,更难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培养效果不佳。
最后,材料不足。一些办学条件不佳的学校,很难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只能示范给学生看,或者单纯地播放PPT,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很难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优秀工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美术手工制作课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建议
首先,深度挖掘教材,积淀文化知识。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知识储备,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需要合理分配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主动挖掘教材,探索知识,实现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和积淀。
其次,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于手工制作课中涉及的一些艺术品制作,例如民间剪纸、彩塑,要认识到在其传承和发展中,民间工艺者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与民间艺人实现跨时空交流互动;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与民间艺人零距离的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熟悉民间工艺品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课堂既定的时空局限,这种体验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情感冲击力,更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优秀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最后,综合运用材料,实现创意实践。手工制作课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而创新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源泉,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锻炼意志力,体验工匠精神带来的魅力,综合材料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彩塑这一课,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按照书本所提供的三分塑七分彩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这个基础上使用废弃材料,比如加入各种叶子的肌理,感受不同肌理带来的视觉体验,促使学生深入感受知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文化和生活,手工制作课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文化理解”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被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而手工制作又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以此为契机,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提高美术手工制作课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8-9-10
美术方向论文范文阅读: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画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是学生在小学教育前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而中职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课程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美术课程也是广大学前教育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画作为美术的重要组成,对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文章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特点,分析中国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