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1月0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通过对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自述报告进行三级编码和主题凝练,研究发现国家级教学名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养成了许多优秀品质。例如:教学方面注重实践、考虑周全,师德方面以德施教、追求卓越,科研方面以教带研、实现创新。国家级教学名师优秀品质的养成通常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仅需要精神与物质力量的共同推动,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环境要素的相互促进,以及社会取向养成方式和个人取向养成方式的互相配合。深入探究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及其养成之道,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国家级教学名师;优秀品质;养成
教育类论文投稿刊物:《教师教育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该刊于1989年创办,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任主编。《教师教育研究》全方位地研究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国家级教学名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拥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最高水平。国家级教学名师都是从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专任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不仅在本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学习效应,还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了前进的旗帜。
本研究以“我是如何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主题,以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自述报告为分析对象,探究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及其养成之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首先,研究采用学科抽样的方法选取5位中小学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们的基本情况分别是:英语教师A(以下简称A),从教31年;语文教师B(以下简称B),从教32年;物理教师C(以下简称C),从教29年;物理/电教教师D(以下简称D),从教27年;政治教师E(以下简称E),从教35年。
其次,以录音、PPT形式记录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对研究主题的看法,获得录音资料、PPT文件各5份,录音总时长为5小时35分钟。再次,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并与PPT文件整合,共获得约5万字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自述报告。最后,对自述报告进行逐级编码和主题凝练,即先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句子抽取出来,再对这些句子的核心含义加以提炼,然后以词组或短语为主题词实现一级编码,而后进一步挖掘一级编码中每一类主题的核心概念,以此完成二级编码并对二级编码进行归类。
一、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在自述报告中搜索到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优秀品质内容的文字约9000字。通过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有关的句子进行二级编码归类后,将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分为教学、师德、科研三个子类。
(一)教学:注重实践、考虑周全教学类的三级编码内容。注重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根本职责离不开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国家级教学名师必定是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深谙教学的基本逻辑、始终如一地坚守教学阵地、能精熟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主动激发自身教学智慧的具有超强教学能力的人。
综上,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教学方面的优秀品质具体有7点。第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纵观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教学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每位教师都能立足学生的现状,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充分评估每名学生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经验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行课堂教学。第二,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经年累月的教学实践的积累。这主要表现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对课堂教学进程的掌控性,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此外,国家级教学名师还能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品质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包括模仿、生成、成熟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
国家级教学名师就是不断在“破”与“立”的对立统一中探究教学活动的真谛,最终形成能充分展现自己专业特质的教学风格。例如:教师C主张开放式课堂,随时欢迎其他教师聆听他的教学;教师A重视班风和学风的培养。
第四,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与能力。例如:教师E利用手机等信息化工具,采用软件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深入探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师D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采用卫星直播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五,怀有高昂的教学热情。高昂的教学热情在国家级教学名师中有充分的体现,它来自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拥有教育情怀、热爱教师行业,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际中并始终保持教学激情。
第六,拥有深厚的教学情感。教学情感指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之情,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获得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科目的认可,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教师A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便认可教师A的教学理念,在教师A所教学科的考试中每次都排在年级第一。
第七,形成一定的教学影响力。国家级教学名师凭借自己的专业成就,在时间上产生或长或短、空间上形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力,吸引其他教师认同自己的教学理念或借鉴、模仿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师德:以德施教、追求卓越
师德类的三级编码内容。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备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效果。国家级教学名师崇高的道德品质激励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追求卓越。
综上,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师德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高度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一种态度,表现在对教育事业不求回报和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上,体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强烈的敬业精神,在这种敬业精神的指引下,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完成,进而引发教学的质变。第二,强大的意志力。对教育事业坚持不懈的追求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必备的重要品质之一。长期的从教生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出现教学瓶颈期,从而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与自我否定中,唯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飞跃。例如:教师C在面对职业倦怠的“高原期”时,坚持埋头苦干,不断突破自身专业发展的限制,完成人生的转折,使事业迈向新的阶段。
第三,深刻的反思意识。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普通教师相比,更擅长也更乐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便开展相应的研究,凸显自己的教学主张[1]。第四,极强的学习意识。王夫之曾言:“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先自明”。极强的学习意识是国家级教学名师追求卓越的智力支撑。保持不懈的学习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还对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创造性、保持课堂活力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教师D为了学习与机器人有关的新知识,每天旁听大学课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
(三)科研:以教带研、实现创新
科研子类的三级编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育理论引导教学实践,再利用教学实践催生理论成果,这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学术科研上的一大特色。国家级教学名师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通常以教学实践问题为研究起点,以构建和整合知识为研究过程,通过传播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一方面,国家级教学名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更多的科学研究来凝练教育科学理论,并利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深入理解教学现象、抓住教学本质提供支持。
综上,通过对自述报告的分析,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均认为将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科研成果的创生途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撰写论文。论文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理论品质的表征之一,国家级教学名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研究,将自身的理论思想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实践的理性发展。第二,研究课题。基于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课堂中的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从而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这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科学研究的另一条主要路径。
例如:教师B在一项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中,针对课堂中教师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这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315课堂”。所谓“315课堂”,指根据学科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取舍,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第三,编写教学著作。教学论著的创生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主线,提炼教学思想,从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例如:教师E就是想通过问题推进的方式编撰教学论著,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广自己的教学思想。国家级教学名师以自身为研究者,以教学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不断凝练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注重“研究”与“实践效果”的有机结合,利用教育行动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
换言之,无论是进行论文,还是开展课题研究及编写教学论著,国家级教学名师都在参与中不断反思、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国家级教学名师利用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又利用教学实践检视科研理论,通过多年细心琢磨与科研反思提炼出一些新思想、新理论,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
在自述报告中,共搜索出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养成内容相关的文字约6000字。对与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有关的句子进行二级编码和归类,将核心主题形成养成动力、养成环境、养成方式三个子类。
(一)养成动力养成动力类的三级编码内容。养成动力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综上,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动力主要包含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两部分。精神动力是指对国家级教学名师事业具有推动作用的一切思想动力。
通过对国家级教学名师自述报告编码的分析可知,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精神动力包含内部精神动力和外部精神动力。内部精神动力是来自教师自己产生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例如:教师D认为,树立远大的理想能够促使自身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教师A认为,保持坚定的教学信念能够克服教学中的一切困难与阻碍,始终坚守教学岗位。
外部精神动力是来自外界所产生的对国家级教学名师事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精神因素,主要包含获得的荣誉、教学取得的成效、社会各界的认可等。获得荣誉和教学取得成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实力的证明。通过一次次获得荣誉,国家级教学名师在社会各界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崇高的评价。例如:教师C虽历经了工作上的辛酸,但仍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实现了理想,在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物质动力指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给予的物质上的激励。
在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只有两位教师提到,不断向上发展会获得更多的物质动力,可见物质动力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影响相对较小。总之,精神动力以思想为支撑,物质动力以经济为依托,其中精神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相互作用,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精神世界的源泉,激励着教师自觉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无论是精神动力还是物质动力,究其本质都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文化自觉的体现,是一种自我修炼与成长的结果。
(二)养成环境养成环境类的三级编码内容。养成环境是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产生影响,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载体客观存在的因素,它不随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观意识的变化而改变。综上,通过对国家级教学名师自述报告的编码进行分析后可知,对国家级教学名师产生较大影响的养成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指国家级教学名师出生、成长的地方,它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国家级教学名师已经脱离原生家庭,但仍会留下难以抹去的烙印,对国家级教学名师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从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自述中可以看出,生长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中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更强、奋发向上的信念更执着,同时也更容易形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学校环境指国家级教学名师工作的地方,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环境与人文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物质文明,包含校舍、建筑、场地、设备等。
例如: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均在重点学校任教,学校的教学设备相对而言较为现代化,因此呈现出利用手机、互联网、同步直播等媒介推动教学活动变革的特点。人文文化环境指看不见、感受得到的隐性文化,包含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学校氛围、个性特色等。领导对工作是否支持、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学校氛围是否有利于教师发展等均会影响教师优秀品质的养成。
例如:教师E所在的学校为X市教育实力最强的学校之一,学校资源丰富,领导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学创新,使教师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教师多次荣获各种级别的教学奖项,为教学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环境指国家级教学名师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总和,泛指国家级教学名师生存的大环境。特定的时代需求,造就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教师。当前正处在信息化时代,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渗透着信息化的教学思维。由此可见,在和谐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学校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孕育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级教学名师。
(三)养成方式
养成方式类的三级编码内容。养成方式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取向。一方面,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形成学术共同体以获取更快成长;另一方面,“从自己出发”的立场孕育和滋生教学的个人主义倾向,使其成长方式也带有个人主义取向的烙印[3]。
综上,通过对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自述报告进行编码可知,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会取向的养成方式和个人取向的养成方式。社会取向的养成方式指国家级教学名师与教学理论研究者、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以开放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实现共同体的共赢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切磋与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第二,紧跟专家的引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发展能力;第三,发挥团队优势,建立工作室,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成长。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仅能锻炼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能引领成员发展,有利于形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学术文化氛围[4]。
例如:教师B通过建立工作室引领成员自觉发展,开展读书课例研究、论文、课题研究、“送学送教”等活动实现工作室成员和谐共生的成长理念。个人取向的养成方式指国家级教学名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追求进步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国家级教学名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突破自我,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教学理念等。
在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养成生涯中,社会取向的养成方式与个人取向的养成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既要借助社会取向的养成方式与共同体成员融合共生,以形成良好的团体意识;又要借助个人取向的养成方式构建自身特色,形成个体的独特品质。教师通过自己不懈地探索逐渐脱颖而出,从而完成从普通教师向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蜕变。
三、结语
综合而言,观察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是通过动力、环境、成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注重实践、以德施教、以教带研的可贵品质;另一方面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所拥有的可贵品质又加速了教师自身的成长,最终达到专业自觉下的自我修炼,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成为未来的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不是理论,但理论是最高的教育实践”[5]。
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师德高尚、专业突出、具备国际视野,还需承担起教育研究者的角色,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形成自身的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做中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践行者。因此,普通教师既要立足日常教育工作实际,面对教育问题,借助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实现教育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自觉挖掘教育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深研教育问题,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跨越,为我国的教师队伍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姝,张华.中小学教学名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行动价值、方向和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9):115-121.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35-136.
[3]徐继存.个人主义教学及其批判[J].课程·教材·教法,2007(8):20-24.
[4]张力跃.从“一枝独秀”到“美美与共”———中职“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