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0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大学的教育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即课堂内完成,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大学的挑战,课堂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发生范式变化。大学教育教学课堂范式创新,需要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教学观念转变、时空形式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变革。通过课堂范式创新,实现科研促进教学,使“学做思”有机融合。为实现“学做思”进行的科研本身也具有教育价值。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课堂范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大学教师投稿刊物:《现代大学教育》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由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1985年创刊,1987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杜威在批判了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后,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新“三中心”,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1]49大学教育教学既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课堂是学生生活的课堂,是学生生长、成才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2]在知识获取、知识增长的新范式下,大学课堂需要适应,需要范式的创新。面对学生的生活与成长,面对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科技革命对人类行为、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催生改变,课堂要有自身革命性的改变。
一、教与学观念之转变
教与学的观念是经久延续且相当稳固的,如关于教学的表象则是课堂上的教师讲授才有教,学生的听才有学,否则难以想象教学的样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成为最基本的教学表征,也是印刻在人们脑子里的固定模式。而今大学的教育教学范式依然是传统的表象表征模式。教师讲授的基本依据是教材,学生依然是学教材。大学课堂就是教师讲授教材,学生听教材。杜威批判的正是这种“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旧“三中心”存在的情况,在高校依然继续,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反映出教学观念的难以改变。教与学的观念所以需要转变,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知识的生产方式。新型科技革命正在和将要改变人类行为、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譬如,微信、支付宝支付,不仅改变了人的支付模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对银行的认识,这是现实要求的改变,即便是老年人也在发生着改变。新型科技革命同样催生知识的生产方式、传授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的存在形式。网络课程公司正在涌现,如果一家课程公司可以完胜一门课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么未来大学存在的价值何在?因而,大学的存在价值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需要重新定位。教师职业在很长的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依然是社会需要的职业,适应新要求,教师职业观念需要发生转变。英国广播公司根据牛津大学和花旗银行的数据系统对365种职业在2040年的“被淘汰率”预测,有些职业的淘汰率为99%,但教师的被淘汰率只有0.4%。
可见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但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不能单纯传授固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教师首先要从教的主导方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变讲授传授为引导主动探索。无论讲授与传授都占据了学生的时间与空间,在知识的探索与拥有方面,教师要主动探索教的方式。教什么,如何教,以什么样的观念教。学生认为教师是“先知先觉”,不能“亲历”在知识面前探索的平等性。观念与习惯的定式,学生会随时处于被动地位。变讲授传授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需要改变的则是自身对知识的拥有方式即自身的知识是如何来的,是“被动”感悟得来的,还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这对许多大学教师依然是一个挑战,没有实际的探索,没有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没有站在前沿基础上的创新,教的观念就难以改变,即使教师头脑拥有许多美好的改革教学的愿望。
变讲授传授为主动探索,主要强调教师探索与研究的重要性,大学的教育教学、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研究探索。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研究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就是缘于德国大学在教育教学基础上的创新探索。哈勒大学首先进行大学制度改革。哥廷根大学紧随其后。哥廷根大学教授促进知识的产生、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认为研究是大学教师的职责。当时的耶拿大学的谢林认为,大学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领域无法进行,富有精神的知识传授必须具有既全面准确理解他人创造知识的能力,又需要亲身参与知识的研究创造。[3]
洪堡在总结德国大学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知识与科学发展的道理和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创建了柏林大学,大学开始教学与研究的统一。[4]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在我国需要进行深刻的探索,因为在应用型高校缺乏的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应用型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而研究型大学在注重研究的同时,其教育教学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的一个观念就是教育教学的价值性观念。在西方教学发展史上,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形成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强调了教学的目的性。在教育价值导向上,高等教育最初注重知识本位,而今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正在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再向价值本位的艰难转变。
在实际过程中因为传统教学习惯路径、经验的影响,其转变是艰难的。有高度有层次的大学教育教学是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价值本位螺旋上升并实现价值本位,从而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和谐个性、完善人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能力的提升提上日程,首先由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也并非容易,地方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担心自身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甚至不敢承认应用型。虽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但“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展依然艰难。与此同时,高校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的现代化不等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滞后,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5]。
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知识能力的现代化,更是价值人生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并不是什么都变,要改变的是“教书匠”观念,知识的主导者垄断者观念,教师的“知识搬运工”、学生的“知识复印机”观念。教育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能否实现“心灵的转向”,不变的是“育人”,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个性和谐、人格健全、品德优秀。引导学生成长自己,教育教学就是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可能性,让学生可以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生活之路,教师同时进一步学会生活,充实生活,拓展生活,书写“立德树人”的人生篇章。
二、课堂时间空间范式创新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授课空间形式的创新,赫尔巴特巩固强化了班级授课制,至杜威开始了对班级授课制的批判,杜威提出了“学生、活动、经验”三中心。教育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与学的中心发生变化,不仅是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要求。从现时代课堂时空来看,还没有体现出杜威提出的“三中心”,出现这样的中心还需要时日。因为教学楼、教室的建筑设计,依然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样式。如果不能体现“学的中心”,则说明课堂时空有待继续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行为方式、交往模式的变革,使大学课堂的交往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或变革,交往行为方式的变革势必影响课堂“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行为、知识信息传递的方式。课堂上,教师知识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否发生变化,应该在哪些方面变化,并因而教室物理空间的教师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又该如何排列是需要考虑和变革的时候了。
大学教室的设计可否发生适应知识信息交流传递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建设,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学生之间的排列,可否进行建立在科学技术革命之上适应教育教学规律的新探索新实践?教室的物理空间虽是一定时代思考与实践的结果,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与思考方式。教室的物理空间在课堂上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心理学“具身实验”的多方面研究证实了空间位置的不同,身体负重的不同,物理上冷暖的不同,明暗、洁脏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理性、道德判断。[6]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相继证明了位置、轻重、距离、空间、冷热都会对学生的认知、道德的判断产生影响。由此,事实上的课堂空间中的物理空间位置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判断和道德判断。那么传统的讲台、讲桌、教师直接“对立”于学生,是否还在表征着教师权威地位,教师传授知识的不可怀疑?因为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处于最为显要的位置,处在“高处”,处在中心。显要的位置说明一种“权威”,“高处”会给人下压感,对立于学生表明一种“权威”。而今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更是成长。
因此,无论给自身树立怎样的“权威”地位,学生所能认可的则是教师使我们“学会”了什么,教师自己的真本领是怎样的。如果教师依然处于高高的讲台之上,不能改变自身的学识、能力、科学研究等,那么依然会是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就是教师站在学生对面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学生的思维是否会局限于教材、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固定的空间是否成为影响创造力的传统性、习惯性因素,需要深入研究。这种表征着教学的表象何时才能改变,如何改变。物理的空间位置影响教与学的互动,互动是知识传授与掌握的重要环节。洪堡理念的意义就在于注重大学原创知识的研究,而洪堡是在总结德国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18世纪的德国,研讨班(习明纳)的出现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习明纳是一种空间位置的改变,能够更好地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空间及其物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存在显著影响。[7]研讨班上知识被认为是可变、不确定的,因而鼓励相互批评,教师的传授被师生之间积极主动参与所取代。[8]84这样的方式不仅一直被探讨,而且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得以应用。所以,小班教学课堂,实际上不仅是因为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更突显了学生课堂上的话语权,移动桌椅、桌椅的圆形摆放都改变着课堂空间,同时也改变着学生学的地位。
教学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之后才是如何教。教师尽可能地提供认知发展的机会,其认知发展不可代替。“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周围,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克服困难,逐步在头脑中建构课程目标所需要的认知框架。”[9]固定的空间、固定的位置,同样固化教师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心理状态、教育教学思维定式,会主观认为教师应该怎么样、学生应该怎么样,教师就是“讲授”,学生就是“听讲”,且应该遵守课堂纪律,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处于具有物理空间上的绝对优势,在课堂管理上,教师也会认为自己处于道德的较高位置。
正如家长认为惩罚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传统,教师走上讲台之后或许会在心理上成为道德“权威”从而潜意识忘记了师生之间道德的相互促进。在空间上教师所处的位置可否改变也是课堂变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课堂的变革不仅是空间的,时间结构也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需要在课程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微观课堂方面,课堂上教师讲,学生主动学需要什么样的时间结构需要精准设计、进行划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用了所有时间,那么留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就是零。这种现象在中美大学中普遍存在。[10]
教师占用课堂的全部时间讲课的原因有多个,但教师会讲不会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不会做,所以不能留出引导学生做的时间,因而加强实践课程的强度就是空话。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并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就具体课堂而言,教师讲授、引导与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需要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进行创新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任何课堂、任何教师只要为着学生的成长,都可以做出新的探索。有人认为文科类专业,更多地需要讲,难以进行做的操作、难以实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教师不能、不愿意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的托词。只要教师自身有能力,就会有办法。在课堂固定的时间内,教师不再占用全部时间讲授,学生才有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间,才可能做到课堂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是科学技术变革情况下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走进教室后的一言一行,都能显示出知识的深度、广度与智慧。教师传授什么,怎样传授,为何传授是教师走进课堂前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四、探索的教育价值
大学教师的学做思,是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是能力的生成,不仅表达着价值观,而且其过程更是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榜样和力量。伟大的科学家通过探索发现贡献人类,在贡献人类知识增量的同时,其本身就是人格品德教育的榜样和力量。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如此巨大,日常生活则是那样的简朴,显示出人格的伟大。爱因斯坦认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17]42同样,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方面也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楷模与榜样。
五、结语
大学教师需要谨记自身的使命,跟上时代发展,踏实做好教学,富有知识,富有学识,富有智慧,富有能力,坚持科研创新。转变旧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引领者。课堂需要创新,时间分配空间分布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只有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追求进取才能取得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范钦珊,邓宗白,蔡新,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