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相继落地,为一大批职业院校实现整体式发展和质量型提升铺就了坚实的道路,特别是对于众多面临发展困境的行业类高职院校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着眼互联网+视角,以石化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其改革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对互联网+时代诉求的石化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点思考,以期为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实施、可推广、可示范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石化类高职教育;挑战与机遇;思考
伴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方针的落地,以及《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职教政策红利的释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辐射作用也成为近年来国家政策主导下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石化类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石化行业、化工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形成命运共同体。不管是石化类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是石化行业的复兴,都会对彼此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虽然石化行业发展态势喜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为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空间[1],但囿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对石化类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其发展前景。
1石化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1新时代下产业转型对其办学方向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增速的放缓,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石化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投资—收益”模式主导下的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相关专业普通操作人才的采纳积极性,特别是对传统化工类专业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者,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大力发展,对于传统行业的新兴改造与产业升级提出了新诉求,未来行业的发展也必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普通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降低,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1.2新目标下生源质量对其办学目标的挑战
随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优质高职院校以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未来目标定位,行业类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发挥其行业影响力,努力形成服务贡献地区发展,辐射国内国际两面向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存在数量流失和质量不高的双重难题。特别是囿于传统观念,职业院校的选择更多仍是学生的无奈之举,而非兴趣和特长所向。其生源流失及质量欠佳主要归咎于三点原因:一是特别是随着体制机制的健全,部分具有关键技术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未来发展变成了“多选题”:不仅可以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技能提升和理论知识积累,也可以进入相关本科院校直接深造,高职院校的生源优势进一步萎缩,直接影响了其办学层次和水平;二是观念转变,思维转型仍需深化。
国家职业教育最新指导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向社会公开表达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本质,这无疑是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助力,特别是最新的高等教育招生入学录取批次中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合并这一信息也在合理引导考生及其家长转变对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虽然这会对职业院校招生产生影响,但要彻底改变“重高教,轻职教”的观念仍任重道远,职业院校对于大部分优质生源而言,仍缺乏内在吸引力,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仍是困扰职业院校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阻力;三是较于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先天优势不足,后天劲头不明显,加之对职业院校升格的原则限制,让其生源选择上没有余地,很多生源的择求纯属无奈之举,降低了生源质量,影响办学效益;三是校际间的无序竞争影响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很多院校的不当竞争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影响了生源质量,也给那些老老实实办学、认认真真育人的职业院校带来困惑和艰难。
1.3新时代下师资天花板对其专业内涵建设的挑战
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无论是在工资待遇还是晋升空间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都处于劣势地位,同时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双素质,双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加之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普遍偏见,致使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缺口情况比较严重。对学生来说,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校来说,不利于学校内部稳定和长远发展,这也是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与高等院校相比的差距不足之所在。同时,“双师型”素质教师在职业院校发展中重视程度不够,定义标准不一,“双师”评断标准混乱,很多教师的“双师”证明仅源于一纸技能证书或者培训合格证,没有从实质上体现“双师”教师的根本性质与素质标准,部分职业院校一味追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优势,而忽略其质量内核的根本要求,间接导致教师的“双师”水分大大增加,给院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埋下隐忧,造成职业院校的转型升级甚至未来的升格可能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1.4新环境下行业定位对其办学服务的挑战
从2006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到2015年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优质院校建设再到如今的“职教二十条”指导下的双高院校建设项目都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整合、发展与提升,特别是社会发展、市场转变乃至理念革新对于集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其办学方向、目标乃至整体规划,这一点直接体现了职业院校办学“逆水行舟”的严峻现状,从2006年的200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到2018年认定的200所国家优质校乃至到未来的200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的名单展望可以发现,每一次的职业教育大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建设都是一次“大洗牌”,很多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的院校会第一时间成为职业教育界的“时代宠儿”,相比专业发展有限,教育改革滞后的个别院校也会第一时间被大家忽视。
而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因为产业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属性要求,容易受到忽视和冷落,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穷则思变”,第一时间通过更名、升格等方式摆脱行业属性对其发展的限制,因为化工行业的战略发展,以化工、石化类专业主导办学方向的院校在全国而言甚多,但是仍以“石油”、“石化”、“化工”字样命名的高职院校仅有19所,仍有很多院校在竭力褪去化工外衣,更多以“科技”、“应用技术”等时新词语面世,以求获得更好的市场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会极大影响其办学专注度和办学方向的准确度,而难免走向贪大求全的窘境,无法实现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目标和愿景,这从表1中关于国家示范校和国家优质校数量分布以及地区布局可见一二,即使一半院校分布在东部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工业发展占比较重的河北、山东及辽宁等省份,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苏浙粤省份没有布局,这都为此类院校的创新发展以及办学定位埋下隐患。
2石化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2.1党和政府的坚定态度、明智决策是其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推动力
近年来,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到十九大报告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字样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417字批示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470字职业教育报告,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高职扩招、就业创业、深化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批示,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好了氛围,搭建好了舞台。特别是职教二十条的发布和双高计划的启动更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指路工程和明灯项目。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投入是有史以来少有的,也充分反映现阶段是全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时机。
2.2旺盛的社会需求[2]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机
“十三五”发展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未来“十四五”乃至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产业经济转型并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时期,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如今乃至未来“十四五”发展人才需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化,不仅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同样需要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贡献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走出去”贡献国家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能源经济布局明显,这些地区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模式对于石化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这为石化类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办学创造了契机,更是突破办学瓶颈,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曾经对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份最新调查资料表明,高级技术工人及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旺盛。社会逐渐呈现一种景象:本科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出现一波失业潮,很多学生无奈之下转向学习技术实操,以谋求一席之地。而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及市场的积极响应,职业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很多学生入学就被企业“预定”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国家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范围内大力推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培育一大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完善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和社会责任平台,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院校已实现以国家现代学徒制项目为指导,全面铺延落实院校各个专业的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校企共育,“双身份,双主体”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促成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成为市场香饽饽的新局面,这都在向我们证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悄然成为社会的热点与聚焦点。
2.3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经济体制变革与演进的新载体
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种历史延续和内涵升华,进入到了经济全面全球化的新阶段。如今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趋势不断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化,技能创造性对职业教育的培养产生很大的挑战,其他诸如技术趋势、社会趋势的发展与新兴都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方向,打造新的载体,诸如微课、慕课、信息化教育资源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为教育热点,互联网+思维、3D打印、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模式改革方向,未来技术的设计与发展日益体现“绿色、智能、协同”的特征。
3促进石化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用与思考
3.1对标优质院校乃至双高院校建设标准,积极加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领军人才的队伍建设
一是高水平的双师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不仅要提升其双师师资的比例,同时也要提升其培养质量,能够在面对任何专业建设或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时能完美“接盘”,同时要积极构建并完善教师薪资增长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和劳动保障措施,为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搭建平台,创造舞台,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乃至领军人才的发展培植沃土,创造条件;二是内培外引相结合,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深入,应重点发挥企业型师资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技术攻坚作用不断优化彰显职业院校特色的师资建设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双管齐下,国内培训和国际交流协同推进,全面谋划、推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培训锻炼,形成“以点带面”的人才发展常态化体系,促进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四是重点建立企业专业人才和“一带一路”等区域内优质院校教师的智库建设,建立并完善学院的师资人才备选体系。
3.2围绕特色品牌专业,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推手,全力攻坚教育教学阵地,让内涵建设行动落地
大力推动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力点,也是职业院校彰显办学特色,优化质量建设的重要体现方面。为此,就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针对学生出入口径、基础知识掌握等的差异较大现状,特别是扩招计划实施后,四类新型入学人群的汇集,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环节的管理措施,在教学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建立专业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突出培养优势点,挖掘生长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要紧紧围绕优势学科“转”,围绕主要市场“挖”,有效保障各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单位至少10家以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强力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以优势特色专业为试点,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并不断覆盖其他专业的试点,形成“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旗帜,以学院现代学徒制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要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注重课程建设的完整性、导向性和实践性,加强校内实训型、仿真型、产品型实训基地建设;四是加强学生文化社团的建设,加强具有职业教育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应为学生活动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增强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力,不断拓展学生校外兼职活动等第三课堂的空间,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并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强化“压死骆驼的是每一根稻草,而并非最后一根稻草”的发展理论,注重学生素养提升和技能积累齐头并进的新形式。
3.3坚持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及社会服务“三足鼎立”发展态势,特别是针对四类人群,开展特色专业培训如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学历教育的独角戏,不断补充和引进职业培训等新的成员,不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可以缩短劳动者特别是专业技术工人的上岗磨合期。特别是对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这部分特殊人员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再塑造,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促进其上岗再就业。
在具体实施中要有效根据报考人员的类别类型和需求诉求,精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其培训质量有保障,特别是要根据地区性、服务性比较强的人群开展特色培训[3],不能搞一刀切的大课堂混合式培训,丰富培训形式,设计不同形式的个性化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增强培训人员的上岗竞争力。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不断丰富体系内容,要根据社会发展新情况和时代发展新诉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内涵和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从“一枝独秀”的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终极实现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五位一体”目标[4]。
4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潮涌而来,作为积极投身职业教育的人员应精准把握“战机”,研判市场规律,用创新发展的状态迎接新一轮挑战。在应对并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应坚持“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得当,工作要实”的原则,大力创新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以利益相关方为主体的“共建-共享-共融”的泛“朋友圈”沟通管理机制,不断创造符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等新业态发展战略下的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阅读:“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进化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知识共享理念、知识生成与交互理念、精准个性化与智能化理念等主导的教育应用软件系统及影响“互联网+教育”技术环境发展的路径与功能特征,介绍了六个体现智力共享、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变革等蕴含“互联网+教育”推动创新发展特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