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09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显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境图,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整首诗用“快乐”贯穿全篇,极具童趣。 怎样使学生体会诗中儿童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试讲,修改教案和再上课,我发现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把文中群体的快乐和个体的快乐有机地联系起来,画面才能变得鲜活、有趣,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其中的情趣。 因此,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整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份童真童趣。
一、媒体技术与情境创设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会有效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文本对话。 课始,我先让孩子们听哗哗的雨声,让学生联系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吗? 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 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我激发孩子们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去读一读呢? 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里所描绘的情境。 这样,让声音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让声音放飞想象的翅膀,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作者:陈天霞
在理解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后,我播放了一组孩子们尽情嬉水玩乐的画面,配上久石让的《夏天》,欢快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雨后孩子们的快乐,把他们带入了玩水的情境。 这时,再让他们说说广场上其他孩子是怎么玩的,他们就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有话可说。 有效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 媒体技术与情境创设的整合在《雨后》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想象与训练的整合
《雨后》是一首小诗,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与运用,尽可能地设计各种活动平台,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终促成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以提高。 我在教学时抓住文本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口语训练,以期实现想象与训练的整合。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描绘”情境。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境? 并进行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 ),仿佛听到( )。 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说话训练融为一体,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注意了对学生说话的完整与规范的随机指导,一举两得。
在学完小哥哥和小妹妹如何玩水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广场上有一群孩子,除了小哥哥、小妹妹,其他的孩子又会怎么玩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这一群赤脚的孩子,高挽裤管,尽情地在广场上使劲地踩呀,喊呀,笑呀的欢乐! 再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孩子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丰富踩水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这一群孩子真的快乐得像神仙一样。 在课文的小结部分,我启发孩子们:“兄妹俩玩水的快乐一定也勾起了你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你们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吧? 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让孩子谈谈自己童年有趣的经历。 有的孩子说一次去游泳,还没准备下水,被爸爸推下了水。 有的孩子说小时候洗澡时,没站稳,在水盆里滑得四脚朝天……教室里笑声不断,课内的“快乐”已经延伸到了课外。
由快乐的兄妹俩联想到广场上的一群孩子,由玩水让学生联想到自身童年美好生活的体验。 让学生把快乐传播给所有的同学和教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朗读与感悟的整合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雨后》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走进诗歌,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在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并从读中揣摩两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担心、欢喜、兴奋和骄傲,以及妹妹既胆小又想玩水的矛盾心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实现朗读与感悟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快乐”。
“看看从哪里能读出小哥哥玩水的快乐呢?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找得很准确,不仅找出了相关语句,在读的过程中还抓住了小哥哥的动作“使劲地踩”“喊”“滑”进行了表演读。 学生在读“妹,小心,滑! ”时,不仅读出了喊的样子,还做了个差点滑倒的动作。 再指导学生通过读“使劲地踩着水”“溅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裤子”等词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学生读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正沉浸在这快乐之中,就好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一样”。 在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如何玩水时,我让孩子们抓住了妹妹的动作“紧紧地”“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并用自己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了妹妹虽然胆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获得情感体验,再把理解与感悟作为学生个性化感情朗读的基础,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读出了雨后的快乐,读出了对情境美、人文美的感悟,在读中品味出文字的魅力。
四、身体语言和内心语言的整合
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重点描绘了一对小兄妹踩水嬉戏的有趣情境,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出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 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 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到,我觉得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采用身体语言和内心语言的整合,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把内化的语言以及生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听到人物的内心语言,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对小哥哥和小妹妹以及文中一群孩子赤脚在雨后的广场上玩水嬉戏的场景进行表演,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动作……在学生尽情表演小哥哥时,教师扮成记者,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积极思考:为什么小哥哥滑了一跤把裤子弄脏了,还很兴奋? 学生各抒己见,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谈感受。 在引导学生抓住小妹妹的动作特征进行表演后,教师让学生体会:小妹妹这样小心翼翼,可为什么心里却羡慕小哥哥“痛快地摔一跤”呢? 引导学生随着诗句,抓住动作,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女孩特有的含蓄。 通过学生的“表演——感悟——表达”,学生的身体语言已经内化为与人物心理接近的内心语言。 让学生去表演文本,这一切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用身体语言表演的同时,学生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童心童趣与安全教育的整合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乐让孩子们羡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让孩子们神往。 在交流广场上其他孩子会怎么玩水时,有的孩子说把水花溅得像喷泉那么高,有的孩子说想拉小妹妹也一起摔一跤,还有的孩子说在家里、在操场上故意摔跤的情境,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我欣赏,可是应该注意到:孩子在说广场上其他孩子怎么玩时也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想法,万一摔坏可怎么办呀?
教学论文范例: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于是我在评价孩子回答时旁敲侧击地说:“哎呀,两人一起摔跤可有点危险啊! ”“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时快乐变成痛苦了。 ”话语不多,可教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却流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渗透了游戏中的安全教育,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细节中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注意童心童趣与安全教育的整合,正确引导孩子们安全地进行游戏活动,把安全教育和对孩子们的关心融入到语文学习中,体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