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8月1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担负着表达、实现潜在意图的功能。 而在双方利益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话传递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则需要讲究语言艺术。 方式、方法得当,便可一语千钧,立见成效。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对话秦伯,力挽狂澜,使郑国免于亡国之厄。 他的这段说辞是“三寸舌胜于百万师”的成功典范,在对话艺术上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课文如此记述烛之武的精彩言辞: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话语虽仅百余字,却入情入理,围绕亡郑与存郑,鞭辟入里地分析了秦、晋两国关系。 首先,烛之武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备,创造有利于对话的氛围。 大战前夜求见,一定会使对方产生警惕之心,从而增加游说的难度。 于是烛之武开口便讲“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其用意一是先行示弱,使秦穆公放下敌意; 二是引起秦穆公的疑惑,既然自知郑国要灭亡,那烛之武为何还要冒险前来? 烛之武借此挑起“亡郑”话题,使对方进入自己设定的对话情境,从而保证了对话顺利展开。
其次,立足秦国之“利”,正反对比,说理透彻。 烛之武对形势洞若观火,深谙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秦国出兵并不是为了替晋文公出当年的一口恶气,而是要扩张领土,秦穆公真正关心的是灭郑能获取何“利”。 于是烛之武紧紧围绕“存郑”与“亡郑”,以鲜明的对比分析秦国的得与失。 他向秦穆公阐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跨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秦国无法做到,结果只能“亡郑陪邻”,增加晋国实力,削弱秦国。 这对秦穆公而言助晋亡郑无异于火中取栗,根本无利可图。 相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秦国在外交活动上提供后勤支援,则“利”远大于“害”。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秦穆公不可能不为之心动。
第三,转移矛盾,助郑脱困。 烛之武明白晋强郑弱,没有秦国帮助晋也可以灭掉郑国。 为保万无一失,烛之武巧妙地转移矛盾,将本属秦、晋与郑的矛盾转化为秦、郑与晋的矛盾。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用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揭穿了晋国自私的本质,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亡郑则损秦! 这就促使秦穆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郑国就是保护自己。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是敌对双方的秦、郑两国,转眼化敌为友,共同结盟对抗晋国。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成功案例,在对话艺术上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要营造有利于己的对话氛围,掌握对话主导权。 矛盾、冲突是对话的背景与原因,它决定了语境情势的紧张程度,要想让对话顺利展开,对话时首先必须软化对方的态度,创设利于对话的缓和氛围。 其次一定要虑远谋深,巧妙预设利于己方的话题,掌握对话主导权,让对话按照自己设定的议题进行,从而达到目的。
二要紧扣核心,提高对话的有效性。 秦国参与对郑战争的核心是求“利”,那么“利”就成了烛之武与秦穆公对话的关键所在。 烛之武正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强化了郑国在秦晋争霸中的地位与作用,激化了秦晋之间彼强我弱的矛盾,才成功说服了秦穆公退兵。 在对话中,不管从什么角度论述问题,都必须紧扣核心,才能将对话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关键时刻,对话如果触及不到核心问题,只会枉费口舌,甚至还可能激化矛盾。
三要运用最有效的论述方式。 要想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论述的方式非常重要,因此在特定情势下进行对话必须审时度势,选择最有效的方式。 大兵压境,情势间不容发,烛之武没有时间长篇大论,于是他采用正反对比,将“亡郑”与“存郑”、“盟晋”与“盟郑”给秦国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后果,直截了当地摆在秦穆公面前,使之清醒认识到“亡郑”与“盟晋”的严重危害,从而迅速改变立场。 因此,在对话时一定要根据当时情境来确定有效的论述方式,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多方迂回旁敲侧击,或不同角度透彻阐述,或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或引喻类比感染力强,从而促使对方改张易调。
四要秉持双赢原则。 对于双方来讲,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相互妥协,故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还要兼顾对方的利益,尤其是在与对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作为弱势一方,烛之武坚持双赢的原则,既在对话中高举“利秦”的大旗,帮助秦国遏制了晋国的扩张,又不辱使命,保全了郑国,结局堪称完美。
人际交往论文范例: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 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深入的今天,学习古人智慧,讲究对话艺术,可以帮助我们逆转看似不可改变的情势,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作者:张庆军 郑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