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3月2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系统回顾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总体情况,有助于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图谱。综括而言,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定的前期准备、政策实施的初期推进和政策推进的后期修正三个阶段。学术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涉及基本内涵、理论投射、文化境遇、评价指标、制度体系、师资配置、供给保障、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与解决对策十大主题,不仅形成了丰硕成果,也切实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但现有研究亦呈现出理论关注有余而实践经验总结不足、文化价值探讨颇丰而政策价值测度欠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研究丰富而“实践”研究不够等暂时性问题。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可立足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积极探索“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总结建党百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经验,探索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教育振兴衔接的政策与路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并以乡村学校发展为重心积极探索五育融合、家校社共育的乡村温馨学校建设,以迈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台阶。
关键词:乡村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一、引言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和完成之年,也是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之年。至此,我国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在县域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到具体政策的落实,恰逢十年。值此之际,认真回顾和反思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现状,深刻分析当下面临的问题,有效总结历史经验,能够为全面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乡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其目的是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即指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通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而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褚宏启,2009)。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教育,其目的在于实现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和协调共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教育公平,目标是提高城乡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任务是缩小城乡教育二元差距。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均衡发展”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概念密切关联。
“教育均衡发展”是理念层面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变革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则是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法论变革期待。城乡教育一体化包括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和城乡继续教育一体化(张乐天,2011)。在我国,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本研究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主要探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概述
1.研究总体概况
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术,对10年来有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性报纸和会议论文等文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在文献选择上以CNKI数据总库作为文献来源,采用跨库检索方式,检索日期为2021年2月1日,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945篇。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选择发文作者、发文单位、发文数量、主题词聚类等主要数据结果来说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现状。
文献计量分析显示,从作者发文量来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22篇)、天津师范大学纪德奎教授(13篇)、东北师范大学杨卫安教授(12篇)、东北师范大学秦玉友教授(9篇)、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8篇)和西南大学李玲教授(8篇)。从发文单位排名来看,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61篇)、北京师范大学(50篇)、西南大学(41篇)、天津师范大学(18篇)。从作者及其单位排名来看,东北师范大学在该领域具有突出贡献。进一步从作者与单位的关联分析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虽然作者排名相对靠后,但单位发文量排名均在前三,天津师范大学纪德奎教授虽然高居作者排名第二,但是团队排名却排在第四位。
显然,要在某一研究领域做出成绩,不仅需要有强有力的团队领导者,还需要相应的平台和研究共同体。此外,从几家单位的发文趋势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对政策响应的速度更快,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更具有持续性。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密切相关的两个核心词是“城乡一体化”(出现频次为305次)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出现频次为297次),此外与该检索词密切相关的主题词还有“县域内”(出现频次为67次)、“统筹推进”(出现频次为55次)、“均衡发展”(出现频次为49次)、“农村教育”(出现频次为41次)、“教育公平”(出现频次为36次)等。
由主题词的聚类结果可以推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关注的学段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关注的区域为县域且重心在农村,其核心关注要素是“统筹城乡”和“教育公平”。这些主题词一定程度上“界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范畴与边界。同时,这些主题词也反映出,当前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理论探索研究(基本内涵、理论投射、文化境遇和指标体系)、政策保障研究(制度、师资、供给和信息化建设)、实践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等。
2.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钩沉从总体发文量来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并与国家政策实施保持一致性。其整体脉络体现为从保障城乡学生“有学上”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促进城乡学生“好上学”的教育均衡发展,再到现今的城乡学生“上好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第一,在政策正式提出前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和奠基阶段。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提出与实行。
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中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列为基础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从而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该阶段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文献也保持平缓增长。
第二,在政策正式落实初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迅速丰富并得到有效推行。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并在制度上得以确立。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温家宝,2009)。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次提到“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强调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迅速提升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热度,并在2015年迎来第一次研究高峰。
第三,在政策调整与完善阶段,政策的逐渐落实和制度的有序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达到顶峰。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2020年,习近平同志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新华网,2020)。
由此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持续关注以及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十大主题
基于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内涵的理解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笔者将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凝炼概括为基本内涵、理论投射、文化境遇、评价指标、制度体系、师资配置、供给保障、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和解决策略等十大主题。
1.基本内涵:城乡教育一体化概念理解的本体论思考
厘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协调共生、共同发展等词汇能够较为准确地阐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现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融合的“半郊区化”、县镇与乡村教育融合的“过度城镇化”(邬志辉,2012a)两种类型。但这两种类型都具有强烈的“城市中心”倾向。故而有学者指出,城市偏向政策理应终止(曲铁华,2017),城乡教育应从“二元对抗”走向“有差别的统一”(苏刚,2013);城乡教育一体化并非简单的“偏向城市”或“偏向乡村”,而应走向“城、郊、乡”三元结构(邵泽斌,2014)的统一。
“三元结构”是对“二元结构”的超越,体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包括自发型、政府干预型和高度自主型(李玲等,2012)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正处于政府干预型阶段。此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还受到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生均教育经费(政府投入)、人均教育支出(家庭支付)、人均受教育年限等因素的影响(查有梁,2006)。这些研究明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同时也鲜明体现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2.理论投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跨学科”观照与分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跨学科理论探讨主要涉及机制设计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系统理论、制度理论等。有学者将机制设计理论的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原则运用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当中,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横向关系的处理需要协调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利益,纵向关系的处理需要遵循激励相容约束原则,进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杨卫安等,2012)。
从主体间性理论来看,城乡教育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应该“和而不同”,既拥有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愿景,也应尊重城乡教育的不同特质,合理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符太胜等,2016)。从系统理论视角来看,城乡教育一体化演进主要有两条路径,即通过“自我的技术”改变自身存在方式的内生路径和通过“统治的技术”加以外在影响的他构路径;城乡教育系统就是在这两种路径的耦合作用下迈向“依存”与“融合”,进而实现一体化发展(高树仁等,2015)。
从制度理论视角诠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逻辑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初始的制度基础;制度权衡下政策与制度的互动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迈进(蒋平等,2014)。显然,不同理论观照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时都倾向于协同、融合、权衡等具有“共生”意蕴的价值选择和路径依赖。
3.文化境遇:构建城乡认同的教育一体化发展秩序和价值共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选择问题。究竟是传承乡村教育文化、走本土化路子,还是学习城市教育、走文化现代化之路,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两难问题。有学者指出,当前乡村学校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呈现出迷失自我、失去内涵、消退特色和放弃自觉的问题(赵恕敏等,2013)。针对此,体现出两种主张:
一种是主张走乡村特色道路,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总体要求下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纪德奎等,2013),立足乡村学校文化进行再造与更新(赵恕敏等,2013);另一种是主张在保持乡村学校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乡村学校文化具有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渐进的发展模式、本土化的文化服务和超前的价值引领,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建立稳健的转型机制、开展改革实验等途径来进行有效调适(纪德奎,2013),这就得依赖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形成城市和农村“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共处的守则”(魏峰,2010)。
诚然,面对整体思维与一元思维差异、开放性与保守性殊途、文化改造与自然承续分歧、制度建设与观念建设不同等矛盾(王乐等,2021),采用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的共生理念,搁置差异与冲突,引导两者在不同的逻辑路向上寻求价值共识是为可取之道。
4.评价指标:有效评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效果的重要工具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制度性推进战略,其核心工作是督导与评估,因此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颇丰。
综合考量和分析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论和立场不同,例如有从对发展层级的思考出发(刘明成等,2012),有从界定“城”与“乡”的概念出发(张继远等,2013),还有从“一体化”的内容出发(秦建平等,2014),亦有从政策要求和内在需求出发(李玲等,2017),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师资配置、经费投入、学生发展、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5个方面的内容。显然,这些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建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并具体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涵而构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和分歧。
5.制度体系: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关注制度瓶颈和制度改革两个问题。制度瓶颈主要体现为:一是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政府职责、评估标准、问责制度不清晰问题(薛二勇,2014)。二是城乡教育制度固化与变迁依赖引发的制度环境过于稳定问题(于月萍等,2011)。三是城乡教育现有问责机制中“以县为主”体制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的重心偏失问题(范魁元,2011)。有学者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张源源等,2014)。强制性制度变迁导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显现出形式表面化、实现动力不足、实现目标简单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从诱致性制度变迁视角提出改进建议:
一是主张形成融合性制度改革路径,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改革动力(张源源等,2014)。二是主张从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等制度要素视角促成改革(褚宏启,2010)。三是主张进行包括目标价值系统、规则表达系统、调整对象系统和实施保障系统的系统性改革(于月萍等,2011)。四是采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主张从某一制度改革上获得突破,如招生制度改革(冯晋婧,2011)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改革(赵茜,2011)等。这些建议对优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省思
本研究对10年来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意在从整体上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从要素上掌握其关键概念,从实践上理解其发展现状与问题所指,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1.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现状审思
通过对文献的深度阅读与分析发现,经过10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达成了《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成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10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情况来讲,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果:一是认识到制度与政策研究对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制度设计和有效政策实施,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水平。
二是认识到师资保障和经费投入是促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因此,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的中后期,特别重视经费投入,通过强制性政策规定经费投入,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认识到影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并展开深度研究。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走城市路线还是本土路线亦或中间路线的问题,本质是文化价值选择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方能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四是构建了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了推进目标和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权衡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虽然取得喜人成果,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虽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关于政策本身的有效性测评研究不足,以及对制度研究的价值审思也有所忽略。二是虽然已有研究既关心理论也关涉实践,但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多聚焦国家试验区,尚未显现出全面推进的实践样态。三是体现出“强政策引领”的研究指向,而未能充分发挥“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更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缺乏,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较为缓慢。四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探索和分析深刻,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略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五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但是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情境营造以及如何实践和全面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不足。六是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文化环境与价值选择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尚未达成价值选择共识,究竟是走“城市化”道路还是“乡土特色”之路还需进一步厘清。当然,这些研究不足只是暂时性问题,这也恰恰为进一步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反思材料和研究空间。
2.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未来考量
在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和全面进入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仍然是乡村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仍需研究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学术探索。基于前文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积极开展关于“十四五”规划期间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研究。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之年,也是《规划纲要》顺利实现之年。2021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设定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认真研究和探讨“十四五”期间如何有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前瞻意义。
二是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脉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了中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回顾历史,从“普九”“义教均衡”迈向“乡村教育振兴”,这与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引领密切相关。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建党百年来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经验,对实现下一个一百年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丰富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策略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短板在乡村,只有发展乡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之年,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是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四是开展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上,如何有效总结拓展脱贫攻坚的优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有效衔接,是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效率,促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紧要工作。
五是加强以乡村温馨学校建设为重心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模式研究。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让乡村学校成为“留得住、教得好、有温度”的好学校,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乡村教育,未来城乡教育发展应以乡村为重心,从外围建设转为内涵发展,突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
总而言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硕果累累,回顾这一研究历程,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清晰的知识图谱。站在建党百年和《规划纲要》目标顺利达成之际,如何把握新时代城乡教育发展脉络,准确判断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路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者和实践者思考的地方。毋庸讳言,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成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安涛,李艺,陈巧云(2015).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理念[J].现代远距离教育,(1):47-51.
[2]安晓敏,邬志辉(2012).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6):18-21.
[3]曹原,李刚(2011).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人事制度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5):14-17.
[4]常金栋,李玲(2012).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H省的调研[J].民族教育研究,23(2):50-54.
[5]陈静漪,宗晓华(2012).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路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5):75-82,174.
[6]褚宏启(2009).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30(11):3-10,26.
[7]褚宏启(2010).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31(11):3-11.
[8]范魁元,王晓玲(2011).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6):5-8,12.
[9]范涌峰,张辉蓉(2019).学校特色发展: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生路径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5):70-75.
[10]冯晋婧(2011).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入学招生制度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5):18-21.
[11]符太胜,严仲连(2016).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36(34):19-22.
作者:谭天美欧阳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