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时间:2022年04月2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分析香港和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经验,剖析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国际化办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借鉴香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推进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分析香港和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经验,剖析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国际化办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借鉴香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推进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香港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的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香港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特色多,广东职业教育规模大、布局好、专业全。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研究对比香港与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大湾区内进一步整合资源,取长补短,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

  1 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比较

  香港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主要有三条渠道: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学费收入[1]。目前,香港职业训练局在校生的人均投入大约可以达到每年15 万元港币,其中,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学费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在政府投入方面,主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专才教育经费拨款。

  据香港统计年鉴显示,2013 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专才教育投入上的支出在 24~28亿港币左右,基本维持逐年递增的状态。考虑到专才教育主要由香港职业训练局承担,以职训局在校生数作为专才教育拨款学生数,以此可以计算 2018 年香港专才教育生均拨款约为 4.9 万,且自 2013 年开始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企业投入方面,主要体现在“雇员再培训局”的竞争性拨款。雇员再培训局是专门负责为香港的合资格雇员提供技术培训的机构,职业训练局中的各个专业通过竞争,取得雇员在培训局的授课资格,从而获得拨款。在学费收入方面,香港的职业教育并不是全公益性的,学生要缴纳每年 5万 ~ 6 万港币的学费[2]。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企业投入较少。目前,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投入约为 1.2 万元。其中,政府拨款投入约 55%,学费收入约 45%。在政府拨款方面,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广东省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 3 亿元左右[3],未见到显著的增长。从 2012 到 2017年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财政投入大约在每年 6 000 到 7 000 人民币左右。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学费较低,公立院校一般维持在5 000~6 000 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广东省高职教育投入中来自行业企业的投入较少。对比两地教育投入水平及结构,不难发现:

  第一,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投入水平高低决定了两地教育基础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仅占整体财政收入的 0.4%,但是其生均投入差不多是广东的 8 倍左右。较高的投入为香港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相对优厚的教学条件,包括高水平的师资、丰富的课程资源、先进的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学场所等等,这些都保障了香港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相较而言,广东的生均投入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与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期待不相符。

  第二,粤港两地高等教育投入来源结构决定了两地教育投入资金效率存在差距。企业投入多有助于香港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资源分配和评估体制。香港职业教育的竞争性拨款来源于雇员再培训局,各个专业需要经过竞争并达到雇员再培训局的要求才能获得这一款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行业企业要求的绩效目标。与香港不同,广东省职业教育拨款来源比较单一,绩效因素在拨款中作用不明显,对学校办学成效的有效评估相对缺乏[2-3]。

  2 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比较香港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主动接轨国际,实现了较高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是秉承国际化教育理念。香港是著名的“国际自由港”,香港经济的特点是体量较小,开放度较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香港的职业教育一直秉承着“着眼世界”的理念,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4]。这种国际化教育理念不仅贯穿在学校战略规划中,同时也落实到实际的人才培养中。

  二是执行国际化教育标准。香港职训局一直采用国际通用教学标准教学,比如悉尼协议等,已经广泛使用于工程教学。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香港专上教育与世界其他国际互认的专业数有 1160 个,其中有 58.8% 为“获豁免课程”,“注册课程”占 41.2%(注:此处的课程相当于内地的专业)[5]。

  目前,全港提供的自费专上教育专业数有 286 个,约占全部认可专业的 20%[6]。由于教学标准的国际化,大范围使用英文教学,使得毕业生面向国际企业和国际项目就业,有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三是引进国际化师生资源。目前香港高等教育的教授薪酬可以吸引到大量的外籍教师加入香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香港高等职业教育也从全球招收海外留学生,目前参加香港专上教育的海外留学生人数约为 2 000 人。外籍教师以及海外留学生带来的多元文化环境无疑可以从全方面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相应地,国际化视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较为适合香港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为香港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7]。四是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香港的职业教育脱胎于英国体系,与英联邦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地的联系十分紧密,使其有条件与这些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香港的职业教育正在进一步加深与内地的合作,双方在文化制度方面的融合会进一步完善香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伴随着经济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加快。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背景下,开放、交互优势极为明显。广东毗邻港澳,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交流频密,为粤港澳三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加强与港澳职业教育的合作,目前粤港澳职业院校教师交流互访已形成常态,粤港澳学生交流交换也较为常见。在此基础上,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引进来”“走出去”,比如参照“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引入世界通行的企业技术或行业职业标准,引进或对接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开始使用国际通用的教育教学标准或国际课程体系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海外游学人数、在校生国(境)外实习人数、学生参加国际竞赛获奖数及学生海外升本或就业人数逐年提高。

  2017 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始招收国际贸易、国际商务、铁道机车、商务汉语等专业的国际生,推动广东职业教育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对比分析发现,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有两个特征:

  第一,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较大差异。香港采取了与国际职业教育全面接轨的方式,而广东高职教育则在吸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融合我国的职业标准,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将中国的职业标准带向全球,两者国际化路径不同。虽然广东高职院校国际化形式多样,多点开花,但是在国际化模式上创新度仍缺乏整体规划。

  特别是在中外产学研合作项目、建成海外技能培训中心、海外实习基地等方面仍是短板。大部分国际交流项目基本保持在保本运行状态或者还在投入期,国际化目前带给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际生管理体制、师资国际化程度、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开发并被境外采用的国际化教学标准数、课程标准数、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境外指导时间、专任教师在境外组织担任职务数等方面还有欠缺。

  第二,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空间大。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企业需要走向国际化,中国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商业、法律和文化的风险与挑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大,因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广东省经济基础好,外向型企业多,更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国际化人才。

  广东省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走向国际,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与发展,粤港两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强劲的内需和坚韧的经济发展动力与香港外向型经济会形成良好的互补。可以预见,粤港两地人才的流动会进一步加强。粤港两地职业教育需要着眼于广东省等内地对香港人才的需求点,做好人文沟通、技术培训,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 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比较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经济结构高度集中。2018 年,在香港 GDP 构成中,服务业占比93.1%,建造业占 4.5%,其他行业占 2.4%。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是香港四大传统服务行业,分别占 GDP 的19.7%、21.2%、4.5%、12%, 合 计 占 GDP 的57.3%[8]。

  此外,公共行政、社会及个人服务,以及楼宇业权服务占 GDP 的比重分别达 18.5%和 10%。香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与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匹配。按照香港职训局高级文凭分类,职业教育文凭课程 102 类,分别为应用科学(17 类)、商业(15 类)、幼儿长者及社会服务(5 类)、设计(17 类)、工程(15 类)、酒店及旅游(13 类)、资讯科技(12 类)、跨学科课程(6 类)。

  从文凭开设课程来看,商业、设计、资讯、酒店旅游以及配套社会服务等服务类专业文凭超过七成,如果加上其他类别中一些服务业管理以工程管理服务课程,如应用科学类文凭中的配药学、医疗保健、视力保健护理,工程类文凭中建造管理学,跨学科课程文凭中的音乐娱乐及艺人管理等,面向服务业的课程文凭比例更高。

  总体来说,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专业文凭设置基本上与香港以服务业、建造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相匹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经济中传统的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和金融及保险业优势仍在,工商业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类文凭课程仍占有较大的比例。此外,近些年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推动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数量增长较快,涵盖珠宝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演艺设计、媒体设计等。广东经济总量全国第一,近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稳中有降。

  2019 年,第一、二、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依次为 4%、40.5%、55.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 2014 年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 2014 年下降 5.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 2014 年上升了 4.6 个百分点。考虑到全部专业设置数据难以全面获取,本文通过考察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设置情况来分析相关情况。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从 2015年开始设立重点专业,到 2018 年共设置 221 个重点专业,主要分布在财经商贸类等 17 个专业大 类 中。 从 重 点 专 业 设 置 情 况 来 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偏多,占全部专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这与当前社会“金融热”不无关系。二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相对较多,约占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一,这与广东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电制造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基本上是相匹配的。三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业服务(比如国际贸易服务、会展经济服务、批发零售服务、百货营销服务)相对偏少,这与广东外贸经济大省、服务业大省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对比分析发现,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香港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更高。

  这主要得益于香港职业教育中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及资金分配机制。由于香港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产业,因此按照产业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是香港职业教育的一贯传统。二是在生均拨款制度下,广东高等职业院校更倾向于设置报考率较高的专业。比如,我们调取了最近 5 年广东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发现重点专业中有近四分之一(23.08%)属于财经商贸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是广东考生传统较为偏好的专业,加上财经商贸类的学费较理工类略低,也使得专业报名火爆,学生录取后报到率也较其他专业高。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财经商贸类专业实力大大增强,在广东省重点专业中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如果进一步深挖,我们还会发现,广东省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设置了财经商贸专业。财经商贸专业数量多,专业建设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相较之下,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的第二产业,则没有受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充分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传统不是特别青睐工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和新生报到率普遍不高。工科专业生源不足,发展困难,一直是广东高职发展的痼疾。工科类专业设置偏少与广东提出的制造业强省的要求不相适应。

  4 对策与展望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知,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国际化办学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发布实施,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蓄水池,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担负着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应着重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同时借鉴港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革创新。

  4.1 推进高校评估体系与分配体制改革,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市场化办学机制当前,我国面向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制度以生均财政拨款为主,企业投入、行业投入都比较有限。由于获得资助的来源比较单一,高职院校把招生数量作为谋求发展的关键指标,而对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要素,如学生就业、校友发展、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依据投入产出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应该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挂钩,才能真正体现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绩效评估体系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价,进行动态管理”[9]。

  特别是在当前生均拨款的基础上,应该引入办学质量考核,对职业院校开展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职业院校给予不同的拨款调节系数,以促进经费使用时的绩效合理化。同时,进一步深化“管办评”分离,鼓励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合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引入企业投资,将办学行为市场化,也能有效地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4.2 改革优化行政治理,提高企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话语权一是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加强制度设计、用好办学自主权、推进去行政化。在深化综合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背景趋势下,高职院校需提升自主办学能力。在这方面广东省可借鉴香港职训局的经验,加强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设。董事会负责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管理,使高职院校较好地完成去行政化的任务。董事会可以参照香港职训局常务委员会架构,由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组成。

  一般来说应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董事会的成员包括行业企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董事会的成员代表了不同领域和不同领域在高职教育中的利益,其主要职能包括:决定学校总的主要工作目的,推举校长,增加学校的有形资产,维护学校的声誉,监督学校的各项项目执行。在这里,要特别强调重视校友参与度。校友在沟通学校与社会、捐赠财物,提升学校声誉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高职院校中也应该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学术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科研事务、学术道德等。

  二是增强企业在职业院校治理上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企业将成办学主力。从外部治理看,市场对于人力资源数量、规格的要求是最为敏锐的、因此增强企业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上的决定权,才能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培养出合乎产业要求规格的人才。企业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话语权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多个途径:

  第一,购买学校教学资源。目前企业较前10 年更为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部门开办了培训部,设立了专门人员。但是,从降低成本角度来说,企业培训完全可以采取购买学校教学资源的形式进行。高职院校通过长期的建设,在师资团队、科研环境和技术研发方面较企业具有比较优势。高职院校开发适合企业培训的教学资源包,并将其推向市场。企业通过购买这些资源包可以使得自己的员工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更为科学的培训,使得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上升到一个台阶。

  第二,开展学徒制培养。学徒制可以保障学校按照企业要求的人才规格进行人才培养。近几年,我国的各个高职院校通过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徒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已经进入到建设的深水区。通过进一步完善适应学徒制的学生和员工双主体身份的制度、法律文件,同时及时落实企业培训学徒配套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规范学徒制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

  第三,投资办学。校企合作的最高形式仍然是企业投资办学。企业投资办学可以使企业作为社会主体深入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全过程,包括专业建设、校园治理、财务监督等。企业办学可以为高职院校引入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促使学校办学更为灵活,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

  4.3 优化师资结构,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保障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广东高职在师资建设上应着眼“中国职教走向世界”,下大力气提高高职师资水平。具体措施可包括:

  一是鼓励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转向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高等院校不在少数,但是教师层面真正开始瞄准行业一线进行教学科研,并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教学的少之又少。这一部分教师如果能及时转变观念,深入职业教育领域精耕细作,这将会大大充实职业教育领域教师数量,并提高教师素质,从而带动并倒逼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是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人才的引进。目前高等职业教师是在薪资待遇和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方面无法与“双一流”高校媲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引进高端人才难度较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吸引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域的优秀拔尖人才,能工巧匠、企业高工高管、行业协会专家进校门、上课堂、做科研、促教改。

  三是加强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应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建设,激发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高职院校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容提质、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绩效激励制度保障,确保高职院校在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落到实处、落在深处。

  参考文献:

  [1]张文玉 . 香港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及启示[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12):17-19.

  [2]刘晓 .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2(47).

  [3]杜安国 .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58).

  [4]马剑平 . 香港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体系及对广西的启示[J]. 广西教育,2017(11):46-47+50.

  [5]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 . 非本地課程註冊處課程數目[EB/OL].[2021-12-10].

  [6]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 . 专上教育主要统计数字[EB/OL].[2021-12-10].

  [7]黄华 .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67).

  作者: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