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如何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时间:2018年09月18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旨在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这也是希望能够客观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取得公正可靠性评价结果的重要条件,文章中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

  下面文章旨在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这也是希望能够客观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取得公正可靠性评价结果的重要条件,文章中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评价对象界定形式化、评价指标缺乏实证性和完备性、评价体系缺乏实操性以及分类评价不足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策

科技与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人才日益重视,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人才政策也渐趋完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变量,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以“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检索,共搜索到与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相关的文献25篇,通过对上述文献研究后发现,尽管现有文献比较丰富,但存在问题也较多,不能满足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

  1.1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乐泉、朱军、王家保等(2018)基于TOPSIS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承担项目情况、品种情况、论文专著与专利情况、获奖情况)、8个二级指标(项目总数、项目经费总额、审定品种总数、品种权总数、论文专著总数、专利总数、获奖情况、获奖等级)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模型,并通过引入熵权法尽可能排除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1]。

  王立朴(2017)基于多维绩效观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性绩效)、7个二级指标(创新行为、创新结果、人际促进、工作奉献、学习适应性、创新适应性、不确定适应性)、23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2]。时玉宝(2014)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智力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积极、创新动机强烈、创新精神坚韧、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27个二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3]。

  赵伟、林芬芬、彭洁等(2012)以胜任力模型理论和个体创新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个体素质评价冰山模型,并通过建立个体素质与创新行为的映射关系,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新动力、管理能力和影响力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的理论模型[4]。王蕊(2012)基于胜任力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知识结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业绩)、13个二级指标的物流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5]。

  吴江(2011)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5个二级指标(创新主体、创新经费、创新环境、知识产权、技术应用)、20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6]。

  1.2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

  盛楠、孟凡祥、姜滨等(2016)将科技人才分为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并根据人才评价理论和人岗匹配原理分别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3个一级指标(基本素质、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科技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7]。赵伟、包献华、屈宝强等(2013)将创新型科技人才分成基础研究类、工程技术类、创新创业类三大类,并基于前述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的理论模型(6个共性的一级指标),针对三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不同特征,提出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8],但当时只比较和讨论了三类人才各自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未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赵伟等(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并检验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3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9]。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研究者较少,导致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成果缺乏。

  1.3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瑞、吴孟珊和吴殿廷(2017)针对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展深度访谈,结合胜任力模型理论,设计并检验调查量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力、管理能力)、16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的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10]。

  吴欣(2014)以亚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调研法抽象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初始评价指标,据此设计并发放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品质、创新表现、团队领导能力)、84个二级指标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11]。陈苏超、薛晔(2014)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有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知识层次、创新能力、社会贡献、综合能力)、18个三级指标;引入模糊数或模糊语言变量将其量化;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评价[12]。

  武存生(2013)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1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13]。1.4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张英杰(2016)以浙江台州为研究样本,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3个二级指标(人才投入、人才绩效、环境建设)、16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4]。

  张晓媛(2015)构建了包含3个二级指标(人才投入、人才产出、环境建设)、17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实现了对保定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评价[15]。李中斌(201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环境力、科技支持力)、19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6]。

  李良成、杨国栋(2012)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二级指标(人才资源、人才投入、人才绩效、人才环境)、27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2000—2008年广东相关年鉴数据,提取资源与投入、环境、效能3个主要因子,构建了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7-18]。初铭畅、熊晓路和于洋(2012)依托三阶段框架结构构建了包含3个模块(人才投入、人才产出、环境建设)、7个因素(投入模块、增长与结构、成果效益、扩散转化、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经济条件)和20个基本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9]。

  2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过于形式化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尚未达成概念层面的共识,在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时,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和完整性都对评价对象即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综合人才、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相关概念给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二是结合多个已有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理解给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三是直接采用已有研究中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通过比较近几年学者们给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可以发现,这些概念界定虽然语言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内涵基本相似,使得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界定成为了一种形式,对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并无实质意义。

  2.2评价指标选取未经实证,脱离实际

  基于前述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总结和归纳已有文献中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基于频度分析法和经验判断法筛选出一级指标,再分解细化出二级和三级指标;二是通过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如胜任力模型理论,引伸出相关评价指标;三是进行专家访谈,提取访谈过程中的高频词设计问卷,经调查分析后确定评价指标。

  可以看到,这三种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均未能对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细分来源做出说明,因此经由这三种方式确定的评价指标既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也存在模糊性与主观性,而且缺乏实证检验,有些甚至脱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际,由这些评价指标为框架和核心构成的评价体系无法实现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准确有效的评价,致使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

  2.3忽视评价指标的分值标准设置和分值转换方法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有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在完成评价指标的选取后研究者往往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上,相对忽视评价指标分值标准的设置和分值转换方法的研究。

  事实上,在解决了评价指标的选取这一核心问题之后,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分值标准的设置及分值转换方法的研究成为成功构建评价体系的三个关键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只重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相对忽视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分值标准的设置,以及忽视对如何将每个评价指标的评分向最终评价得分转换的方法研究。

  因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缺少分值标准的设置,评价者无法给出被评对象对应指标的得分水平,因而也无法得到一个数值型的评价结果;同样地由于缺少评价指标分值的转换方法,评价者即使确定了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被评对象每个评价指标的得分,也无法得出一个最终的数值型的评价结果,致使评价体系缺乏实操性。

  2.4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不足

  不同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各有其特点,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所有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科学评价,因此在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要进行科学的分类。

  综观现有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分类评价不足现象明显:一是大部分学者没有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分类,只是构建了一个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玉宝,2014;王蕊,2012;吴江,2011);二是部分学者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了分类,却没有针对各个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王立朴,2017;吴欣2014);三是部分学者虽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了分类,也确实在尝试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但对进一步细分人才并没有给出不同的评价体系。

  如赵伟等(2014)虽然构建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9],但对该类人才的进一步细分类型(显在高层次、潜在高层次和一般层次)(赵伟等,2013)并没有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8)都明确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3.1统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界定

  通过比较前述研究者给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定义,可以发现,相关定义基本相似,即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一般应具有创造力以及基本的创新素质,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某一学科、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做出创新贡献(黄小平等,2017;李南,2017;顾惊雷,2017;雷莉,2017;盛楠等,2016;吴欣,2015)。据此可以认为学者们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已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故而可以集合各位学者给出的概念,给出一个学术界一致认可的概念界定,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在统一界定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时,不能再走以前学者的老路子,简单地通过书面语言糅合多个相关概念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定义。

  二是要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最终结果作为当前学术界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的统一界定,省去以后学者的重复界定工作,避免把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界定变成一种形式。

  3.2重视评价指标选取的实证性和完备性

  现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渊源主要是其典型素质特征或者素质模型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和框架,评价指标的选取更应该贴合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际,针对不同类型分类选取评价标准或者对不同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符合创新型科技人才定义的人群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提取访谈过程中的高频词,并对其进行排序、筛选等评价性研究,抽象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

  二是对通过文献调研得来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将通过文献调研得来的评价指标作为初始指标框架,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对初始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添加和修正,以得到更贴合实际,全面覆盖的评价指标。

  三是依托其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特征,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并作进一步检验。如廖志豪和廖建华(2017)通过对40位创新绩效突出的科技人才的行为事件访谈,发掘出52个集中度较高的素质项目,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职业素质自我认知测量评价问卷对452名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自我评价,最终提取出包含知识与智力维、行动能力维和个性动机维三个构面的42项素质特征[25],可据此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框架选择的参考,并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3完善评价指标的分值标准设置和分值转换方法

  一个能够投入使用的评价体系应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实操性,只有对评价指标的分值标准设置和分值转换方法做出明确说明,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一个直观的数值型结果。具体体现在:

  一是在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设置相应的分值标准,又要对分值转换方法做出说明。

  二是在设置评价指标分值标准时,应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会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这种侧重趋势在先前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已有所体现,因而每个评价指标的分值标准不能简单地保持统一,而应与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保持同步,以确保分值标准和人才类型相匹配。

  3.4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的差异,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而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就是要根据职业属性、岗位要求、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职责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做法有:

  一是遵循分类评价原则,选择合理的划分标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分类,并根据每一类人才的特点分别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确定其权重,设置分值标准和分值转换方法,以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无需针对每一种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是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时候考虑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点及其对各项评价指标的不同侧重,分别确定每一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评价。

  4结论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前提。虽然诸多学者都曾尝试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但是由于且不仅限于上述原因,导致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现状不容乐观,仍处于较为零散和薄弱的状态。因此,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乐泉,朱军,王家保,等.基于熵权的TOPSIS种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5(2):77-81.

  [2]王立朴.基于多维绩效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7.

  [3]时玉宝.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赵伟,林芬芬,彭洁,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31-135.

  [5]王蕊.物流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物流技术,2012,31(7):259-261.

  [6]吴江.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J].中国行政管理,2011(3):11-16.

  [7]盛楠,孟凡祥,姜滨,等.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S1):602-606.

  [8]赵伟,包献华,屈宝强,等.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13-117.

  [9]赵伟,包献华,屈宝强,等.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经济,2014,27(1):81-85.

  [10]李瑞,吴孟珊,吴殿廷.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8):57-62.

  推荐期刊:科技与经济创刊于1988年,是由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关注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以软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杂志系江苏省一级期刊,旨在追踪科技与经济工作的发展,探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传递科技经济信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