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3月03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伴随着虚拟设备的普及与应用,VR逐步走进大众生活,不仅满足了“虚拟—现实”的深层次审美视知觉互动,也同时更加逼近了现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取向。从审美效果来看,VR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促成了超越性的美学空间体验。从技术理性来看,VR实际上供给了一种融合“浓缩—释放”的视觉张力唤醒装置。从图像叙事的角度来看,VR技术的720度影像传输,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视角,呈现出共时多重叙事的可能。
关键词:虚拟现实;融媒体传播;VR装置;空间审美;内容生产
相关论文范文: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行业发展前景
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这两种技术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高清逼真的模拟环境下,用户可以切身的感受到计算机模拟的真实感,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工业设计中的相互融合下,为工业设计带来了创新改革契机。
VR即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又称作灵境,是数码技术媒介发展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又一大贡献,也催生了美学向数字化美学——虚拟美学的转向。虚拟美学相较于再现美学和表现美学,其真实性是人工智能制造出的空间审美赝象,在其超现实的时空中,营造出仿真可感亦可以互动交流的再造性空间。从技术媒介来看,虚拟技术装置调动了人类更多的能动性感知比率,不同于“再现美学——通向审美直观”“表现美学——通向审美移情”的心理接受机制,虚拟审美召唤的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空间的制造和想象,并渗透着强烈的干预意识,虚拟审美体验与“将来时”结盟,引渡此在观众,进入到未来超验的全能感知影像世界。
近年来,随着VR眼镜等虚拟设备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投放市场,走入寻常百姓家,虚拟现实日益走进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生活。在三维的虚拟空间中,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界限被彻底打破,虚拟现实与物质现实的区隔也变得更加模糊,虚拟现实图景的超越性展示,带来了对时空境遇崭新的美学体验,也更加趋近于人类的超越性审美理想境界,正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沉浸式、构想感a和交互式的虚拟媒介效应,激发出了多向度的审美自由和全方位的审美感知,非物质形态的虚拟现实图像透过屏幕、传感设备成为可以驱动现实世界的文化力量,将美感体验引渡到具有超越性的、虚拟性的审美空间中来。
一、虚拟技术的审美延伸
虚拟现实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日常生活是近几年的事情。2016年被称为VR主流市场的启动年,以技术装备的商业化制作为标志,VR行业三大巨头集结,推出了OculusRift、HTCVive、索尼PlayStationVR三款消费级产品,使虚拟技术真正步入了大众娱乐消费的行列。强烈的游戏冲动与智能技术理性的融合,将视觉美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延展性空间领域。尽管VR技术的成熟还有待时日,但其红利期已经到来。尤其是在价格低廉的VR眼镜与手机移动终端融合之后,使得3D效果和虚拟现实不再局限于影院剧场空间,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插入VR设备,打开VR资源,进入虚拟的时空压缩场景,观看逼真的故事影像,于是一个虚拟的时空向人们全面展开,“诸侧面显示自身,并随着我们围绕着事物走动,它们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敞开”[1]89,视觉在虚拟场景中全面遭遇到事物/事件的冲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VR眼镜,作为视媒技术,它是人类视知觉的一种大跨度的延伸,可以从有限的个体空间跨越为可感知的立体虚拟空间。身体即是视知觉的起点,也是人类肉身发展的限度。在传统神话故事中突破身体极限的文学想象,诸如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穿越时空、呼风唤雨、探索宇宙、返回侏罗纪,等等,各种身体幻象昭示着各种肉身超越的可能,均可以在VR视镜中逼真呈现。VR世界的强大囊括能力甚至可能成为未来人类寻求存在价值的处所。在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2018年上映,根据恩斯特·克莱恩同名小说改编)中,身处2045年的主人公韦德·沃兹,从乏味的现实逃遁向VR眼镜里狂飙酷炫的“绿洲”,以期寻找精神慰藉,恰如对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预言。
相对于各种改变物质力量的技术革命,VR眼镜的出现,成为实现幻象可观的外在时空赝象。尽管非真实,却与传统美学想象空间保持着积极的同构对应。虚拟空间的呈现,使得传统3D技术与虚拟场景由实验室、工厂走入寻常百姓家,由被动型转换为主动掌控型。随着技术软件的开发,自主摄录全景影像短片成为可能。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可以将个体审美想象感知,同等效力地传递给有视觉诉求的他者,成为共享立体声音图像的创造源。虚拟现实造就了空间分离的奇异效果。一副VR眼镜如同一道界限,将现实界与虚幻界分离,高度浓缩的时空视像主题恰如一个压缩时空的容器,将生命个体从纷繁的生活中剥离,使其坠入一个迷失身份感的、可对话的立体交互时空。海德格尔曾指出日常状态下的习惯(习以为常)可以对现实的操劳形成遮蔽,只有在意蕴的世界中才能让人遭遇到“此”之意义。[1]
90不同于传统的阅读、影院观赏、电视收看,VR所呈现的是全方位可感知、可逗留的虚拟存在时空,它传达的是一种有别于实际生活而又与现实界同构对应,可以干预生活、入侵生活的虚拟模态。当然也使人禁不住产生焦虑,这种智能观看方式“感官刺激压倒了叙事,声音压倒了影像,娱乐压倒了信息,逼真不是目的,它是一个通过技术使晕眩达于迷狂的制作”[2]。其实,从大量的VR实践来看,虚拟现实与真实并非是一种状态压倒或者取代另一种状态,而是在虚拟时空中营造了多元立体化感觉刺激的混化融合状态。虚拟技术借助于视觉装置营造出了自在的审美空间,它可以截断生活之流,使得日常生活状态暂时得以休歇,直观地把“此在”的伪装性视位出让给受众。人们通过VR亦可以实现在网络虚拟购物空间中边逛边买,足不出户也可以游览名胜,身临其境地进行游戏攻略。VR甚至进入了日常消费、娱乐、健身、教育、医疗、装修等中。
近来,VR虚拟试衣镜亮相都市商场,再一次拉近了生活与虚拟世界的距离。[3]可见虚拟现实并非只是虚拟的幻象,而且可以真正干预现实生活,恰如学者所预言,“这些图像不必再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物,而是以符号的方式超真实地替代了现实界”[4],这不仅预示着应用上的“虚拟—现实”深层次互动,也是从人工智能的可操控性上更加逼近了现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取向。
二、超越性体验
对于虚拟现实三度空间的艺术真实化追求,向来是艺术研究者和技术专家追求的目标。一方面,从真实性的角度来看,VR尽管以虚拟的“伪真实”图像呈现,但这一虚拟技术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而且艺术化的真实尽管不一定是实存的再现,但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突出、强化其画面的逼真度、真实感,带来更为真实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看,虚拟现实打破了时空维度的物理限制,过去与未来,想象与幻想,都可以纳入VR影像空间中同时呈现。尼葛洛庞蒂坦言:“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5]
但这种本质上的虚拟性决定了其艺术生产不是真实本身,而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VR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促成了超越性的美学体验。从逼真到虚拟现实的呈现,再到超时空的穿越体验,VR将大量生活细节和信息碎片混剪到立体呈现的视界之中。VR走入生活并不难,但是从VR工业制作到艺术化呈现,再到接受效果的达成,这一紧密的行为链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容生产的创新与技术的完美契合。虚拟现实场景所带来的故事性链接能力,大大提升了事件的充盈度,并且易于促成跨界文本的再生产。尤其对于影视生产来说,虚拟现实激活的是上游产业链的高效融合。例如影视的原创文本经过“粉丝”的发酵效应,形成稳固的IP,能够迅速地在影视制作中得到采纳,由专业编剧、场景设计师和服装道具师完美还原文本的内容,并将通过VR制作到其立体化创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视界。
对于下游接受来说,虚拟现实所营造出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效果,使观众更加易于融入情境,拉近距离,获得身临其境的丰富体验。尤其是沉浸所带来的移情效果,使得情感体验更加真实。在VR的虚拟空间中,可以摇动头盔,通过头显设备控制关注的视角,有选择性地获取故事内容。3D和VR所带来的立体感知,更加易于将画面的远距离被动感知,转换为近距离的体验和感受。仅就目前市场开发较为完善的VR影音播放功能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将观影从剧场内的集体分享转变为虚拟剧场的个人独享。在VR空间里,往往拥有多个虚拟的接受空间,例如暴风魔镜VR手机客户端,设置有家庭式影院、电影院和露天广场三个虚拟观影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头控来实现场景的自主切换和锁定。场景是全景式的,从任何方位看去都别有景致,如电影院模式中完全再现了高档电影院的场景、走廊、排座,座椅上还摆放有爆米花、饮料等人性化设置。中央屏幕可以切换为3D、大屏、IMAX等多种屏显模式,清晰度有480p、720p、1080p等多种选择,观者完全可以通过VR眼镜营造出900寸大屏的观影空间和氛围。
VR带来的独特美学体验不仅限于虚拟的空间享受,同时,这种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变革。VR电影自由拼贴和蒙太奇的使用,本身即拥有了后现代性艺术的特点,它能够接纳多元、异质、碎片化的影像,传达意义也不再是单一的输出,而是在观众与制片团队间建构起互动的多向度的内容。哈维称之为:“文本(文化制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都参与了意义和内涵的创造。把文化生产者的权威降到最低,为大众参与和民主确定文化价值创造了机会。”[6]VR创作无疑为全民性参与文艺产品的制作提供了契机。
VR眼镜满足了大众娱乐消费的既视感和获得感,在审美的感性显现中获得了更为丰富饱满的画面、人物性格、情节和情致,而这些不仅是外在形式和客观世界呈现方面的一大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在立体3D、全景影像和IMAX广视角方面提供了激活能动性理念、调动参与激情、激发绝对理念溢出画面的多重功效,进而言之,VR作为一种传输媒介,实现了人的审美视知觉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并为沉浸体验中寓教于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路径和可能。如果说审美是在游戏中达到了传递感性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完美结合,那么VR正是将感性与理性混合成为一种可感知的立体既视感。
三、空间影像叙事的变革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文赋》)语言和图像构成了再现现实的主要载体,也成为影像技术还原现实的关键性因素。VR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视听的逼真度,自然在语言沟通、情感交流、形象塑造等方面能够聚合起“存形”与“宣物”的双重信息传递功能。VR技术的720度影像还原与传输,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视角,呈现出共时多重叙事的可能性。“在场性”“现场感”使得观众从单一视线聚焦转向全方位立体聚焦,这一全新叙事视角的参与,直接导致了所获得信息量的提升。自由切换画面和自主投入主体情感捕捉情节线索,使得一部影片的叙事获得了意义阐发的多元化视角。
四、内容生产与建构
随着VR眼镜的技术普及与广泛应用,现代虚拟现实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内容生产方面仍然具有更广泛的开拓空间,从审美知觉建构与图像叙事美学发展来看,仍存在许多突破和完善的可能。内容生产是虚拟现实技术拓展应用的内核。在虚拟技术营造的空间中,构成丰富的表象世界,不仅要靠充沛的物质元素摄入,而且要有丰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不少影片也在自觉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2018年出品的VR巨幕电影《血战钢锯岭》,通过手机和VR眼镜的有机组合,战争场景近在咫尺。
该电影不仅再现了美日在钢锯岭殊死战斗的核心事件,更重要的是大量的铺陈性叙事,传达出了浓厚的宗教情感、人道情怀和反战意识。这种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格局,使得观众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去捕捉图像真实再现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引导人们体味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精神世界和人道力量、人间温情。同样以战争题材为叙事核心的3DVR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阿富汗执勤的士兵生存现状和精神恐慌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两部作品都依托现代影像技术,但不是炫耀技术,而是从内容上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心的共同话题:战争与和平、宗教与人道、家国情怀与自我实现,拥有历史厚度、重情感温度的内容巩固了故事立体画面的精神内核。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VR内容生产不仅需要视觉上的奇幻创意,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内在影像信息意蕴,即凸显出时代主题、人文关怀、批判意识和梦想构造等方面的精神向度。
从形式活动到内涵互动是VR技术需要开掘的另一个方面。目前,VR技术所产生的虚拟互动社区还仅限于技术触点对现实环境、材质的触觉,如温度、湿度、硬度等的模拟上,以及触发的个人运动反应。而从深层次上看,个人沉浸于影像内的互动,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介入和能动性力量的充分释放。互动是将事件从单一性的观看(审美)之后,对审美观审对象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辨,或者更具体来说,虚拟现实引发的美学互动,是一种解释性的互动,它不仅关涉眼球前的事件发生,还可以对影像关联的历史、哲学、宗教等含义产生认同或分歧,并为此而感受到理解/思考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这是对单一视界知觉限性的突破,正如现代流媒体弹幕的出现是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一种呈现方式,但从美学意义上的更深层次的互动则是精神净化、延留与他者思想碰撞而成的思想火花。
“因为审美愉悦与解释的愉悦都具有激发艺术观赏的可能性,而且通过产生审美直觉和进行解释的方式与艺术品发生互动,都是对艺术的恰如其分并且同样基本的反应。”[8]29VR互动正是艺术欣赏审美实践所需要的一种动力和迫力,并且能够真正地指引观者向隐匿的意义层面探索延伸。现实对互动性在形式的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互动为辅、影像语言跨界交流、行为互动乃至潜意识互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得以实现。结语虚拟现实技术随着观看设备的推广而得以迅猛发展,实现了从形式美感到视知觉超越性的突破,日益呈现出其仿真拟象的艺术震撼效果。从Web3D的形式制作到内容生产上的创新改造,加强VR这一技术内涵建设的紧迫性正日益被提上发展日程。
从审美价值论角度来看,VR图像超越了传统造型艺术的视觉辖域,对立体化音效、视觉、听觉、思想感受、审美体验、符号隐喻等审美质素进行着全方位的整合和多棱镜式的穿透,是对人的审美的、娱乐的乃至欲望的、潜意识的深度召唤。更深层次上,VR所制造的“仿真性”审美镜像,令人更加相信“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虚拟的实在”[14]。当然,VR图像的灵魂关键在于充盈的富有理性力量的意义、思想、理想乃至所寄寓的高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据此,我们也可以更加乐观地预见,传统文学艺术不仅不会在技术媒介传播中光彩黯淡[15],而是终将借助于媒介的空间立体延伸效应,更加激活出想象的功能、形而上的思辨特质,并且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凸显出文艺的人文建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