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国外制造品牌建设动向与特点探析

时间:2020年04月09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构建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共同特征。美国、德国、日本等均从国家层面对制造品牌予以扶持,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品牌塑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逐步在国际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声誉。 关键词:制造;品牌;战略 0引言

  摘要:构建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共同特征。美国、德国、日本等均从国家层面对制造品牌予以扶持,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品牌塑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逐步在国际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声誉。

  关键词:制造;品牌;战略

品牌文化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工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但凡制造强国都具有众多的世界品牌。从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看,构建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是这些国家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共同特征。而企业是创造国家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品牌竞争力。

  1“国家制造指数”排名

  1.12017年“国家制造指数”排名

  2017年3月,德国在线数据门户Statista与德国达利亚研究中心(DaliaResearch)共同发布2017年“国家制造指数”(Made-in-Country-Index,MICI),将消费者对于各国制造的产品的信任程度进行排名。该排名基于对52个国家的4.3万个消费者进行调查,每个国家至少有2500人进行评选。参与调查的产品产自5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被调查者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价格、独特性、设计、先进科技、真实性、可持续性、生产公平性及身份象征等特性进行评选,选出3个最信任国家的产品[1]。

  结果显示,“德国制造”的得分是100分(满分),排名第1位,紧随其后的是瑞士(98分),排名第3的是“欧盟制造”(92分)。排名第4至20的国家依次是:英国、瑞典、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法国、美国、芬兰、挪威、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排名前20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是亚洲国家。“中国制造”得分是28分,排在第49名,仅超过伊朗。

  1.2各国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关键词

  “国家制造指数排行榜”调查主要考察普通消费者对各国工业产品的“印象”,而非对这些产品做质量评比。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常常被问及三个问题:①您对产品感觉如何?②您对于产品的认识在过去一年之内有什么变化?③哪些特性让您想到此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1]?图1显示了部分国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关键词。来自德国的产品通常与高质量(49%)和高安全标准(32%)的属性相关。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德国制造”意味着最好的商品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德国的家用电器、家具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在受访的52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消费者将德国排在第一位。

  例如在中国,79%被调查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德国制造”在世界排名第一。来自瑞士的奢侈品在世界各地被认为是生活品质的象征。除了性价比之外,瑞士产品几乎在所有类别中均享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在产品真实性方面。在公平和可持续性方面,瑞士产品的得分优于德国产品。“欧盟制造”在世界各地都赢得良好的声誉,不仅在欧盟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欧盟外的消费者,如阿根廷消费者,也认为“欧盟制造”在世界排名第一。

  “英国制造”在英国(世界排名第1)以及瑞士享有特别积极的形象。在世界另外12个国家也得到了前3名的评价,这些国家近2/3是非欧洲国家,包括墨西哥、加拿大和巴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认为“英国制造”在可持续性、公平和价格方面还需要改进。“瑞典制造”的产品优势是质量、设计和先进技术。瑞典制造不仅得到瑞典本国消费者的赞赏(世界排名第1),也受到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邻国的喜爱。“加拿大制造”产品被消费者认为重视公平的生产和可持续性,此外代表着高品质、先进技术以及符合安全标准。“加拿大制造”特别在大洋洲、亚洲和北美受到热捧。

  “意大利制造”在意大利本国(世界排名第1)、阿根廷和韩国(世界排名第2)更被消费者看好,消费者认为“意大利制造”对其产品的真实性、设计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比较重视。“美国制造”“法国制造”“日本制造”并列第8。“美国制造”的优势是质量、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法国制造”代表了设计、品质,使用法国产品一定意义上是生活质量的象征。特别在法国的前殖民地国家,“法国制造”是最受欢迎的,例如北非。“日本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质量和最高的技术水平(53%),而且还具有特别好的性价比。

  所以日本产品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受到同等赞赏。只有中国市场例外,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相比“日本制造”在其他国家市场的表现是相对较差的。除了历史原因,也不排除最好的“日本制造”都没有被进口到中国市场。此外,3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制造”的性价比较高,但“中国制造”产品在很多国家还是廉价商品的代名词[2],在2017年“国家制造指数”5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2,由此看来,“中国制造”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2国外对本国品牌的扶持

  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许多国家通过政府有效引导,重视推进国家品牌建设,成功实现了向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的转型。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建设世界知名制造业品牌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2.1美国的品牌扶持战略

  美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占据233席,稳居品牌大国第一。该排行榜前十名中,9个是美国品牌,1个是德国品牌,依次为: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脸谱、美国电话电报、可口可乐、梅赛德斯奔驰、通用电器和麦当劳。美国政府并没有制定具体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但以其特有的立法、建立经济秩序等方式,给予美国品牌巨大保障与发展空间[3]。

  (1)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重要手段。美国建立了一整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知识产权战略一直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789年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确保作者和发明人分别对其著作和发现在有限时间内的独占权,以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进步。其后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共同组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专利法》(1790)、《商标法》(1870)、《版权法》(1790)、《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案》(1890)、《贝多尔法案》(1980)、《综合贸易与竞争法》(1988)、《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2000)、《知识产权保护法》(2005)、《打击假冒制成品法》(2006)、《优化知识产权资源与组织法案》(2008)等。

  其中,《贝多尔法案》明确规定,政府投入的知识产权可以合法授予私人部门,以促进其商业化,这一法案构建起政府—大学—企业创新体系,使前沿技术可以迅速转化成为企业的商品和品牌[3]。为保证知识产权法的实施,美国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有:负责知识产权法律制定和修订的立法机构——美国国会;负责专利和商标的审查、登记、文件管理、技术评估等事务性工作的行政主管机构——美国专利商标局;涉及知识产权案件、专利侵权案件的知识产权司法机关——联邦地区法院和州法院。

  此外还有负责科技政策研究、修正与知识产权有关法案、收集最新的科技资讯等事项的与科技法律有关的机构等。美国还加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进行多次国际延伸,积极谋求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如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03节的“特殊301条款”,推动并达成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

  (2)重视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和保护

  美国政府一向重视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政府采购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订单式采购,使许多年轻的高新技术公司得以生存并在日后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政府采购。同时,美国政府禁止各部门直接从外国公司采购。如果外国公司想参加美国政府采购,必须在美国设分公司或在美国寻找代理商。

  美国特别制定了购买本土品牌的法案。早在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颁布了《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政府在采购商品时,应优先购买美国产品[4]。2009年,奥巴马政府重新启用包括“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内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法案,即《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要求所有在此法案下的公共建设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国内生产的钢铁和其他工厂制品,以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特朗普执政一年多来,奉行“美国利益优先”准则,签发“买美国货,雇美国人”行政令,规定“在守法的前提下,通过联邦财政援助奖励和联邦采购条例等条款,最大限度地使用在美国生产的商品、产品和材料”。

  为保护美国自主品牌,美国制定并实施系列倾向性法案,如《无线电法案》(1927年)、《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1988年)、《伯德修正案》(1993年)、《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规定》(1991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等,这些法律都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资对美国企业的并购。此外,美国政府对外国公司并购本土企业实施严格审批,尤其注重在跨国并购中保护自主品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负责监督与评估外国投资并购美国企业,视其对美国国家安全及本土产业的影响程度,授权进行相关调查,并视情况上报总统就阻止外资并购做出最后决定。近年来,美国监管部门对以美国技术企业为收购对象的交易审查更加严格,外资对自主品牌的收购大幅减少。

  (3)手段多样的品牌形象塑造

  首先,全球输出美国价值观和文化。美国不遗余力在国际上宣传其国家形象,通过好莱坞电影宣传美国价值观,通过肯德基、麦当劳等餐饮品牌连锁企业宣传其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立体宣传美国的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通过价值观和文化输出,美国成功塑造出创新、高技术、文化引领、高质量产品的国家形象,获得全球消费者对美国品牌的认可,促进美国品牌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其次,美国企业普遍重视塑造品牌形象,包括产品形象和社会形象。产品形象是对产品标志的设计,企业充分运用广告打响产品知名度,甚至不惜斥巨资做广告宣传。社会形象是指品牌通过非营利的以及带有公共关系性质的社会行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CSR)对品牌社会形象塑造的作用[5],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向外界树立负责、积极的企业公民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通用电气公司(GE)在100多年的发展中,主要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和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形成品牌价值,且历年发布以环保、科技、创新等为主题的企业公民报告,塑造创新、环保、好公民的品牌形象。苹果公司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闻名,其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鼓励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特点的创新产品,并致力于打造“非同凡响”的品牌传播策略。再者,美国还有一批世界顶尖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行业研究机构,协助美国品牌创立和品牌拓展国际市场。麦肯锡、Interbrand、BrandZ、Futurebrand、WorldBrandLab等机构每年对全世界知名企业进行排名,并对外发布排行榜,影响力很大。

  同时,这些公司了解市场趋势,洞察消费者需求,协助企业进行品牌识别和品牌建设、推广和服务。再次,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美国占据世界近六成生物医药专利,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在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品牌价值榜10强中占5强。美国生物医药的世界级领先地位同其国内多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相关,波士顿/剑桥、旧金山湾区、北卡三角研究园等均是久负盛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许多州和地区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在本地区快速发展。

  2.2德国的品牌扶持战略

  “德国制造”产品已成为品质、品牌的代名词,其优势并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德国始终坚持“实业立国”发展战略,专注于对制造业的支持,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众多知名品牌。

  (1)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小而精”是德国制造品牌的基本特点。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5%以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5]。很多中小企业专注于单一领域,在世界独领风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在规模上不一定最大,但是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品牌力量却是最强。“隐形冠军”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并不是通过广告、炒作、超强的营销方案所形成,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后,为消费者量体裁衣式的客户定位、质量为上、亲近服务所形成的。德国是世界“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隐形冠军”是德国制造这一国家品牌得以形成的基础所在。

  例如,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不仅形成戴姆勒、保时捷和博世三大汽车品牌,更有大量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在电子和发动机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将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定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是德国政府品牌培育的显著特点。德国明确规定“促进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是德国经济政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德国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支撑,各类商会、协会为链接,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的全方位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在法律事务、评估、会计、审计、公证、招标、人才市场、人员培训、企业咨询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通过立法、政策优惠、融资支持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法》《反对限制竞争法》等,为中小企业初期出口业务提供贷款保险、定期组织信息发布和交流会议、给予参加会展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德国经济技术部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局,承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

  (2)技术研发和创新是重中之重

  德国人认为,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长期以来,德国企业高度重视创新活动,并为此提供优越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德国研究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2.9%,位居世界前列,总科研经费的90%都集中在企业,因此德国企业研制新产品快速有效。机械、化工、生物等是德国研发投入最多的行业,也是德国国际竞争力最强大的领域。德国在欧洲专利局注册的专利占28%,远超欧洲其他国家,西门子、博世和巴斯夫位居全世界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行列。

  与技术研发投入相对应,成熟的技术转移体系保障了德国企业品牌的持续发展。与科研体系紧密联系是德国技术转移体系最大的特征和优势。许多科研机构不仅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而且深入技术转移、推广和应用。除了各大学和高等技术学院外,还有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联合会等世界著名四大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体系的第二大优势是与广大中小企业的合作广泛而深入。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接受过技术转移服务,并且与技术转移机构保持长期的服务关系。此外,技术转移体系以各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支撑,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3)独特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

  德国制造背后是严格的制度建设。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6]。德国法律法规完善,严格规范企业行为;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细化为数万条行业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所有行业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测机构,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逐一审核,企业最终需要拿到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

  “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既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又调动本土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确保德国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为“德国制造”一流品质保驾护航。德国标准化协会(DI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重要成员,下设120多个标准委员会和3600多个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工程、冶金、装备、化工、电工、节能环保、安全技术、运输等几乎所有领域。协会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约90%的标准成为欧盟乃至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标准。

  严格的标准体系不但约束了企业的行为,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向国际市场传递出德国产品高标准、高质量的积极信号。同时,德国通过独立于政府和行业协会以外的认证和监督机构,建立了公平公正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对企业制造流程和产品进行检测,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是世界领先的技术组织,负责监督产品质量并进行安全检查,TÜV标识是质量和标准化的证明。德国技术监督基金会(TheStiftungWarentest)是一家独立商品和服务测评机构,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测试比较,提供客观的分析报告,在德国及欧洲具有极高知名度和信誉,半数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重要商品前,会依据该机构的测试报告选择购买的产品[4]。

  2.3日本的品牌扶持战略

  日本拥有松下、丰田等众多著名品牌,“精致时尚”是日本产品的代言词。做工细腻、技术精湛、样式精美是世界对于日本产品和品牌的认知。

  (1)政府有效引导和推进

  日本工业品牌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二战后,日本绝大多数企业依靠模仿国外产品进行生产。1957年,日本通产省制定“好设计商品选定事业”制度改变这一状况,设立“G标志”鼓励日本品牌提高自主设计能力,促进品牌形象。在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和引导下,“G标志”成为“高品质、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象征[3],在日本乃至世界企业界和消费者市场上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大多数日本品牌都以获得“G标志”作为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日本民众也高度认可贴有“G标志”的商品品牌。

  日本政府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都制定颁布一系列政策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如“倾斜生产”“集团化构想”、环境保护产业政策等,并通过官产学研合作创立和发展新的工业品牌。在不同行业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汽车领域,制定《汽车制造事业法》,直接促进日本汽车工业的快速复苏,并为后来的扩张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领域,对相关计算机企业提供诸如低息贷款、加大政府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注资、减税等优惠扶持。日本的品牌战略还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政府于2005年、2009年分别发布《推动日本品牌战略——向世界传播日本魅力》《日本品牌战略——促进软实力产业发展》报告,并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募集和挑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品牌,为其承担部分研发、宣传和推广经费,提高日本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2)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日本企业认为细节是成就产品和企业的关键,注重细节是企业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关键。例如,丰田在品牌建立过程中积极遵循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理念,强调通过彻底消除浪费以实现“高品质、交货期短、成本低”的目标,尤为注重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细节。在生产方式上,采用整体、规范、流程化的操作方式,以实现合理的产品制造和资源节约;在企业管理上,从员工着装、工作时间、人才培养到企业文化无处不渗透着精益求精的理念,通过有效管理追求更好的工艺流程、更高的质量水平,充分利用资源[5]。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追求卓越提升整个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品牌效应得以实现。如今,精益生产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日本企业的方方面面。

  (3)推行全球本地化战略

  日本品牌之所以能够在欧美、亚洲等市场大获成功,全球本地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是关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索尼、松下、丰田等一批优秀日本品牌正式启动海外业务,从早期在海外建立工厂和销售公司,到后来在欧美、亚洲等海外市场建立本土化研发中心,本地化战略不断深入。丰田于1957年设立美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开启国际化之路。20世纪80年代开始,丰田大举推进国际化战略,在美国、英国、捷克、中国等建立合资工厂。丰田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4个制造基地,在欧洲、美国、中国等地建有多个不同功能的研发中心,在多个地区实现本地化研发和生产,开发符合当地需求的专用车型。

  此外,丰田汽车产业区域集中特征明显,丰田在国际化发展中也十分注重相关配套厂商的集群化设置,对日系车企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车辆生产成本的控制有重要作用。2016年公司全球收入达2471亿美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高达75%[7]。松下于20世纪60年代初启动海外业务,如今超过50%收入来自海外,以亚洲、欧美为主要出口地区。2016年底,松下在全球范围拥有495家子公司,91家联营公司,若干海外研发中心、部分产品实现本地化研发、制造和销售[7]。索尼于20世纪50年代末启动海外业务,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分/子公司和工厂,70%的收入来自海外[7]。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土化团队,给予本土团队营销、广告等方面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有效提高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度和反应速度。

  2.4韩国的品牌扶持战略

  韩国于2001年建立世界一流品牌发掘与培育制度,2009年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培育更多全球一流品牌和企业。(1)奉行“身土不二”的行为规则身土不二,原本是“韩国农协”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口号,意为“韩国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体质”,目的是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土不二”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最初的农产品消费发展到各个行业之中。韩国人已将购买国货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国产品牌使用量达90%之多,国外产品仅占10%。当代韩国人将“身土不二”理解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和土地是不能分离的[3]”,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支持国产品牌、支持本民族本土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韩国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国企业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2)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民族品牌的发展韩国在2001年着手培育韩国企业出口国家队计划——“世界一流品牌发掘与培育制度”。根据该制度,政府每年举办两次相关评选,选拔跻身世界前5名、出口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的韩国企业,以及未来3年内有可能达到这一水准的“新一代世界一流品牌”。对于入选的企业,韩国政府以产业资源部部长的名义颁发韩语、英语认证书,用于国内外品牌营销活动。截至2010年,该计划培育出总计1000种世界一流产品。

  2006年,韩国产业资源部根据内外贸环境分析,发布《利用国家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对策》,包括:设立国家品牌管理总部,制定“韩国品牌路线图”;开发韩国溢价(KoreaPremium)象征,支援出口企业在海外开展营销活动;重点扶植世界一流品牌、电子贸易、新一代增长动力产业,以实现出口产品及品牌的高附加值。2009年,成立“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提出,目的是通过调动品牌资源,提高韩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8]。

  委员会下设企划、国际合作、企业和信息、文化观光、全球市民等5个分科委员会,帮助企业开发全球性自主品牌。在战略实施上,通过传递人民喜欢、信赖、支持的内容来展现韩国形象;在任务部署上,不仅注重形象宣传,更与世界分享国家的文化理念。在商业方面,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将拥有尖端技术和优秀设计的产品评选为“大韩民国名品”,在海外市场进行积极宣传,更与世界分享国家的文化理念。在商业方面,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将拥有尖端技术和优秀设计的产品评选为“大韩民国名品”,在海外市场进行积极宣传,以提高外界对韩国品牌的认知度。2009年首批评选出的“大韩民国名品”包括起亚汽车、现代汽车、三星电子、乐金(LG)电子、乐扣乐扣等16个品牌。委员会对获评“大韩民国名品”的产品在其外包装粘贴统一标识,提升韩国产品的信誉度。

  3结语

  国外制造品牌的成长和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品牌战略,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品牌塑造,逐步在国际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声誉;二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激发品牌活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三是打造产业集群,促使制造品牌集聚、孵化运营和推广辐射。制造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制造业发达国家均结合本国实际,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制造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给予长期支持,值得“中国制造”品牌建设借鉴。

  参考文献:

  [1]Statista.Made-In-Country-Index(MICI)2017[EB/OL].(2017-03-22)[2018-06-08].

  [2]德国热线.各国产品形象调查[EB/OL].(2017-10-06)[2018-05-29].

  [3]钱明辉,谭新政.2016中国品牌发展报告——中国百年品牌发展比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品牌论文投稿刊物:《中国质量与品牌》(月刊)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主办。《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以“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引领卓越品牌实践”为宗旨。设有:封面特写、名人专访、独家报道、名牌视窗、专家论坛、质量平台、中国制造、跨越壁垒、企业动态、新品推介、阳光315网产品采购指南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