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9月11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为分析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规律,以呈贡吴家营片区69个岩土工程勘察钻孔的275组次生红黏土试样的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原理,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13个指标的变化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指标与深度的相关性,总结次生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拟合指标间的线性经验公式,用偏斜度和峰值法检验指标的正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次生红黏土的土粒比重大,塑限和液限低,以呈可塑状态为主,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指标与深度的相关性不高,力学指标的离散性比物理指标大,次生红黏土指标的离散性比原生红黏土大;指标间的相关性总体较弱,孔隙比、压缩系数与湿密度及内摩擦角与含水比为负相关,压缩模量、黏聚力与湿密度及塑性指数与天然含水率为正相关;仅湿密度、孔隙比和内摩擦角服从正态分布。研究结果为昆明呈贡地区岩土工程设计、土工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为次生红黏土地区的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基础。
关键词:昆明呈贡地区;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相关关系
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参数,具有显著的地域性[1]。由于成土母岩差异,沉积环境和地质年代不同,土样扰动和试验误差等,相同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普遍存在较大离散性。为了进行更为经济、可行的岩土工程设计,确保工程施工和运营的经济性,通过概率统计方法分析[2],选取准确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3]。
因此,很多学者对局部地区黏性土、软土、盐渍土等土体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1,4-6]。红黏土(Redclay)是红土(Laterite)的一个亚类[7-9],是一种特殊土,具有典型的地区差异特征。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0]将红黏土分为原生红黏土和次生红黏土。原生红黏土在重力或水流等作用下经搬运、沉积后形成的液限大于45%的黏性土称为次生红黏土。搬运和沉积作用破坏了原生红黏土颗粒间的胶结连结,导致次生红黏土与原生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存在差异[11-12]。
昆明地区广泛发育的红黏土是重要的地基土,很多学者对其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研究。金子袁[13]分析了昆明地区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离散性,并建立物理指标间的线性经验公式;孙希望等[14]试验研究了含水率、压实度对昆明地区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张慧颖等[16]讨论昆明地区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红黏土为对象,何晓民等[17]探讨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质;李国祥等[18]分析了超固结比、压缩指数的深度分布规律,含水比与干密度、抗剪强度的关系。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原生红黏土,仅杨瑶池等[19]构建了呈贡次生红黏土标贯击数63.5与天然孔隙比的经验公式。呈贡是昆明城市建设的主战场,高铁综合枢纽站、环城高速公路及高层建筑等的地基土以次生红黏土为主,针对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综合统计分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笔者以昆明呈贡吴家营片区次生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规律,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时次生红黏土土工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为次生红黏土地区的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基础。
1呈贡地区地质背景
呈贡位于昆明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形地势较平缓,北、东、南三面被中-低山环绕,西侧面向滇池。呈贡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雨量1018.2mm,多集中于6—10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呈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沧浪铺组和筇竹寺组(Є),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P1q+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新近系(N)和第四系河湖相沉积层(Q)。
其中,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冲洪积层和中更新统(Q2)分布于滇池东岸,下更新统(Q1)沉积物以冲洪积为主,一般出露于滇池东岸山麓地带。与茨营组(N2C)不整合接触。吴家营片区的地层以第四系沉积层(Q)为主,由碳酸盐类岩石和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原生红黏土被水流等搬运到低缓处堆积,因此,第四系沉积层中分布有厚度不等的次生红黏土。
2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呈贡地区经冲洪积形成的次生红黏土,呈红、棕红或褐红色,从近地表到三十多米的深度均有分布,土层厚10~30m,变化范围大。本文以吴家营片区69个岩土工程勘察钻孔资料,液限大于45%、塑性指数大于17的275组试样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次生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选取的物理指标有:湿密度、土粒比重、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含水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力学指标有: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取样深度为0.2~29.7m,覆盖整个次生红黏土层深度范围,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
2.1物理力学特性
昆明呈贡吴家营片区次生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结果,采用昆明地区玄武岩和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的原生红黏土[13]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统计量,可以看出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有以下典型特征:
1)土粒比重大、含水率与原生红黏土相当红黏土土粒比重较大,这可能与红黏土在形成过程中发生淋滤、铁和铝富集有关[20]。次生红黏土的天然含水率与原生红黏土差别不大。
2)孔隙比比玄武岩原生红黏土小,与碳酸盐岩原生红黏土相当次生红黏土的孔隙比在0.58~1.88,平均值为1.213。昆明地区玄武岩、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原生红黏土,其孔隙比变化范围分别为1.612~1.711、1.015~1.391,平均值分别为1.645、1.236[13]。说明次生红黏土的孔隙比比玄武岩原生红黏土小,与碳酸盐岩原生红黏土差别不大。
3)塑限、液限低,塑性指数差异不大,以呈可塑状态为主次生红黏土的含水比αw平均值为0.749;平均液限L、塑限P、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分别为59.525%、35.212%、24.212和0.308。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0]将0.7<αw≤0.85或0.25<≤0.75定为可塑状态,故次生红黏土以呈可塑状态为主。作者测过昆明呈贡杏仁状玄武岩,茅口组灰岩原生红黏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分别为64%、40%和24,66%、40%和26。证明次生红黏土的塑限、液限低,塑性指数与原生红黏土差异不大。
4)压缩性大,以中、高压缩性土为主土的压缩性可采用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来评价,反映土体的变形行为。规定0.1MPa-1<α1-2≤0.5MPa-1或4MPa0.5MPa-1或s>16MPa为高压缩性土[15],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多属中、高压缩性土,昆明原生红黏土属中压缩性土。故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的压缩性比原生红黏土高,这与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的原生红黏土和石头地向斜东翼天然溶蚀洼地中的次生红黏土的规律一致[21]。次生红黏土较高的压缩性可能是由于受重力、雨水搬运使红黏土结构变松散造成的。
5)抗剪强度低与昆明地区玄武岩、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原生红黏土相比,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小,说明昆明呈贡次生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比原生红黏土低,这可能是由于次生红黏土是经水流搬运后重新堆积的,在搬运过程中,凝聚力遭到破坏,此外,次生红黏土的含铁量小于原生红黏土[22],导致次生红黏土的抗剪强度低于原生红黏土。
6)物理力学指标与深度的关联度不高湿密度、天然含水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压缩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总体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粒比重、孔隙比、含水比、液性指数和压缩系数总体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普遍小于0.3,仅湿密度、压缩模量和黏聚力的相关系数在0.3~0.5。说明深度增加,土体越密实,抗剪强度越高,次生红黏土随深度的变异性较高。7)次生红黏土的物理指标离散性比力学指标小,指标离散程度总体比原生红黏土大次生红黏土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004~0.212,液性指数除外(0.836),而力学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318~0.496之间,说明次生红黏土的物理指标离散性比力学指标小,这与原生红黏土[13]、大连海域黏性土[1]的规律一致。
因此,在计算土体变形量时,可以忽略物理指标的变异性,但不能忽略力学指标的变异性,应考虑取样误差的影响[1]。从各个指标的分布范围、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看,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离散性比原生红黏土显著[13],这与次生红黏土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沉积环境的多变性有关。
2.2物理力学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有些土工试验耗时、耗力,参数不易获取,因此,经常将相关参数拟合成经验公式,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即由简单易获取的参数估算复杂参数。次生红黏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比物理指标大,因此,可根据物理指标估算力学指标。给出次生红黏土13个物理力学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总体并不高,这与指标的离散性大有关。力学指标与液性指数的相关性最高,但是液性指数的离散性比较大,不宜用于估算力学指标。
物理教学论文: 大学物理随堂教学效果评价实用方法
3结论
a.次生红黏土的土粒比重大,塑限、液限低,以呈可塑状态为主,压缩性高,多属于中、高压缩性土,抗剪强度低。b.次生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深度的关联度不高,力学指标的离散性比物理指标大。在计算次生红黏土变形时,可以忽略物理指标的变异性,但不能忽略力学指标的变异性。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离散程度比原生红黏土大。
c.次生红黏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总体不高,仅拟合了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黏聚力与湿密度,塑性指数与天然含水率,内摩擦角与含水比的线性关系式。孔隙比、压缩系数与湿密度及内摩擦角与含水比为负相关,压缩模量、黏聚力与湿密度及塑性指数与天然含水率为正相关。d.次生红黏土的湿密度、孔隙比和内摩擦角服从正态分布,其余物理力学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刚,张金利,杨庆.不同成因沉积土物理力学指标概率统计分析[J].岩土力学,2017,38(12):3565–3572.LIGang,ZHANGJinli,YANGQing.Probabilisticallystatisticalanalysisonphysic-mechanicalindicesforsedimentsoils[J].RockandSoilMechanics,2017,38(12):3565–3572.
[2]谢定义,陈存礼,胡再强.试验土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XIEDingyi,CHENCunli,HUZaiqiang.Experimentalsoilengineering[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11.
[3]吴礼年,谢巧勤,方玉友.合肥地区粘性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4):43–45.WULinian,XIEQiaoqin,FANGYuyou.Correlationanalysisofthephysical–mechanicalindexesofcohesivesoilinHefeiarea[J].HydrogeologyandEngineeringGeology,2002(4):43–45.
[4]孙如华,李文平,梁双华.鲁西南地区大埋深粘性土力学指标统计分布规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3):30–32.SUNRuhua,LIWenping,LIANGShuanghua.AnexplorationonstatisticaldistributionregularityofgreatoverburdenclayphysicsandmechanicsdatainsouthwesternShandong[J].CoalGeology&Exploration,2004,32(3):30–32
作者:高海艳,张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