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9月13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农业工程类初级职称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旅游农业发展问题和方向,探讨了重庆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示了重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深入分析了彭水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农业发展问题和方向》
摘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以园林形式存在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含蕴的农业文化价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重新评析传统园林蕴含的深厚农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从“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建园地址;营造农业田园文化景观;将当地农业风俗融入农业园区活动;引入园林的季相美;尝试把观光农业园作为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几个方面提示重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关键词传统园林;农业文化价值;旅游农业;观光农业;问题;方向;重庆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的新举措——“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怎样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有效推动旅游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则成为当前各地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旅游是在深入挖掘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农业生产、农耕民俗文化开发出来并与游客需求有效融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以农业美为载体发展生态农业的新举措,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含蕴的农业文化价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在重新评析传统园林蕴含的深厚农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
1重庆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返璞归真,享受生态自然”的消费理念促使农业旅游已成为当下人们旅游消费的新热点和兴奋点。重庆市各区县也积极响应国家和市委的号召,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荣誉称号[1]。但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随之逐渐凸显出来。
1.1部分农业旅游园园址选择不当
科学选址是农业旅游园建园的前提,园址选择得当则方便农业旅游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旅游园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急功近利、弄巧成拙、事倍功半。重庆农村大多在深山里面,地貌复杂多样,多样化的地域性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这在增加旅游农业的内涵和可观赏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富有特色的旅游农业园的合理布局,特别是给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大的现代旅游农业园规划和运营带来了发展的瓶颈,比如说旅游农业园目的地与旅游农业需求对象之间交通连接就是一个很大问题。目前,旅游农业园选址不当有以下2种情况:1)旅游农业园到城区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若旅游农业园就建造在城区附近,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若旅游农业园建造在离城区较远的地方,较高的交通费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因无力承担则会望而却步。2)旅游农业园园址的自然条件较差。重庆虽然有特色各异的农业旅游资源,但部分区县有的地方地形、地貌不符合建造旅游农业园的要求,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营造,结果也难以达到造园初衷想要的效果。
1.2农业文化内涵不足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许多区县简单地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当作经济产业来抓,在观光农业的规划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没有“顶层设计”的全局观念和长远持续健康发展的眼光,仅仅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分迁就迎合投资商的哗众取宠要求,在旅游农业园内及其周围兴建大量欧美风格的现代建筑,既破坏了当地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资源景观,又与人们所追求的人文生态环境及旅游需求格格不入。比如,重庆市一些区县的观光农业园只有产品介绍,只要参观人员能采摘果实、品尝果实、带走果实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就行,而对其中蕴含的科技成果、品种培育、食疗食谱等文化没有顺便宣讲给参观人员,更不说将当地的民俗、民风、文艺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当成旅游产品或项目来经营保护和传承。
1.3季节性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传统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这造成了观光农业本身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春回大地的春季和硕果累累的秋季是观光农园最吸引人的黄金旺季,富有特色的观光农园此时往往人满为患,而到夏、冬季节时观光农园门口门可罗雀,人流量仅仅是春季和硕果累累的秋季的1/4甚至还更少,怎样在夏、冬季节增强观光农园的可观性和吸引力,成为解决阻碍观光农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1.4特色不够突出,没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重庆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阶段经营主体是以当地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在观光农业园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在经营形式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大多数还停留在农家乐层面上[2]。高品位、多功能、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休闲观光农业区比较少。
2重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的农业文化是饱受耕读文化熏陶,通晓农事的文人、士大夫造园家们,在精耕细作所表现出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概括和体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艺术特性的文化思想,这些文化思想与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生态学、美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这种农业文化的智慧仍将对当代园林文化,特别是开发重庆农业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2.1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相结合
随着重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非农产业对可耕地的进一步侵占,重庆未来可耕地面积将会急剧减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还有一些特色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日渐衰减,农产品品质不高。在这种不利的社会及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考虑在土地贫贱的特色坡耕地上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农产品,又要考虑怎样创造目前广大城市居民迫切需要的用于调节身心的园林环境。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传统园林中农业景观的实用与观赏价值部分,利用城市附近的部分农业用地将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和园林艺术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相结合,就是要融农业与园林的多种功能于一体来发挥多功能效应,打破以前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相脱节的尴尬局面,凭借富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内容和用于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的农业耕作环境而吸引众多的游客,参观游览者可以在休闲观光的同时,直接从农业观光园里购买自己所喜爱和需要的新鲜农产品,另外,农业观光园经营者还可根据参观游览者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经济收入和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效果。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建园地址
园林选址首先要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便“构园得体”[3],重庆观光农业园的建园地址选择也应遵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贴近自然,因地制宜。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有林地面积446.61万hm2,森林面积374.07万hm2,草地面积33.16万hm2,水域面积24.60万hm2;拥有800多种动物资源,4000多种植物资源[4]。这些资源为构建观光农业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有效规划园地的建设,尽量避免大规模的人工建设和土地平整工作;可以在造园材料选择上尽量多使用原有的植物造景,这样既可节省大量成本,又能将浓厚的地方色彩融于园中,使农业园区与周围自然环境天然一色,有利于农业园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2.3营造农业田园文化景观
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内生活空间变窄,拥挤喧闹不断,人与自然的距离被迫越拉越开,人们难得找到一个休闲的好地方。与此同时,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和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人们对享受自然的生活需求日益迫切,由于城市人上溯几代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因而特别希望能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去放松自己,再次体验回忆儿时的童真趣事和欢乐时光。而观光农业园提供了现代人对享受生态自然的渴望与需求,他们可以在农业园里尽情地欣赏田园风光,用赤脚再次感受踏在泥土上的惬意,感受拥挤喧闹不断的城市生活里难得的祥和与宁静以获得身心放松和片刻宁静,农业田园文化景观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青睐向往的风景享受。
2.4将当地农业风俗融入农业园区活动
我国有着厚重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底蕴,各种劳动技艺和绚丽多彩农业风俗、民俗文化别具一格,而在重庆境内就有汉族及满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经几千年的农业文化沉淀,现在来充分挖掘这些散布于农村地域的农耕及传统民俗文化,将发展观光农业与对当地农耕及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不仅投入成本低,而且能让游客体验不同民族的农业劳动技艺和生活环境,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比如说以重庆铜梁龙舞为代表的特色农耕、民俗文化,不仅是具有巴蜀地域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目前还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品牌,由此产生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2.5引入园林的季相美
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来营造出“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四时演变的园林时序美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园林中的季相景观营造方式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季节性给观光农业园发展带来的瓶颈,在农业观光园中我们可以以丰富多变的季相美和鲜明的主题来吸引游客,而且我们在农业景园营造季相美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动物造景来点缀农业园中的动态季相景观,最好使两者相辅相成起到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2.6尝试把观光农业园作为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
目前中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能力培养,但现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严重匮乏,尤其是动植物知识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更少,比如现在一些小学生和中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观光农业园在满足城市居民(特别是学生)向往田园之乐需要的同时,他们还可以亲自参与体验“稼穑之艰难”“采桑”“酿酒”“纺织之辛苦”等农业劳作活动,或可以利用最新的现代化农业栽培方式,向游客展示农产品栽培技术及农产品的生产过程[5]。此项活动可以使游客了解传统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农作物的育种、栽培和动物的养殖过程,为青少年提供增长丰富农业生产内容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中小学生对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的渴求需要,也可促进观光农业园的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兴明.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和任务[J].南方农业,2016,10(19):1-6.
[2]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3]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毛勇.重庆开发旅游农业的条件评析[J].商场现代化,2006(34):335-336.
[5]任耀飞.中国传统园林的农业文化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作者:任耀飞 单位:重庆警察学院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针对重庆市彭水县典型的武陵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深入调研,在全面了解彭水县山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彭水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度,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重庆市彭水县
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众多会议精神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了重要论述。众多学者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农户的学历、兼业化程度、参加合作组织情况、生产资金借贷、对外部信息的认知程度,以及农业土地经营细碎化、劳动力老龄化、低质化、农村空心化等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和完善政府农业服务体制、推进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建议。彭水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较低,耕地为高山坡地,以山地农业发展为主。因此,就如何为山地农业提供较好的社会化服务值得进一步研究。
1彭水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社会化服务体制初步建立
为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彭水县农委、彭水县财政局印发《关于实施2015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的通知》(彭水农发〔2016〕14号)。鼓励社会化服务主体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做好过程指导和监管,保障试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行业。同时,成立由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指导下的乡(镇)、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1.2社会化服务基础条件逐步改善
针对彭水县山地坡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坡改梯及地块连片整治,修建机耕作业便道等。目前已在郁山镇天星村开展机械化土地综合整治及培肥土地20hm2以上,为该村机械化耕、种、收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3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彭水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重点围绕水稻和红薯两大作物,经主体自主申报,主管部门对服务主体资质和服务能力进行审核,确定了鞍子苗妹香香优质农产品合作社等44家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统一供苗、机耕、机收等9个环节的服务,基本实现红薯、水稻生产的全程服务。同时,农产品信息咨询和产销服务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
1.4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6年,彭水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总投资301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38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0.0万元、合同农户(种粮主体)和服务主体自筹资金1607.6万元。用于实施社会化服务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具备条件或资质的经营服务组织从事农业特别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公益性服务,切实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2彭水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条件落后
彭水县耕地面积10.8万hm2,坡度在25度以上占48%,土层厚度30cm以下占30%,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58%、24%。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之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难以应对气候变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严重阻碍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进程。
2.2农民参与度不高
1)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不开放。据初步统计,在纯务农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7%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占40%左右。2)农业兼业化,农业并非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业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3)农民不愿失去土地,土地流转难度大。大部分农民担心原有土地被破坏,导致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2.3服务主体培育滞后
1)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待遇不高,管理机制不顺。2)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较少,服务水平不高。彭水县虽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但就目前来看,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3)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不足。
2.4农村信贷产品不足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弊端,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成为农业发展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加之彭水县农户生产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缺少抵押物,以及银行的商业性质等原因,必然导致对开展农业信贷服务动力不足,农业贷款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
3加快彭水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彭水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耕地整治,加快坡改梯建设;推进地力改善项目,着力耕地地力提升;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和产业道路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田间地头机械能进入;完善农业气象预警机制,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科学制定退耕还林项目,把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还林还草,保护生态。
3.2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度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服中心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组织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科协、妇联、共青团等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2)加强职业农民教育。依托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和县农广校,加强农业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社会化服务建设的参与度。
3.3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
3.3.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是农业核心竞争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保障。彭水在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首先应着力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科研启动资金、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安心致力彭水农业发展。
2)要创新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理顺管理机制,把基层农服务中心纳入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管理,避免出现农技推广人员不做农技推广工作现象。同时,加强现有农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轮培训制度,定期将基层农业人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进行培训,提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服务水平。3)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农技推广人员长期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职级职称问题。因此,对农技推广人员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上给予适当照顾。
3.3.2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以服务农户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民间协同、科教示范、社区参与等多个服务主体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功能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大力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队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山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2)重点培育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强的主体,鼓励其添置和研发适合山地梯田耕作的机械化设备。3)鼓励社会化服务主体参加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以提高服务能力,编制安全生产和作业的企业标准等;4)开展社会化服务主体满意度调查和社会监督热线,及时处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群众满意度高,服务能力较强的主体给予优先适当奖励。
3.3.3加大公益性服务购买力度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承担着为农户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功能,而且对其他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与功能进行管理与调控。政府在购买公益性服务过程中,应重点绕当地主导产业、主要品种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指导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按照以下标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内容。
1)以农民特别是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为导向,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在农业部门职责范围内选择可量化、易监管的服务;如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回收和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提升、农村财务会计办理等农村经济公共服务。重点明确各类公益性服务的具体实施标准、质量评价及监管方式,指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制定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合同样本,同时要坚持公益性服务组织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服务互补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
3.4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全县农业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可以探索以下几种路径。
1)鼓励银行专门针对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信贷产品。
2)区县财政局在银行存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贷款保证金,银行按一定倍数放大贷款额度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3)鼓励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信用合作。在有产业支撑、管理规范的合作社、企业,成员以闲散资金投资入股,按照“对内不对外”的原则,开展内部资金互助服务,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短期性生产资金需要,降低农村资金金融风险,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任小东 高才华 刘勇 黄江河 单位:中共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重庆市彭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荐阅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现为双月刊,是一份以研究“三农”问题为特色的学术性理论刊物。本刊致力于成为“三农”工作思想库,重点报道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三农”热点笔谈、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外国农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