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7月31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水是生命之源,人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水。民国时期,兰州市区长期面临着生活用水困难的局面。下面文章以水作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兰州市生活用水状况以及兰州市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手段进行研究,力图全面呈现出这一时期兰州市的生活用水面貌。以期使人们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关键词:民国时期,兰州,生活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水。民国时期,兰州市区长期面临着生活用水困难的局面。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以水作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兰州市生活用水状况进行探究,力图全面呈现出这一时期兰州市的生活用水面貌,以期使人们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供水方式的极端落后
民国时期,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实现自来水厂供水的情况来说,兰州城市生活供水的方式则十分落后。当时居住的城内的居民用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前往黄河边上取水。此种方式需来回奔波挑水,颇费力气。倘若是春夏秋季节,取水尚且容易,但是冬季黄河冰封,取水十分困难,只能“凿冰成孔,用瓢取水,以供饮料”。而像城内外的机关、学校、军营以及各大商行店铺,因用水量大,便使用马车来水。
如“用自己的单套、双套、四套铁轮骡马车,雇佣车把式(外带副手一人)去黄河运水。将一个椭圆形大木桶装在车排上即成水车,大者可装30担水。到河岸,车把式站在车尾巴,由副手一桶一桶交灌水人,向大木桶内倒满,然后扬鞭启动上岸,穿街过巷奔往各自的目的地”。除了马车,驴车的使用也相当常见,如黄河北岸的福音医院因为用水量特别大,所以便雇佣两名工人用七、八头毛驴专事驮水供给。
另一种方式就是依靠水夫送水,也就是兰州人俗称的“水客”或“水客子”。由于兰州“城市规模小,市政设施落后,没有今天的自来水,大部分居民用水靠‘水客’送水”。据抗战初期的人数统计,水夫平时大概就有八、九百人,到了用水高峰的夏季则多达千人以上。由于人数众多,甚至还成立了行业公会,即“兰州水夫公会”。
二.用水价格昂贵
民国时的兰州没有官方城市供水,居民生活用水大都属于私有化经营,由卖水夫负责。相对于公有化,私有化经营更加灵活,在经营方式上变通性好,居民也可从中受益。但是如遇特殊时期,市场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出现水价上涨过快有害于民的现象。根据1934年陇海铁路管理局萧梅性的调查,兰州市内水的价格平均为每挑二分五厘。水的价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运水路程的远近而上下浮动,路程越近价格越低,路程越远价格越高。最近处每担水只卖五个麻钱,最远处的也只需要三、四个铜板。
例如当时在上沟、下沟一带,“每担河水约铜元1枚-2枚(约值麻钱10-20个),很多人家为图省事和便宜,便向熟悉的‘水客子’下(卖的意思)牌子(竹子或铁皮制的),每块银元可下牌子50个,能购50担水”。而每担水的重量约为60公斤。根据相关政府机构以往多次的调查显示,兰州市内每人每日用水量平均为12公斤。也就是说,在上沟、下沟一带,以一家五口人为例,每天需水量为60公斤,购一担水即可,而一块银元可够50担水,足够其使用一个半月。
按照当时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其上等每月约需洋(即银元,笔者注)百元,中等约四五十元,下等约一十余元”。由此可知,即使属于下等生活水平的居民,其每月的收入也能基本满足其用水,此时的水价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兰州因“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供需失调,射利者之屯积操纵,及其他有形无形因素之相互刺激,致使物价之上涨,愈演愈烈”,其中作为日常必须品的水的价格也增长较快。如1940年夏,“兰州市物价突然急涨,人民生活顿陷不安,省政府及战区经济委员会,为安定民生计,于十月初旬决定设立平衡物价会议……实行平价工作”。
并出台《甘肃省加强管制物价方案实施计划纲要》,其中规定“住户用电或用水应加限制”。但是效果不明显,物价上涨依然迅速,居民苦不堪言,严重影响着市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三.水质浑浊导致疾病频发此外,黄河水质的不清洁更加令人担忧。“缘黄河在兰州北门外,沿河一带,河堤上倾倒粪土、垃圾、秽水,习惯相沿,地方当局,无法取缔。又沿河居民,洗涤衣服,及饮牲畜,更视为常事,因此河水愈难清洁”。由于黄河沿岸污染物堆积甚多,以至于“每于春暖水溶,积物混入河流,影响水甚巨,至有大量肠胃病发生”。
根据兰州市卫生事务所1945年在黄河铁桥、水北门、励志路、山字石等黄河沿岸采集的水样送请西北防疫处检测的结果显示,“四处水样每西西(即CC,立方厘米,笔者注)(按一西西十五滴计)均含大肠杆菌”。其中“铁桥河水每公升含细菌二千二百五十个,山字石河水含细菌二千四百个,励志路河水含细菌三千二百个,水北门河水含细菌四千五百八十个”。这样的水质严重危害着市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导致市内流行病频发。根据调查显示,“兰州市民,因环境及饮食起居之不良,故患病者极多,仅就国医馆一处论,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诊病统计,达二千余人,竟占全市户口百分之二,其赴其他各医院诊病者,尚不在次数,良可惊也”。其中由水所致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伤寒、霍乱、赤痢等病。
而这些传染病“常因饮水管理,污物处置及蝇蛆防除不善而流行”。肠胃传染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赤痢。兰州之所以赤痢流行,缘于“本省居民有饮生水之习惯,凉粉摊贩,触目皆是,即任隆冰雪时,亦有以凉粉为点心甚至充饥者,凉粉之制作,多混以生水,故本病之传染,不仅夏秋,春冬受染者,亦不在少数”。虽然早在20年代开始兰州官方就宣传、教导民众不饮生水,不吃生水制品,如“我不饮不沸之饮料否,不饮生水制成之荷兰水及冰奇冷否”。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而针对上述种种情况,兰州市政府也采取过诸多措施以期改善居民用水。如兰州市政府协同兰州市卫生事务所规定,“由卫生事务所稽查人员会同警察局经常前往河岸附近巡查,对于倾倒垃圾、污水、粪便以及洗涤衣物严加取缔,在冬季结冰时仍需切加注意”。以保证取水处的清洁。“乃于自六月份起,即连合各有关机关,开始举办,计设预防注射站六处,分布于市区各街要地点,饮水消毒站八处,遍设黄河沿岸及中山林等居民取水必经处所”。
又如“本市饮水,向均仰赖水夫自黄河挑运,力量有限,供给难周,因而价值昂贵以致距河较远地区,市民饮料,颇感困难,若筹办自来水,不惟需费既钜,且目前交通困难,材料不易购运,经拟就简易给水办法,充分发挥现有河岸提水机能力,利用本市原有水池,改作售水站,分区售卖,以应需要,并先由中山市场水池试办,逐步扩充”等等。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兰州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状况较为困难,用水方式的极端落后、水价过高、水质浑浊是其突出特点。虽然在此期间相关市政部门也做出了种种措施力图改变局面,但终究未能成功。研究兰州生活用水困难的历史过程,有助于人们养成起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另外,当时兰州在修建饮水工程中所揭示的种种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间的关系,公共基础事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都给今天兰州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也是本文研究价值得所在。
相关范文阅读:浅谈水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要】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近几年的连续干旱,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逐年扩大,德州市区已成为整个德州市漏斗的中心,再加上连年持续无有效降水旱情严重等情况,造成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本文针对我市的供需矛盾现状,从发挥舆论导向、加大依法执政力度、增强全员参与意识等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了水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及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表现,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