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1月13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文章在辨析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景区依托型村落的特征及其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服务对象及其多元需求的深入分析,结合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出明确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定位、建构景观布局结构平衡保护与利用关系、提升多元活动承载力、彰显乡村景观特色等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达到保护乡村景观特色、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等多元需求平衡的目标。
关键词:景区依托型村落,乡村景观规划,多元需求,重庆
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类依托景区优势,以其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为特色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的乡村聚落———景区依托型村落[1]。基于其特殊的物质空间环境、乡土特色文化,以及各群体需求的变化,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营建工作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对于这类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景”“村”关系探讨以及旅游视角下产业功能更新等方面。依据村落与景区的地理空间位置关系,或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界定景区依托型村落是目前常用的概念界定方式。就景村互动关系而言,杨效忠[2]提出村落与景区产生耦合关系的动力来源于两者之间的位差潜势、催化潜势、管理潜势和多稳定潜势;郑捷[3]阐述了村落在景区旅游驱动力下外在环境、空间结构和内部文化内涵、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在产业功能更新方面,龚一红[4]指出“项目带动”为主的更新路径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品质,还从产业层面促进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孙遥等[5]分析了在旅游经济驱动下,村落在功能构成和物质空间两方面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村”“景”融合的具体实践方法。从现有研究来看,对于这类特殊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较少。
本研究基于景区依托型村落的概念及其特征,围绕村民、游客、政府及投资者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总结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多元需求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提升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环境品质,促进乡村发展。
1景区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1.1景区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
对于景区依托型村落的概念界定,目前的成果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认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是指位于景区内部或周边的旅游村[2];另一类则是从产业发展视角进行解读,认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之一[6]。对景区依托型村落概念至今仍未有统一的定义,总结以上研究,综合其地缘及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将景区依托型村落概念界定为:位于景区周边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自然山水资源及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可依托景区优势,有效承接来自景区的客源与资源,可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同时对完善景区旅游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1.2景区依托型村落特征
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与一般的村落相比,景区依托型村落具有4个方面的特征。
1)可达性相对较高。景区依托型村落具有特殊的地理空间位置,由于临近景区或位于景区的交通辐射范围之内,往往可以利用景区现成的道路交通,比较便捷地联系周边的城镇。交通的便利使这类村落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潜在景观资源丰富。一般来说,景区均有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性[7]。与之毗邻的村落往往与景区处于同一个地理单元,从而具有与之相似的自然景观资源;加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村落中所保留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乡土气息与田园风格浓郁的乡土文化可以构成与景区互补的潜在文化景观资源。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景区依托型村落未来发展的潜在资源。
3)服务对象多元化。近年来游客量和各种旅游需求活动的增加造成了景区客源市场的外溢,这为景区依托型村落带来了新的服务群体,除长期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外,参与休闲度假、避暑养生、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等各种旅游活动的游客也成为景区依托型村落中的重要人群。与一般乡村聚落相比,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特征改变了乡村聚落中活动需求的结构,对承载活动的景观环境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8],也使这类村落的发展具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
4)投资吸引力大。随着全域旅游实践的推进,以景区为主要架构、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传统的旅游理念和模式正逐步被强调各级部门协同共管、全区域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及周边的所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实现游客旅游体验价值最大化的“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和模式[9]取代。
景区依托型村落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及资源条件,从而成为全域旅游和乡村经济振兴的重点关注对象,因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成果显示度而深受社会资本及政府投资的青睐。
2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基于全域旅游的背景,景观规划设计成为景区依托型村落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对其特征认识不足,规划设计中往往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资源价值认知失准下的发展定位趋同。特殊的区位关系、潜在景观资源,以及更强的投资吸引力,使景区依托型村落较一般村落的发展速度更为迅猛。在快速化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时间的压缩、认知的局限以及不同利益方诉求表达的差异等原因,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其村落及周围环境的物质空间的价值,以及生活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价值等没有全面的梳理认识和深入细致的挖掘,往往出现价值认知的偏差和失准。由于缺乏对自身特殊价值的认知,简单的模仿和照搬照抄引发了景区依托型村落发展定位趋同的问题,同质化发展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
2)旅游活动介入下的村落空间矛盾突出。随着旅游的发展,景区依托型村落空间的服务对象从村民变成了村民、游客、经营者等,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带来了活动的多样性和空间需求的变化。村落原有的巷道、院坝、池塘等空间承载的是村民的通行、聚集、晾晒、洗衣等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旅游介入后,则还需兼顾游客的观光、餐饮、农产品采购、农事活动体验等功能需求,这些变化都造成了村落空间使用上的巨大矛盾。此外,与一般性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要解决的空间问题不同,景区依托型村落不仅要解决空间使用的矛盾,还要面临空间性质的转换;既要解决使用功能兼顾的问题,还要处理空间的结构、吸引力、特色彰显等从实用空间到游赏空间转换的矛盾。
3)建设力度失控下的景观特色属性丧失。在景区区域性发展背景下,较强的投资引力使景区依托型村落的建设力度往往缺乏控制,进而出现了生态及文化的双重破坏性问题。首先,景区依托型村落往往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在迅速发展旅游的建设力量带动下,大规模无序的建设往往会导致其山体、河流、林地、耕地、池塘等生态本底的破坏,进而影响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扰动了原有的景观生态格局;其次,在村落建设过程中忽略原生空间肌理与尺度所导致的聚落空间结构的破坏,缺乏村落传统文化活动空间的营造而造成村民群体文化生活的缺失,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对乡土设计语汇的误读而形成错用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了乡土文脉的割裂和破坏[10]。
4)建设模式偏差下的环境综合效能失衡。从当前景区依托型村落的景观营建模式来看,可分为至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建设型、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发改建型,以及社会资金介入的商业开发型3种模式。政府主导建设中容易出现形象需求重于实用需求的偏差,从而在营建过程中产生村民配合度较低,营建成果与规划设计图纸差距较大等问题。
在村民自发改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引导,容易出现业态定位的偏差,以及为追求所谓高大上的景观效果而出现景观风貌城市化等问题;社会资金主导的商业化开发则易形成地产化景观语汇的使用偏差,从而破坏原有的乡土景观特征及氛围。这些建设模式的偏差都会造成景区依托型村落生态、使用、文化等环境综合效能的失衡。
3景区依托型村落使用群体的多元需求
通过对景区依托型村落特征的总结和对其景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的梳理,可以看出旅游的发展给不同群体多元化需求与村落中既有空间使用的矛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清晰认识和深入探究多样化的使用群体的多元需求是寻求解决策略的重要途径。
1)村民群体需求。村民群体对村落景观空间环境有较强的目的性与依附性,目的性需求一方面来自于村落景观环境承载的生活、祭祀、年会、耕作、娱乐等各类活动,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村民群体从景观环境所获取的资源与经济收益。依附性则更多体现为心理层面所谓的“乡愁”,当习惯行为与空间相结合并持续作用时,日常生活和记忆也随之被强化,并且迸发出情感寄托[11-12]。所以,在对景区依托型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顺应村民当下发展性的活动需求营造功能性更强的生活生产空间,同时尊重既有空间的原真性与乡土性也至关重要。
2)游客群体需求。对于游客群体,其主要需求包括短期生活、生产体验、活动参求、环境参观、主题娱乐等,游客需求将景区依托型村落与景区连接,产生了文化、物质等资源交互。这种需求因村落自身发展、外界认知程度提升和交通日渐发达而逐渐蔓延,也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空间环境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根据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实地考察,结果发现积极的旅游行为偏好与景观情境的感知价值直接相关,主要体现在交互度、完整度与印象度的感知价值上[13]。
3)政府需求与资本需求。对于地方政府与资本力量需求而言,主体诉求包括协调发展、价值挖掘以及快速资本回馈等。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希望更加快速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和塑造典型的发展形象及示范;另一方面社会投资方则更多地希望通过各种资源的挖掘利用,以明确的投资引导实现快速的资本回馈。
这些需求都将带来资金的投入,从而引发村落空间结构及景观风貌的改变。因此,如何平衡投资建设与村落自然环境及传统乡土文脉保护的关系成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规划设计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景区依托型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密切关注村民、游客、政府及社会投资者等多样化群体的多元需求,形成适宜性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村落的景观营建。
4重庆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平衡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彰显乡村景观特色、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等多赢目标,成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天星村位于重庆万盛经济开发区黑山镇,可依托的景区包括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黑山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盛石林等,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村落。项目组通过资源调查,分析客源市场、使用人群及其活动需求,建构整体景观布局结构,梳理公共空间体系,改造建筑风貌,调整植物景观等工作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构建景观资源价值认知,明确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景观资源价值认知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明确村落景观发展定位的关键。在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首先对村落及周边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实地访谈等工作,随后通过景观价值评估,发现天星村具有良好的自然及生态环境,具有品质较高的山水及林地景观资源,但与黑山谷景区周边的其他村落相比,在区位及产业方面并不占优势。以此为依据,确定天星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定位为“针对周边旅游地的客源与村民的需求,以山、水、林、田为主要资源,以休闲活动为主的旅游途经地村落。”
4.2明确定位下的特色挖掘,建构景观布局结构平衡保护与利用关系
天星村在明确的定位引导下,围绕村落及周边环境的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其承载的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建构了以青山和农田为基底的“一带三溪、两心多点”的景观布局结构:保护现有的山地空间格局及植被田园形成绿色背景;利用环绕村边的小河及3条冲沟打造体现乡野特征的滨水景观,组织游人的休闲活动;以现有的两个自然村为依托,通过公共空间体系的梳理,形成两个活动核心;借助游步道串联数个景观节点组织参观游览。通过构建这样的景观布局结构,将游人和村民的多元需求落实到物质空间,以此平衡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4.3梳理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多元活动承载力
针对天星村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形态零散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梳理,结合活动的需求及景观序列的设定,形成点、线、面空间形态相结合、包含公共-半公-半私密的层次清晰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游步道及滨水休闲带形成线状的公共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活动和村民日常的通行;村头入口小广场、村民广场、休闲鱼塘等为公共面状的活动空间;餐饮茶园小院为点状的半公共休闲空间;农家小院是半私密的点状空间。通过公共空间的系统整理,明确了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功能,挖掘了原有许多废弃空间的价值,提升了空间对于不同群体多元化活动需求的承载能力;同时,结合景观的营建,在整体上改善了天星村的景观形象和环境品质,也满足了政府对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诉求。
4.4提取在地性景观设计语汇,彰显乡村景观特色
提炼和适当地运用在地性景观设计语汇是体现和彰显乡村聚落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天星村的实践中,景观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重要节点场地设计、院落环境品质提升、村落建筑风貌整治以及周边绿化环境的整体优化等。通过对天星村现有材料、建造形式及施工手段的调查,选择石材、红砖、灰砖、青瓦以及木材和竹材等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硬质材料,利用石材干砌、砖瓦结合砌筑、本地石材碎铺等方式构筑堡坎、院墙和地面铺装,借助竹编工艺修扎栏杆和院门。此外,在设计中还将废弃的篱笆、爬梯、磨盘等要素改造为具有展示村落乡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增加游憩活动体验,进而创造多维度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场景。
在植物景观营建方面,尽可能避免出现市政绿化和地产化的绿化配植模式,为了保持乡野的氛围,种植设计基于现有植被的保护,在公共空间结合原有的黄葛树、栾树及竹林等乡土植物,配植鸢尾、白芒、野蔷薇等野花野草地灌。而在院落及村民的田间,则采用政府提供苗木、村民种植养护的方式栽种琵琶、桃树、梨树、柑橘等果树,这样既为游客提供了可观赏的景观,又为村民提高了收入。从这些设计可以看出,在地景观设计语汇的提取强化了乡村的特色,满足了游客对乡村景色的向往,同时也契合了村民的生活;另外,环境品质的提升还达成了政府的愿景。
5结语
通过分析当下景区依托型村落特征及各群体对于村落景观空间环境的多元化需求,梳理村落景观环境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天星村项目实践,提出构建景观资源价值认知,明确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定位;明确定位下的特色挖掘,建构景观布局结构平衡保护与利用关系;梳理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多元活动承载力;提取在地性景观设计语汇,彰显乡村景观特色等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本研究可以提供一个供需关系的逻辑框架,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空间环境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而随着景区旅游和村落的发展,各群体活动需求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何动态地平衡资源和需求的关系,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矛盾,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
景观方向论文范文阅读:景观园林观感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景观园林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其以往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对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园林景观材料分类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对景观园林观感材料应用原则和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