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闽西南河坑村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

  摘要: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采取要素构成的方法,提取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景观要素特征,剖析其自然和人文成因,为闽西南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地域特征;水系景观;闽西南;河坑村

园林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是在特定区域特定自然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地域水系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1]‍‌‍‍‌‍‌‍‍‍‌‍‍‌‍‍‍‌‍‍‌‍‍‍‌‍‍‍‍‌‍‌‍‌‍‌‍‍‌‍‍‍‍‍‍‍‍‍‌‍‍‌‍‍‌‍‌‍‌‍。目前我国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成果较少,王云才、许自力、黄溪南等分别针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潮汕地区展开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相关研究,孙贝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域传统聚落水环境生态营造方式[2~6]。

  欧洲“景观特征”这一概念与我国“地域特征”相似,强调特定区域人地关系的表达不同于其他场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景观特征评估(LCA)可在任意尺度讨论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基于结构化的描述做出判断[7~8]。我国谢沄颖、金一博尝试将LCA应用于水系景观特征的研究,呈现的结果是划分景观特征区域[9~10]。

  闽西南位于我国丰水丘陵地带,水系景观在自然层面具有代表性;客家文化景观基本保存完好,水系景观在文化层面具有典型性。本文考虑到水系景观特征的延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一方面借鉴LCA,较为宏观地分析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水系的影响,并在同一尺度和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探讨中微观尺度上水系对河坑村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提取水系景观构成要素地域特征,进一步讨论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水系景观,为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和指导,也是地域景观研究走向纵深的积极探索。

  1闽西南水系景观特征

  1.1概况

  闽西南位于我国东南部,北回归线附近,原本是畲族聚居之地,明清时期,闽西、广东的客家人向此进发,聚族而居,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林业和手工业,在封闭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根据漳州客家文化区范围、福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权威的传统村落名录,划定闽西南范围:博平岭东西两麓、客家聚落集中的区域[11~12]。

  河坑村位于博平岭东麓的南靖土楼水乡水利风景区,拥有近500年历史,共建有7圆7方14座土楼,其中13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河坑土楼群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坑村于2014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3批),2019年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7批)。

  1.2闽西南自然地理环境

  闽西南东面太平洋,受日照和洋流作用强烈,降雨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0℃,年平均降水量1800~1880mm。地形切割强烈,中山、低山地貌类型占全区面积的82.68%,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占全区面积的11.64%[13]。该地区为花岗岩地质,主要依靠降雨进行水源补给,丰沛的雨水通过复杂的山体汇集流入山谷,形成众多溪流进行多级汇流,是九龙江、韩江发源地之一。

  1.3闽西南水系景观结构特征

  闽西南溪流依山而成,具有明显的山地河流特征—自然弯曲、河道窄、水道短,形成树枝状水系。自然水系的发育及人工开发干预受地形限制,因此不同于纵横流漫、繁密成网的珠江三角洲水系,也不同于江南地区人工开凿后网状、梳状直线型的水系[3]。闽西南溪流冬季无冰冻现象,降水充沛,水源补给充足,水体更新快,汛期长,水质好,水色澄澈,水中悬浮物、矿物质、金属元素等含量较低,不同于流域下游地区、干旱地区和北方地区。此外,由于闽西南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整体地势低,山体小巧,河流灵动秀丽,与我国第一级、第二级阶梯大江大河的粗放宽广不同,也由于地形、河流尺度、水面率等因子的差异,与同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岭南、江南的水系景观感受不同。

  2河坑村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

  河坑村在不到1km2的范围内,汇聚了4条河流进行3次不同尺度的“丁”字形汇流,形成“四河三汇”的水系景观格局;拥有各级支流汇集至干流的完整过程,形成完整的小流域,这在村落景观中较为罕见。在小流域系统中,河坑溪属干流,水量大,蜿蜒盘绕,气势强、景观最开阔;一级支流河道则相对平缓;二级支流落差较大,水道短、河道窄、下切深、流速快。

  2.1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

  2.1.1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客家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渊源颇深,聚落选址讲究“风水”,山水环抱、背山面水的内向型空间是山地穴居理想的空间格局。河坑选址的物理空间特征正如其名,“河”即村落完整的小流域系统;“坑”即四座山体围合、地势低洼的小盆地,非常符合传统风水的要求。

  村落选址也体现了客家人的心理特征,即对安定居所的渴求以及对祥瑞、兴旺的追求。水被赋予了有利于村落财源和富庶的寓意;水口被认为可以锁住村内的风水龙脉与财运,亦可将村子与外界隔绝,可以保障村子的安全、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14],世代居住更赋予了自然水系丰富的文化内涵。

  2.1.2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聚落依托水系形成沿水的带状组团(即曲联)和开阔地带的块状组团(即曲盟)。14座土楼呈“双北斗”布局,为便于取水用水,沿溪而建或在楼前开挖水塘。土楼以卵石、生土、竹片、杉木等地域材料进行建造,3~5层,内设祖堂,中轴对称,兼具祭祖、交往、生活等功能[15],形成完整独立的亚组团。

  除渗透于土楼内部的祖堂外,滨水分布的聚落公共空间,包括水口、公王庙、添丁坟、永济宫、社公庙等空间,也是村落的文化信仰空间,承载着村落的重要的活动,展示了其社会纹理和生活情态,也是客家对水崇拜乃至自然崇拜的强调和升华。以农业生产为导向进行土地利用,将村落中央最集中的平坦区域留作农田,方便耕作和灌溉,山脚开垦茶田、果园,利用建筑间空地开垦菜园,总体上形成以中央农田为核心、向周边山体蔓延的生产格局。

  2.1.3传统理水手法分析

  河坑村秉承“因地制宜、高效集约”的法则,通过凿井、筑坝、修渠、建塘4种手法进行引水、排水、蓄水,呈现出点、线、面3种水系景观形态,形成较为完善的用水系统和水系景观空间体系。根据山体等高线修建灌溉水渠,山泉水流经果林和茶山后,还可灌溉梯田、菜地;土楼内外沟渠相通,接至水塘,可收集水源,二次利用;亦可直接利用溪水进行灌溉和消防。此外,土楼后退至山脚,以菜地、道路等与溪流相间,也有利于地表水的重复利用[16]。

  2.2水系景观构景要素的地域特征

  河坑村水系景观构成要素包括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建筑、滨水构筑物及滨水动态景观,各要素组合形成水系景观节点,以“添丁坟”最为典型。

  2.2.1滨水植被

  河坑村滨水植被特征最突出的是水口林。水口林是自然与文化高度结合的公共生活空间,强调水口对村落的守护作用,常栽植花木,筑塔、亭或桥,借景远山,层次丰富。闽西南土壤是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来的灰化红壤,结构松散、结持力差、偏酸性,因此乡土植物多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贫瘠、耐酸性土,包括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樟Cinnamomumcamphora、梅Armeniacamume、桉Eucalyptusrobusta等。此外,村中还沿溪搭建竹棚,栽植百香果Passifloraedulis攀援覆盖水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棚架景观。

  2.2.2驳岸形态

  闽西南“土+石”的地貌特征是土楼“卵石为基、生土夯筑”的基础,也为驳岸的建造提供了材料:自然土坡上种植梅、酸橙Citrus×aurantium等加固岸坡,形成自然式驳岸;取材河中的圆形卵石修砌垂直护岸,由于河道下切深,常采用“退台”的手法解决高差,提高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2.2.3滨水构筑

  客家人在漫长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因此闽西南客家村落滨水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大体量的土楼、2层左右的小型砖木吊脚楼、色彩华丽的世英堂以及红墙黄瓦的公王庙。河坑村最特别的土楼当属绳庆楼,利用2m高差筑台地,因此又名“步步高升楼”。水中石柱墩建成的堰坝流水道又称“水跳”,在闽西南也非常普遍。

  2.2.4滨水人文景观

  滨水空间是河坑村民重要的活动场所。溪流边劳作、聊天等重复率最高的日常活动,是最本质的动态人文景观,是记忆的链接点[17]。河坑村宁静悠闲,温馨美好,尤其夏季的傍晚,灯光点点,炊烟袅袅,新酒出坛,风送稻香。

  河坑村丰富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村落地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传承。村民崇拜神明、祈求祥瑞,祭祀祖先、强调血缘,因此各祭祀活动也是维护宗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公王祭”于立冬时节举办,由村民集资、头家备办,活动持续3天以上;祭祀完毕后,头家将出钱人户的户主名、人口数、出款数等写成红榜,贴在公王庙附近,以便清点和确认本村人口。

  “添丁祭”是河坑独有的活动‍‌‍‍‌‍‌‍‍‍‌‍‍‌‍‍‍‌‍‍‌‍‍‍‌‍‍‍‍‌‍‌‍‌‍‌‍‍‌‍‍‍‍‍‍‍‍‍‌‍‍‌‍‍‌‍‌‍‌‍。四百多年前,两位无法生育的祖嫲曾氏和王氏为了延续家族血脉,又为祖公娶黄氏生一男丁,男丁却不称呼曾氏和王氏为“母亲”,两位祖嫲非常失落。祖公为安慰她们,便定下规矩:两位祖嫲百年之后须葬于朝水楼前,受所有张氏子孙祭拜。河坑村民恪守先规,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烧香烧纸钱、放鞭炮、表演木偶戏以告慰先祖。

  2.3典型水系景观节点分析——以“添丁坟”为例

  “添丁坟”坐落于村落中央、朝水楼南面胎土结构的小山包,是河坑村最重要水系景观节点之一。其水景要素组合非常全面和典型:朝水楼及其他小型民居滨水而建,滨水植被包括梅、竹、线柏Chamaecyparispisifera‘Filifera’,以及覆盖水面的百香果棚架,拥有自然式驳岸和垂直石砌驳岸,“添丁祭”也在此举行。溪流与建筑、道路、农田、植被、山体融合,与村落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结语

  闽西南客家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水系景观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如今,这些村落却面临危机,人员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业似乎是对立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保护和发展的成果经验,不能只关注聚落,只研究土楼,要关注村落景观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挖掘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的研究,凸显了水系景观资源的价值,也为村落景观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料;研究过程中与村民的沟通和互动,提升了村民对家乡美景的自豪感,使其增加了保护家乡景观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村落景观的保护。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园路铺装施工技术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园路是公园中各个景点的联系与纽带,是园林工程重要的组成之一。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总结了园路铺装的施工流程及各工序的施工技术要点,并就园路铺装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期为园林工程道路铺装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