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

时间:2020年01月04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2008年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开始摸索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之路,并且在2014年6月由农业农村部将青海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从此,青海省以建设100个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为试点,提出以创新3大机制和凝练8项制度为目标,闯出一条富有青海

  摘要:2008年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开始摸索“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之路,并且在2014年6月由农业农村部将青海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从此,青海省以建设100个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为试点,提出以“创新3大机制”和“凝练8项制度”为目标,闯出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青海省;草地生态;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畜牧养殖

  畜牧师评职知识:畜牧兽医职称评定论文要求

  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一)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以获奖证书为准),或获得县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以奖励证书为准);(二)参与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三等奖以上;(三)参与完成推广畜牧(兽医)新产品、新科技 2项以上,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引言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居全国第四位,可利用草场4.74亿亩。以牦牛、藏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严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开始探索“生态、生产、生活”的共赢之路。2014年6月,农业农村部将我省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探索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的建设要求。

  试验区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3大机制、凝练8项制度,在牧区六州通过集中建设和政策匹配,重点建成100个以上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作为典型引领。经过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闯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推进情况

  1.1高位重视,顶层设计优化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试验区设立后,结合省情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青海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省委农办印发了分工意见,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任务分工;省农牧厅制定了工作方案、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二是强力推进。全省上下通过召开启动会、推进会、观摩会和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多措并举,明确责任目标,层层传导压力。

  确定6家省级涉农科研教育单位联点支持6州建设;每州树立一个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样板,确定了6个合作社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创新示范基地,使大家学有榜样、看有典型;380余名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帮带合作社发展;128个牧业乡镇,21.09万户、82.49万牧业人口和全省81.58%的草食畜涉足试验区试点建设。以试验区为载体、以合作社为基础、以创新为特征的新一轮生态畜牧业建设高潮在青海广大牧区全面掀起。

  1.2立体施策,工作举措创新

  一是创新建设理念。充分总结2008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坚持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绝不动摇,坚持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决心绝不动摇,坚持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既定的指导思想、目标、路径和措施绝不动摇,坚持州、县、乡人民政府作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责任主体、乡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的组织领导机制绝不动摇,坚持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一村一社、共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绝不动摇“五个绝不动摇”为内核的试验区工作理念。

  二是创新工作氛围。主流媒体报道180多次;省、州、县试验区微信平台吸纳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等560多人随时交流信息;藏汉双语宣讲、制作动漫展示等为全省试验区建设蓄积了正能量,典型做法和工作进展得到快速传播扩散。

  三是创新资金支持。采取“集中建设”和“谁先整合资源谁先得到扶持”的建设方针,突出建设质量和效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961亿元,并于2016年起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利用州县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达2.6亿元以上,发动大量群众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投入。

  四是创新配套举措。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以评促建,形成从省到州到县到乡到合作社的五级考核体系。对州县主管领导、农牧局长、试验区办、合作社理事长等分层次展开多轮培训。对100个试点社在高效养殖等技术配套、有机品牌建设、牲畜保险试点、融资平台担保、气象水利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倾斜扶持。

  1.3引导扶持,股份合作模式基本定型

  一是试点社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进展。对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整合和质量评价,形成排序表,遴选排序靠前、群众积极性高、县乡政府主动的100个合作社作为试点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造为抓手,强力推进合作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探索,100个试点社股份制取得实质性进展,54个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

  集中打造了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天峻县梅陇合作社、祁连县达玉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股份合作制模式全面形成。突出形成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为核心,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为内涵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

  1.4制度保障,民主管理成为常态

  从强化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入手,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发展的根本,把制定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章程作为民主管理的基础,确保入社社员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广泛的参与权、平等的决策权、有效的监督权。建立健全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配套制定了社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确保了“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形成了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天峻县梅陇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重大事项均采用“四议两公开”制度,即:理事会提议,村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商议,三委会(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审议,成员代表大会决议,确保了社员的民主权利,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

  2取得的成效

  2.1畜牧业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全省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入社率达72.5%;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67.8%;流转草场2.56亿亩,草场集约率达到66.9%。2015年底,天峻县梅陇全村入股牧户70户218人,入社率100%;入股可利用草场11.03万亩,入股率100%;入股各类牲畜13598只(头),其中藏羊11984只、牦牛1614头,入股率100%。由于梅陇村的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到2015年底,天峻县已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2个,实现所有村(社)全覆盖。入社户数3672户,占全县牧户的83.2%;入股草场1741.89万亩,占全县总草场面积45.76%;入股牲畜53.12万头(只),占全县牲畜存栏的59.16%。

  2.2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

  生态畜牧业建设有效解决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拉格日合作社共有劳动力341名,从事畜牧业的只有129人,剩余212人从传统生产方式中摆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其中劳务输出101人,经营宾馆、餐饮39人,从事藏族服饰、藏式家具、畜产品加工等60人,劳动力实现了优化配置,分工分业。

  天峻县梅陇合作社70户入户牧民,每年民主投票选拔31户为放牧员,3户种植饲草,剩余36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实现了收入多元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目前,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65%以上均开办有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抽样调查显示,2016年试点社一二三产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二三产业收入之和超过一产收入,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2.3生产经营方式全面创新

  合作社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行分群饲养、划区轮牧、种草养畜,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平台,积极推广良种繁育、科学高效养殖,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等一批看得准、用得上的技术真正落到了实处。2012~2015年3年期间,拉格日合作社牦牛良种率从6%提高到70%,母畜比例由45%上升到65%,藏羊羔当年体重达到35kg以上,母羊实现了“两年三胎”的均衡生产。梅陇合作社藏羊羔成活率最高达到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2.4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6年,六州农牧民人均收入达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长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8年总收入1200万元,纯收入754万元,分别比2012年的175万元和51万元增长585%和1378%。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2448元,比2012年的2512元增加12818元,比六州平均水平高6811元;天峻县梅陇合作社2016年总收入662万元,纯收入383万元,分别比合作社成立初期2008年的134.5万元和122.65万元增长392.2%和212.3%。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7569元,比2008年的4800元增加12769元,比六州平均水平高7250元。

  2.5精准脱贫效果显著

  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运行机制,建立定型量化的扶贫帮困制度,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过项目配股、劳动力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2008年以前,梅陇村是全县62个牧业村中最贫困的村,共有32户贫困户。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后,2015年已全部实现脱贫。更桑多杰是典型的贫困户,2008年加入合作社前,全家3口人收入主要来自草地使用权流转,一年不足4000元,没有一只牲畜,只能以草场入股。2009年和2010年从合作社分红分别为261.94元和341.2元。

  2011年以扶贫开发项目30只羊入股合作社,当年分红10173.54元。2015年又自行购买100只羊入股合作社,当年分红24149.7元,在合作社放牧领取工资近50000元。拉格日村2009年有8户贫困户,到2013年就实现全部脱贫。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已成为牧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2.6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为首要条件和核心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全省合作社共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不仅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而且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

  合作社集体经营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之间的矛盾。草监部门监测显示:近五年来,拉格日村草场草产量提高了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了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kg,到2015年上升到亩产350kg;泽库县68万亩黑土滩减少到17万亩,120多名靠乞讨为生的“生态难民”消失。

  3存在的问题

  生态畜牧业发展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试验区建设进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个别地区县乡的主体责任作用发挥不利,对生态畜牧业和试验区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力度不大,发展理念、建设方式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合作社发展参差不齐,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当中,运行良好的只占1/3,运行一般的占1/3,“空壳”合作社占1/3。二是制度供给仍然不足。省上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州县层面缺乏设计和贯彻落实的抓手,发力不均衡、不协调,政策预期与落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软性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三是宣传引导方面存在差距。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涉及面宽泛,牧区牧业特色浓厚,与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有诸多不兼容、不匹配的地方。

  而股份合作制改造牵扯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有担心,推进上有顾虑。部分地区对群众发展畜牧业的急切愿望和积极性引导不够,在宣传发动群众和培育群众内生动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四是人才制约问题突出。合作社层面普遍缺乏“能人”带动,缺懂经营、会管理、敢闯敢干的合作社带头人。州县尤其青南三州缺乏善创新、懂政策、作风业务过硬的业务干部,严重制约了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