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美国中餐文化

时间:2020年10月09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美国华人移民把中餐带到了美国,经历了早期的困难、排斥到融合和喜爱,现在的美国中餐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中餐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中美两国文化的异同,体现了文化价值。 美国中餐具有包容性、创造性、中国

  摘要:美国华人移民把中餐带到了美国,经历了早期的困难、排斥到融合和喜爱,现在的美国中餐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中餐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中美两国文化的异同,体现了文化价值‍‌‍‍‌‍‌‍‍‍‌‍‍‌‍‍‍‌‍‍‌‍‍‍‌‍‍‍‍‌‍‌‍‌‍‌‍‍‌‍‍‍‍‍‍‍‍‍‌‍‍‌‍‍‌‍‌‍‌‍。 美国中餐具有包容性、创造性、中国风格、精简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促进了美国华人和其他族裔的沟通和理解,也使美国人更好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产物,对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国; 中餐; 文化; 华人

青海民族研究

  在美国外来菜系中,中国菜、意大利菜、墨西哥菜三大外来菜系曾被戏称为“三民主义”。 但是随着在美中餐馆数量的迅速增加、消费市场的扩大,种类的丰富,中餐逐渐显示出在外来菜系中绝对的优势,加上受到泛亚菜系、欧美菜系的影响,中餐的包容性与创造性更加明显。 饮食文化的融合为中餐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美国中餐业的发展

  (一)早期中餐馆时期。 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地区。 随后,在该地区发现了金矿,丰富的黄金资源,引发了“淘金热”浪潮,人们从世界各地移民美国寻找黄金,这其中也包括了大批华人。 华人移民主要来源于广东一带,这些华人移民的涌入,也将他们家乡民众的日常饮食带入了美国,这就是美国中餐的早期原型。 美国历史学界的共识是,从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中餐馆就已经出现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地区。 美国人对中餐的态度经历了好奇到排斥的变化。

  刚开始,中餐这种新的餐饮方式吸引了美国人的注意力,美国人对中餐充满了好奇,但很快就被排斥。 除了对粤式饮食习惯中动物肉制品的处理存在丑化和嘲笑外,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偏见与歧视也使该时期华人的中餐被妖魔化。 因此中餐不仅没有在美国流行起来,而且不久就被主流社会视为饮食文化中的异端,中餐馆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国下层民众,价格低廉和餐品分量大是其主要优势。

  (二)中餐馆兴起。 这一时期,中餐在美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流行,开始融入饮食文化的主流。 “排华运动”曾严重阻碍了中餐业在美国的发展,排华运动不仅涉及排斥中餐,更上升到了美国政治生活和法律体制。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通过,华裔工人被禁止在10年内赴美,并重申了美国国籍法的原则,即华人移民不能被归化为美国公民。 华人在排华运动中被排除出农村、矿区,远离了采矿和制造业等多种行业,餐饮业成为他们主要的就业渠道。 而且华人在美生育率较低,中餐业曾经的营业人数与主要消费群体长期停滞。 面对如此不利的情况,从事于中餐业的华人移民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情况。

  中餐业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必要性变得非常迫切。 中餐馆店主们装修餐馆,将原本朴素的门面向奢华与贵族风格改变,为了融入当地文化,餐厅的服务人员也统一换上了西式礼服。 19世纪末,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要求的增加,为餐饮业的兴盛奠定了经济社会基础。 餐饮业的发展使多样化成为餐馆经营的特征之一,中餐馆正是在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1905年,中餐馆不断发展,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商业区都出现了中餐馆,中餐馆也逐渐成为城市餐饮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快速发展时期。 1965年开始,中餐馆加快了与美国饮食的融合,美国中餐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的移民法的颁布,完全取消了华人向美国移民的限制,由此开启了第二次华人移民美国的热潮。 而这一时期的华人包括了中国各地区的人,地方文化风格突出,菜系也是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除粤菜外,中国各地方菜系迅速在美国生根发芽。 中餐馆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传统菜品与美国饮食风味的融合。

  中餐经营者为了吸纳更多的顾客,在制作过程中增强了创造性与融合性,推出了一系列新式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流行川湘风味的中餐,“左宗棠鸡”就是此时美国中餐的典型代表,同时,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饮食文化更加广泛地深入美国社会。 例如,店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与饭后甜点巧妙融合,推出“幸运签饼”这一新的具有创意的饭后甜点。 这个甜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乎所有的中餐馆都选择了这个甜点作为饭后甜点。

  同时,中餐馆开始提供各个价位的餐食,而不仅仅是廉价餐食,通过不同价格的餐食以更好服务各个层次的顾客,扩大中餐的影响力。 中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餐饮业体系,中餐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更加突出。 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影视剧自然地涉及各式中餐,主人公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中式家常菜流畅的中文发音与筷子的使用已经成为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文化融合元素,传递着中餐文化在美国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这也体现了中餐融入了美国社会,并已经成为大众化餐饮的一部分,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富有积极意义。

  二、美国中餐的特点

  美国中餐最突出的特点是包容性和创造性。 除此以外,中餐的菜系菜品、经营风格、经营策略均有着不同的细节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中餐文化的不断成熟是中西饮食文化融合后的再创造,也是中式传统的文化符号与新式设计元素的协调之美。

  美国中餐的中国元素是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并富有创造性。 中餐馆大多被设计成中国风格,因为美国消费者不仅想品尝中国美食,还想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灯笼、卡座、红色等传统文化符号与元素,有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融入餐馆的装修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 比如,华盛顿特区的北平饭店就是以明代风格为主,主要经营北京菜,但它结合厨房玻璃围墙的现代设计,极具餐厅文化特色。 最具特点的是,中餐馆的装饰风格是混搭的,夹杂着一些中国风格与一些其他地区的装饰风格,例如加州建筑色彩搭配红陶瓦片。 中餐在装修改造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真诚与热情,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性。

  美国中餐具有精简化和大众化的特点,时间和市场的筛选,把菜肴精简为几大类,使其中最具有中式家常菜风格的炒面、杂碎和芙蓉蛋成为三类主要的菜品。 [1]三类菜品的烹制方式不同,但是相似的是,都简化了烹饪过程,例如,最出名的炒杂碎,该道菜原料主要采用的是肉类(例如鸡肉,牛肉或猪肉),然后再加上蔬菜或豆芽一起翻炒‍‌‍‍‌‍‌‍‍‍‌‍‍‌‍‍‍‌‍‍‌‍‍‍‌‍‍‍‍‌‍‌‍‌‍‌‍‍‌‍‍‍‍‍‍‍‍‍‌‍‍‌‍‍‌‍‌‍‌‍。 这道菜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美国中餐,进一步推动了中餐成为大众化餐饮。 成本的降低使便利与价格便宜成为美国中餐的绝对优势,也是营销的亮点。

  华人移民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性格特征使中餐馆营业时间成为外来菜系餐馆中营业时间最长的餐馆类型之一。 餐馆的营业时间一天中可以长达18个小时,即使是重要的假期也不例外。 除了营业时间长,中餐馆还增加了广告宣传,在营销上侧重于中强调中餐饮食的方便,服务的迅捷,上菜迅速,这增加了强调效率的美国人在工作日餐食中选择中餐的倾向性。 此外,华人餐饮业者很早就利用“一顿美味的晚餐只要8美分”标语、强调拥有中国厨师专家和廉价的食物等形式刺激消费,以此吸引顾客的注意。 廉价是这个时期美国中餐最基本的特质,餐品价格实惠、低廉,同时一份菜可供2至3人使用的大分量成为中餐馆打入美国餐饮业的重要切入点。

  三、美国中餐的文化影响

  中餐馆和中餐不仅为华人移民提供了重要的生计手段和自我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美国弘扬与传播的代表,中国美食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传递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食物、餐饮制品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的菜品、多样的口感区别于流行一时的西式快餐文化,日渐深入美国人的寻常生活中,沟通了中美两种文化。 文化因素是影响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美国人通过去中餐馆就餐,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开始不排斥中国文化,转向欣赏和赞同中国文化。 美国人对中餐看法的改变,促进了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认识,由排斥转变为欣赏中国文化。

  中国美食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它把外出用餐的特权扩展到了下层阶级,而这是上层阶级所独有的,由此中餐成为大众化的餐饮。 而在美国的移民文化中,美国少数族裔人群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中餐的认同的同时又通过中餐提高了华裔在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中的地位,向这些群体传达了中餐文化。 20世纪初,中餐馆的常客就是非裔美国人。 直到现在,在美国的非裔社区中,仍然经营着许多中餐馆,炒杂碎依旧是美国非裔社区中最受欢迎的中餐。 在犹太裔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餐馆就是中餐馆。

  虽然犹太教习俗与中国食物的传统相冲突,但中餐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包容性,赢得了犹太裔的喜爱。 在其他菜系餐馆,犹太裔因为自己的传统与他们不相容甚至排斥,不受欢迎,并且不被当作美国人。 而在中餐馆中,犹太裔不仅不会因为他们的宗教文化而遭到排斥,而且还可以得到尊重,被当作是美国人而不是犹太人。 可以说,美国的中餐文化在美国历史中的演变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更是社会看法的综合。 中餐在美国社会中的开拓创造与身份的转变,显示出了中餐文化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中餐最初到美国的阶段,由于文化差异和不理解,导致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恶意排斥,无法得到生存和。 中餐馆为了迎合美国主流的喜好和口味,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得不对中餐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中餐沦为只是简单的“炒杂碎”,失去了原来面目和中华传统饮食特色。 但是随着中餐的创造性发展以及更多中国元素的构建,美国民众开始欣赏口味地道、工艺繁复的中餐,学习正宗的中国人的用餐方式,给予中餐更多的重视和尊重。 更多的美国民众在学习欣赏中餐的过程中,探究中国饮食的历史和文化,习得和掌握中餐饮食的原则与方法。 美国人开始选择主动学习中国人的点餐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中餐的喜爱和尊重。

  民族文化论文投稿刊物:青海民族研究注重基础性研究,密切瞄准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角度展现青藏高原民族问题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地方特色、关注学术热点和前沿理论。

  中餐中的“阴阳调和”“药食同源”原则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与关注。 因此,中餐馆里的中餐开始不用特别关照美国人固有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敢于推出一些地道的特色菜肴来丰富中餐馆的菜谱。 中餐此时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并逐渐演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他们通过菜单、装潢、和餐食等向美国民众传播中国文化。 [3]美国中餐馆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美国人通过吃中餐的方式,从日常生活接触中慢慢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从而学习中国文化。 中餐和中餐馆是美国人和美国社会认识并了解华人移民,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最便捷的方式。 对中餐的良好印象和热爱正在改观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看法,也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勇.中餐西渐:中华饮食的美国故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4).

  [3]刘晓卉.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及其文化意义[J].文化研究,2017(1).

  作者简介:赵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