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1年07月06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

  摘要: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地方实践,聚焦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目标指标、重大格局、分区布局、工程体系等规划重点、难点,提出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具体概括为:按照“六步走”的整体思路,围绕“四个维度”目标体系,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推进“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空间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工程体系布局。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广东省

国土资源规划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彭建等,2020a),也是新时期机构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的重要职责之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全域国土空间及其承载的各类生态系统以及人地关系复合系统为对象,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维护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升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在一定时间周期、一定国土空间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王夏晖等,2019)。

  作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既是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补充、支撑和落实,又与国土空间规划同为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重要抓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其中,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更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传统的土地整治以及各类生态修复相关规划相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立足更广阔的宏观角度、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更综合的系统维度,研究自然地理格局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突出空间布局的战略性、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任务目标的综合性,是一项新的、艰巨而复杂的战略任务(周远波,2021)。

  国土资源论文范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变革分析

  目前全国和省级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然而,相关指南、规范尚在酝酿之中。尽管学术界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Jacksonetal.,2009;曹宇等,2019)、理论框架(Diamondetal.,1985;彭建等,2020b;Aronsonetal.,2020;Copelandetal.,2021)、问题识别(苏冲等,2019;方莹等,2020)、修复分区(丹宇卓等,2020;倪庆琳等,2020)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相关研究尚处于分散化的研究状态,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以及规划理论方法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规划目标、格局、分区以及工程等重点、难点问题亟需深入探讨并予以回答。

  广东省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南岭之南,南海之滨,陆海兼备,自北而南形成了全球同纬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是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中南岭山地、华南海岸带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区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突出。同时,广东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人口高度集聚,人地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结合正在开展的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践,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格局、分区、工程等重点难点,深入探索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全国正在开展的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支撑

  1.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内涵

  国际上,生态修复的概念由来已久,从相对单一的应用实践逐渐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受到全球各界的热切关注(赵晓英等,1998;Emmanu‐elleetal.,2019)。生态修复被认为是应对人类世以来生态系统大规模退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加剧等重要途径,但生态修复的对象、目标、方法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张瑶瑶等,2020)。出于多样动机,修复对象涉及特定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多种尺度(Mace,2014)。

  针对物种、群落和单一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通常关注中小尺度的生态过程,主要集中于废弃矿污染和破坏(Wong,2003)、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Vallaurietal.,2010)、荒野和自然保护区(Haywardetal.,2019)等保护性生态修复。修复目标通常锚定参照生态系统,关注外界威胁、物理状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外部交流等6类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属性(Hobbs,2018)。根据修复场地生态系统损害或退化程度的差异,生态修复方法可分为自然再生(NaturalRe‐generation)、辅助再生(AssistedRegeneration)和生态重建(Reconstruction)三类(白中科等,2020)。

  基于此,国际生态修复学会(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SER)提出生态修复是协助已退化、损伤或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来发展轨迹的过程,生态恢复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处于恢复的轨道上,从而适应当地和全球的变化,适应组成物种的持续和演化。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生态环境退化背景下,宏观尺度的生态修复需求剧增(Stanturfetal.,2014),联合国发布的2021—2030年生态系统修复十年计划、国际森林景观恢复项目“波恩挑战”、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等都呼吁从宏观尺度统筹实施生态修复,逆转多种生态要素的退化趋势。

  在区域、全球尺度下,社会-生态系统互馈作用越发突出,生态修复对象也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从生态目标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目标,不单单为追求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或使其快速演替至顶级生态系统,而倾向于如何在不同尺度通过生态修复促进局地、区域乃至全球人地关系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9年,国际生态修复学会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扩充了生态修复概念,认为生态修复是立足解决方案的方法,涉及社区、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土地所有者等多方参与,以修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重建更为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Gannetal.,2019)。“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概念源于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认知,是对生态修复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从生态修复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其核心思路、手段、目标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路从单一的要素修复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的全域、全过程协同治理,手段从末端修复、结构调控走向源头治理、过程耦合、空间集成,目标从单一目标线性治理,走向社会、经济、生态的多目标综合协同(彭建等,2020b)。因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彭建等,2020c),修复全域国土空间之上退化、受损或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重建和谐健康的人地关系。

  1.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

  1.2.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吴传钧,1991),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理论基石(陆大道等,1998;樊杰,2018)。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吸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生态哲学精华以及地理学人地关系国际主流思想,深刻揭示人地系统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高度契合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认知,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基本的学理基础(宫清华等,2020)。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彭建等,2020c),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目标也是协调人地关系,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视角探寻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吴传钧,2008),在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上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高度一致。近年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方法不断发展,在传统的综合因素地域分析基础上,加强了模型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物质能量守恒分析等技术方法(方创琳,2004),基本形成了“模型模拟-参数分析-要素耦合-系统互馈-政策调控”研究范式,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

  1.2.2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以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综合观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发生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的整合性交叉科学(曾辉等,2017)。

  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邬建国,2007),不仅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重塑人地关系的可操作性尺度,而且为解决不同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问题以及不确定性提供了等级性和集成性的生态学基础。随着“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研究范式的演进(赵文武等,2016),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有效衔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桥梁,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走向国土空间治理主流决策的重要工具(彭建等,2017;吴健生等,2020)。

  以景观生态 学核心理论和方法为支撑,多尺度的关键社会-生态过程耦合分析是识别修复对象和修复基本单元的关键;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媒介,景观多功能性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权衡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多元目标需求的方法;多层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优化国土空间要素配置,提升景观功能提供了有效路径;景观可持续性则从景观格局出发,为社会-生态系统提供多尺度级联福祉保障。

  1.2.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于2009年提出,是指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修复自然的或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从而有效地和适应性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umbrellaterm),NbS囊括多个领域经过多年实践、发展相对成熟的方法,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权衡协同性的特征,包含生态系统保护、针对具体问题的生态系统方法、基础设施建设类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等五大实施方法。

  2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2.1整体思路

  上述概念内涵、理论方法为我们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在此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分析评价—制定目标—谋划格局—部署任务—布局工程—配套机制”六步走的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整体思路。

  分析评价。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结合土壤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湿地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海洋资源调查等专项调查数据,形成全省生态本底“一张图”。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现状调查、监测、评价相关方法,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明确重要生态屏障、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廊道体系。

  针对国土空间全域及生 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聚焦生物多样性维护极重要和重要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域、生态极脆弱和脆弱区域、人地矛盾突出区域,识别退化、受损空间,综合评价退化和受损空间的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恢复力水平,诊断突出生态问题,研判重大生态风险。

  制定目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程度以及恢复力水平,同时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需求,按照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综合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既有利于人类福祉,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既有利提升自然生态系 统的质量与稳定性,又能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从而给人类和自然带来多种益处。

  谋划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既要着眼于自下而上的问题识别,也要着眼于自上而下的全局谋划,从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筑陆海生态安全屏障和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出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以河湖流域、山体山脉、河口海湾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单元为基础,形成流域—海湾联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部署任务。

  按照“整体谋划,行动牵引,分区施策”的原则,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形成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城镇空间生态重塑、农业空间修复整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遵循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以及生物多样性内在规律,形成各有侧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3规划布局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布局,整体上可按照“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展开。

  2.3.1重大格局

  省级生态修复的布局要着眼于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三大格局,从格局出发,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布局方案。维护生物多样性网络。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包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多个层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境质量,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以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愿景,以全球同纬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森林植被带、全球候鸟迁徙节点廊道体系、陆域海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以及其它重要生物迁徙廊道为重点,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自然之道,养天地之灵。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战略任务。

  因此,省级生态修复布局首先要从筑牢国家及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出发,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大任务、重大工程,优先布局在关乎全省甚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之上。就广东省而言,“三屏五江多廊道”是对全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性概括,也是广东省必须要守住的生态安全边界与底线,将为广东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生态保障。其中,三屏是指南岭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和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五江包括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重点流域生态功能区,多廊道是指由碧道、绿道以及其它线性廊道构成的通山达海的廊道网络。

  3结论与讨论

  相较于过去的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从局域自然生态单要素走向全域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手段从单一过程的末端治理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全过程耦合与系统修复,目标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提升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目标系统综合,其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均大大增强,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支撑(傅伯杰,2021)。

  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地方实践,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格局、分区、工程等共性问题,初步提出了省级国土地空间生态修复的一般性思路与方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总体上可以按照“六步走”的整体思路,围绕“四个维度”目标体系,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推进“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空间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工程体系布局。

  本文期望通过规划思路与方法的一般性总结,为全国同类地区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当然,全国的实际情况更加错综复杂,生态系统也更加多样化,例如,干旱区域的沙漠、草原生态系统等,本文均未有涉及,文中提出的修复单元以及具体工程措施也更加适用于人地交互剧烈、山海皆备的沿海地区,方法体系也不尽完善,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之,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一项全新、艰巨、复杂的战略任务,在理论与方法上尚有广泛的探讨空间,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也需要多地、多方的共同参与。

  作者:叶玉瑶1,张虹鸥1,任庆昌2,彭建3,宫清华1,吕丹娜1,刘郑倩1,李升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