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农业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年06月1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 要:我国水资源稀缺,但农业用水量巨大,近年来农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探索农业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利用

  摘 要:我国水资源稀缺,但农业用水量巨大,近年来农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探索农业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路径

农业水资源

  农业用水包括农田、农村副业、水产养殖、林业灌溉用水以及人畜生活用水等[1]。在农业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比最大,农田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也最为严重。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农业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灌溉、畜牧业发展都离不开水,但是在生产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地区无节制、无计划地使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不注重水源的保护,水源污染严重。部分水利工程在施工前期会产生大量废水以及丙凝、环氧树脂、水泥浆液等施工废料,这些施工废水、废料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不仅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更导致水环境质量大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2]。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偷水问题严重,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技术与标准落后,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程度,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用水的均衡发展。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属于较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人畜正常用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农村闲置土地、坡地或陡峭地区,农民经常会选择修建梯田、农林等方式,单一的追求耕地面积扩大,提升自己经济效益,虽说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能够保障农业生产、人畜饮水与农村供水,且实现了土地生产力的提升,但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极易导致农村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威胁较大,且不少投资者在农村地区开设工厂,对地区内的水质、土质产生严重污染,使得饮水受到影响,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3-4]。不少地区为了便于农村饮水,在饮水工程施工期间会增设部分自动化饮水专用设备。农村地区本身经济较为落后,在工程施工阶段借助自动化、专业化的设备虽说可改善供水状况,但缺少资金,低成本的设备运行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供水所需,且水资源转化并不合理。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会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容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2 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措施

  农业灌溉中要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首先需提高输水效率。为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浪费,可对输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也可选择利用管道进行输水。其次,要确定农作物的需水量,合理配置灌溉用水量。最后改进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利用保墒技术,强化田间用水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制定农业用水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更加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农业供水水价,提高农业用水管理质量。

  3 农业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路径

  3.1 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守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遵循经济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开发阶段注重环境保护,在环保理念下进行开发。相关部门要转变以往注重工程效率与施工管理、轻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维,合理搭配生态与工程的效益,减少影响环境的因素,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处理自然环境关系,可促使两者相得益彰、互利互惠,以此实现合作共存、共同发展[5]。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引入多类型、多样化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设备,改善现代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结构,完善设计方案,切实提升水利工程灌溉建设水平。在农业水利工程应用设施设备期间,需要引入配置功能较好的设备,加强淡水资源清洁处理,在具体农业生产、灌溉期间,需要贯彻循环运用原则,注重要素管理,加强基础性生态环保工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鼓励用水户积极参与管理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要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首先,明确用户参与管理的意义。水利企业或是水利机构应明确用水户参与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分配管理职责,使用水户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其次,建设用水户协会,将职责划分到人,提升管理效果。再者,明确灌区产权。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导致用水户之间、罐区与用水户之间的竞争激烈。基于此,必须要明确灌区产权,避免出现利益冲突。

  最后,注意宣传,激发群众动力,加速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将管理与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各级管理部门要注重宣传带来的效益,借助报纸、网络、广播及电视等媒体全面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用水户宣传工作,促使其理解改革的目的、好处及用处,带动当地农民参与,激发其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吸引农民参与其中,以此确保管理及改革质量。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保意识,避免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要实现农业灌溉水资源要素应用和管理最大化,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注意淡水资源管理,调动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管理者、使用者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加强技术管控,落实全程控制,保障农业用水,优化水利设施,加强综合建设,以此确保效能[6]。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模式,注重管理工作,建设科学且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认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借助先进思维,科学开发,加强水资源管理,贯彻“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水务工作一体化。从过度、无序开发朝着合理、有序开发转变,加强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确保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从水权流转方面积极、主动探索,建设与完善水资源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完善生态补偿体系,建设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同时,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资金补偿渠道,加强水资源要素管理,在实现高效灌溉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发展。

  3.4 建立现代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为了满足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相关部门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管理,深入一线,全面调研一线农田灌溉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不断调整管理方式,以此实现实际管理效率与质量双赢。

  一是完善水价管理机制。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明显。为维护农民利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定价,确保农业改革效率及质量,切实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除此之外,结合惠农政策做好水费、计价管理机制改革,明确节水思想,维护农民利益,借助优势,建设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农业灌溉投入,改善水利工程,提升现代化水平,切实满足当前农业发展所需。二是做好节水宣传工作,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发展所需。建设完善的灌溉用水机制,改变传统灌溉理念,做好节水宣传,建设完善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促使相应机制落实到位,提升改革效率与质量。完善管理模式,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模式。就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多为分散式的生产模式,基本上可以满足自给自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生产模式弊端显现。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水效率,相关部门要加强优势整合,加速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提升农业灌溉现代化水平。四是引进先进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相关部门要总结经验,针对农业灌溉用水特征,制定完善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案,转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模式,完善水权利益制衡机制,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确保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及时解决,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节省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5 做好环境建设工作在确保农业地区人畜饮水、生产用水、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效益。首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措施。森林本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期间,大量的开山扩田,虽说可加速农业生产,但会对地区水资源造成影响。针对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要注重退耕还林建设,注意地下水资源涵养。其次,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农林地区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节水农业发展,构建高效节水型雨养农业模式,以此将水资源的消耗降低,确保人畜用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6 强化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首先,构建科学的工程建设体系,明确体系标准,科学设计体系功能,提升水资源转化率。其次,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速度,优先完善农村基础水利设施,相关部门要增加财政拨款,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为水利工程建设筹集资金。最后,建设与保护同步。水利工程施工期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新型节水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科学设计施工方案[7]。

  参考文献

  [1] 陈磊.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3):50-51.

  [2] 裴涛.水资源涵养区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以甘肃省山丹县祁连山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2):30-31.

  [3] 游大海.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9(3):116-118.

  [4] 崔健.浅谈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4):136-138+141.

  [5] 吕俊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8):99+103.

  作者:李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