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4月0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这篇传统文化论文发表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生活的尝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化,这引起了很多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呢?论文探究了传统介入文化的内涵,以无锡为例,进行了几点尝试。
【关键词】传统文化论文,节日文化,文化内涵,社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淡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已经引起政府、媒体甚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规定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定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其中前四个节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近期对无锡市广益镇部分居民进行了走访,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材料,初步探究无锡居民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情况、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对如何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无锡市民生活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调查分析
1.传统节日文化拥有广阔的市场,新居民看好节日文化的作用
广益镇外来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6.7%,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占44.35%。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市民带来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渴望了解无锡的节日文化,也愿意与当地节日文化习俗进行交流、碰撞。他们对参与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有需求。由于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然而原来的大家族欢聚一堂过节的情况越来越少。除了春节,其他节日因为放假周期短,这些新市民很难不远千里赶回去。他们希望当地社区能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另外,绝大部分社区领导、民间艺人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功能表示认可。他们普遍认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节日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会使市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2.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居民与自身情况不成比例
调查表明,参加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居民,男女比例分别为46.54%、53.46%,女性稍高于男性。这与本镇女性历来勤劳能干,在家庭筹备节日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关,她们更迫切想了解更多的节日习俗。居民中学生和一些高收入人群更热衷于参加现代西方的节日活动,年长者偏爱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认识比较肤浅。
3.社区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存在宣传不足、创新不足的现象
调查表明,25%的镇领导对社区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理解肤浅。他们认为在节日期间社区22领导进行诸如慰问、维护社区稳定和安全的活动就是节日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只是基础性的形式化,缺少了深层的内涵。另外,调查发现,一些乡镇文艺骨干大量流失,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的资金不足,乡镇干部服务意识淡薄。这些导致了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力度还不大,支持还不够。一些市民反映,每逢节日在大型广场组织的庙会毫无创意,往往高高兴兴去赶庙会,却扫兴而归。渐渐地,感兴趣的居民越来越少,政府也就渐渐不再举办活动。传统节日文化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瑰丽光芒,理应充分发挥群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但政府、媒体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千篇一律地复制,缺少时代创新感,因而造成举步维艰、受众面狭窄之势。
4.居民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以旁观型为主
当下节日味道淡,过节没劲儿仍然是民众的基本感觉。“请客吃饭”“麻将消遣”成为现代无锡居民欢度传统节日的重头戏。社区虽然也会花大量精力和财力组织一些节日庆典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部分居民积极参加,最终以比赛获得名次结束。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充其量当个观众欣赏了一场演出。这是一种旁观型的过节方式。人们总是怀念以前的节日,那是因为以前物质相对匮乏,人们的消遣方式相对单一,传统佳节被人们看成是家族成员共享美食、团聚交流生活心得的重要机会。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人人参与并被他人关注。这是参与型节日。当下物质生活丰富,个性张扬,地域的分离、网络的普及,使得现在的节日人们对美食的热情减退,隔空交流变得虚幻缥缈了一些。
5.节日的地方原生态面貌在丧失
任何文化的产生、流传及发展都离不开蕴涵自身的载体,而乡土民俗文化的载体就是村落共同体。由于城市规划进程的加速,加上广益镇外来人口多,本镇很多重要的仪式和习俗被省略、简化或者被城市仪式所代替。例如以前的供神仪式,在乡村和土地庙随处可见,而在城市里若有供神的话,大多供的是财神。在一些村落,每逢大旱便举行盛大庄重的祈福仪式,由村长主持,全村男女老少跪求祈雨。而现在,一些年轻市民对这样的祈福仪式漠视、敷衍甚至逃避。他们认为对鬼神的顶礼膜拜是封建迷信,所以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抗拒。
二、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传统节日文化的物质内涵
“吃”一直是节日中最为隆重的部分。几千年来,我们形成了特定的节日食品,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重阳糕、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不仅增添了节日乐趣,也承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另外,节日食物的制作与馈赠,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几千年的传统为我们遗留下许多固定的仪式,如春节团聚探亲、元宵节赏灯猜灯谜、清明节祭扫踏青折柳、端午节采艾叶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等。在这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我们穿着特定的节日服饰,如春节的新衣新帽、端午节的香囊和老虎鞋、祭祀活动时的素装,让仪式活动更为隆重。比如唐装,在一些华侨心目中,它就是节日尤其是春节的象征之一。每到春节,一些老人就会穿上它,精神饱满,一派喜庆。
2.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注重人伦观念的春节,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放鞭炮、贴春联,将真善美发挥到极致;有宣扬尊老、表达对子女事业祝福的重阳节;有体现浓烈爱国主义色彩的端午节和清明节。中国人的亲情、爱情、对生活的祝福、对鬼神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都融入到了传统节日里。春节祭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准备工作复杂,要求全体家族成员参加,先祭祀家族祖先,乞求保佑;再表达对天、地、神的尊敬,以求获得神灵的支持。节日的习俗活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形成固定的活动模式,人们自觉遵守,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活动也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体现着一定的变异性。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无锡市民生活的实践尝试
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节日活动在无锡市广益镇还是很有市场的,不仅绝大部分市民愿意参加,而且政府、社区也进行过一系列的尝试。然而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主办方创意不够,市民积极性不高。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对节日文化如何融入无锡市民的生活进行了几点思考。
1.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
外国节日在中国青少年中广为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一系列“符号化”的生存策略,比如圣诞节的教堂、圣诞老人和圣诞树,这些节日符号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支撑“圣诞经济”的一条商业链。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都有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民俗符号。重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雄风,就要健全节日文化的符号体系,这需要政府和商家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有创意地利用好庙会这个舞台,集中开展一些节目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不仅可以品尝到一些久已失传的民间小吃,还可以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欣赏具有地方特色的杂耍、戏曲、绝技等。商家可以把体现中国春节元素的中国结、灯笼挂饰、鞭炮、福字、窗花等用于布置自己的店铺,利用极具中国特色的戏剧来吸引消费者。
2.节日活动的组织要有创新,融入现代人感兴趣的元素
要激发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上体现创新,不但要展演京剧、昆曲、锡剧等各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要融入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动漫、摇滚、街舞等元素,体现环保、生态、安居等现办理念,吸引各年龄段的市民参加活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例如在时间上,将圣诞节、元宵节纳入大春节体系,在年轻人欢度圣诞节时,展现一些春节的文化符号,向世人宣告春节在即,打造春节文化氛围;节日祝福要广泛采纳新的手段,如节日短信、QQ群、贺卡拜年、网上放鞭炮等。
3.调动多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开展全民参与型的活动
作为社区,要建立和培养民俗节日文化指导队伍,花大力量加强文化辅导站、文化俱乐部的建设,做好民俗节日文化的普及和指导工作,实现小城镇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多渠道筹措资金,把每年节日民俗活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并逐年增加。营造一定的民俗节日消费环境,改进消费观念,强化居民的健康过节意识。电视、网络、微博等媒体应自觉承担营造节日氛围的职责,适当启用明星,多开展一些接地气、反映市井百姓真实生活的活动,少考虑一些收视率以及经济效益。社会精英有责任调动自己的资源与能力,为节日活动的开展贡献力量。例如前不久,无锡广益镇的弘扬家居市场,一些企业老板主动捐资,支持政府在端午节期间创办马拉松比赛和赛龙舟比赛,活动开展得热闹红火,市民积极参与,企业也打了广告、有了口碑,实现了居民和企业的共赢。一些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他们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者,要调动他们大胆地走向节日活动的前台。无锡市广益镇,其地方文化因大量外来人口被激活,民间有锡剧、黄梅戏、淮剧等,在春节期间可以自发地开展活动,地方政府只要负责交通疏散和安全保卫。位于广益镇上马墩街道的开放大学,有一批研究节日文化的老师,他们可以担负起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4.协调传统节日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和谐发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形成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习惯。无锡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典型的吴文化,“阿福”“阿喜”形象深入人心,泰伯奔吴的传说、梁祝的美好爱情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现代新无锡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渴望了解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将二者进行和谐共生。政府、社区在开展节日活动时,可以考虑将场所定在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如荡口古镇、梁鸿湿地公园)。这些公园有展示地方民俗、民间艺术、历史人物的展览馆,…是弘扬、传播吴文化的重要场所。举办的庙会上要有无锡泥人与刺绣的身影,特别是寓意吉祥喜庆的“大阿福”…“春牛”…“蚕猫”等泥塑,要走进寻常百姓家。2010年惠山区举办的庙会,就是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锡绣、竹刻、剪纸、民间版画、麦秆画、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大聚会,保留了传统的带有象征意义的神仙仪仗和抬杠、飞叉、高跷、扮戏文、调小鬼、荡湖船、挑茶担等多姿多彩的文艺和杂技项目,成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公众娱乐项目。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本文只是从无锡市广益镇的个案出发,做了些鸟瞰式的思考。对于具体节日的开展情况,笔者将计划做更加精细的田野调查,即进行较为广泛的走访,进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通过观察访谈,取得当地节日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杨利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
推荐阅读:《泉州文学》(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主要栏目有:泉州散文家、散文随笔、文化视角、纪实文学、看泉州、小说、诗歌、散文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