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学艺术类论文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17年05月24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文学艺术类论文范文,“文革”后期,针对文艺创作低迷的现实情况,文艺政策开始调整。文艺政策作为社会调控的有效手段,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文艺政策下的歌剧创作,第二篇探讨了文艺晚会及社会功能的思考。

  下面是两篇文学艺术类论文范文,“文革”后期,针对文艺创作低迷的现实情况,文艺政策开始调整。文艺政策作为社会调控的有效手段,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文艺政策下的歌剧创作,第二篇探讨了文艺晚会及社会功能的思考。

  文艺政策下的歌剧创作之路

  【摘要】自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到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转变与转型,新中国文艺政策经历构建、挫折、调整与转型几个阶段的曲折发展,逐步得到完善与成熟,指引着文艺工作者们勇敢前行,对20世纪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政策;影响;20世纪;歌剧创作

  中国歌剧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萌芽,经历十“文革”的沉寂,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苏和今天的繁荣,历经了近百年的成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剧作家、曲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们艰苦努力的创作实践,离不开实践道路上长期的探讨、研究和总结,更离不开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指引。

  自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到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转变,再到20世纪90年代文艺政策的转型,文艺方针政策逐步得到完善与成熟,指引文艺工作者们勇敢前行,对20世纪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与中国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及影响。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凯丰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与凯丰联名邀请了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等8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根据地文化建设问题,并于5月2日、16日、23日先后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旨在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以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

  在听取了出席会议的作家、艺术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毛泽东主席指出正确发展革命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随后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讲话》发表后,解放区乃至全国文艺工作者们思想上产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自觉深入到解放区城镇、农村的各个角落吸取素材,坚决实践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

  在这一运动中,群众性的秧歌剧一马当先,《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经过改造的优秀秧歌剧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群众文艺运动的高潮,证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二)《讲话》指引下中国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在延安秧歌运动影响下,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农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粉碎封建枷锁,使人民得到解放。

  “《白毛女》较为完满地达到了革命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统一、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洋的统一、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与相对完整的音乐表现的统一。”①居其宏先生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白毛女》的艺术价值。《白毛女》作为成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第一部中国歌剧作品,在探求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诞生的《刘胡兰》《红霞》《赤叶河》等优秀歌剧作品,它们在创作手法、音乐构成与艺术特点上大量借鉴了《白毛女》的成功经验,中国歌剧至此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政策及其影响

  (一)“二为”“双百”方针指引下的中国歌剧创作。1949年7月,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基本政策。在1956年4月与5月的两次重要会议中,毛泽东主席又相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双百”方针的确立,让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国歌剧创作迎来了新的高潮。

  在“二为”“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继《白毛女》之后的十余年创作实践中,中国歌剧收获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其中,以《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影响最大。与上一次创作高潮不同的是,歌剧《江姐》突破了《白毛女》“话剧加唱”的模式,积极探索民族歌剧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将四川民歌素材与戏曲音乐融合,结合重唱、合唱等歌剧形式,将戏曲的板式结构运用其中,为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因此被誉为继《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史上的又一个丰碑。(二)文化激进主义文艺政策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文革”期间,首先是建国以来我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被全面否定,艺术家们失去了宽松的创作环境,歌剧作品寥寥无几,各地歌剧院基本停止了工作。

  其次,无产阶级文艺被绝对化、模式化。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被反复强调,违背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家们的思想被严重束缚,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

  第三,大力鼓吹所谓“样板戏”,把革命现代京剧的兴起视为“文化大革命”的新式成果。事实上,“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完全违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遭到严重割裂和篡改。激进主义文艺政策为新中国文艺带来了灾难,为此,中国歌剧发展遭遇了10年的低迷期。

  三、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调整及中国歌剧创作

  1975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与江青的谈话中明确谈到“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②。邓小平同志在《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著名讲话中也谈到“文艺政策要调整”,对“左”的错误的初步认识给文艺发展带来了转机。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政策的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延续,为文艺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首先,“文化大革命”被彻底否定,对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拨乱反正,文艺界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祝词”,肯定了“文革”前我党文艺路线的正确性和文艺工作的显著成绩,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新的历史任务。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成为指导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政策依据。新时期下,中国歌剧事业终于又见光明,各地歌剧院逐步恢复工作。

  十年磨一剑,歌剧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伤逝》《芳草心》《启明星》《原野》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继承《白毛女》《江姐》的创作模式的同时,对中国歌剧创作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人物刻画方面,歌剧《伤逝》因其在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上有非常突出的特点,以及耐人寻味的悲剧性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曲家施光南针对女主人公性格发展脉络,在性格呈示、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对比统一的创作原则,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一些重点唱段完全按照欧洲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创作,利用人物之间的对比等手段,使人物性格完美呈现。在音乐语言、主导动机、和声语汇、配器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获得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歌剧《伤逝》为中国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方面,歌剧《原野》采用多种技法与多重主题大大提升了戏剧冲突,将民族与西方技术有效结合,为探索歌剧民族化道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如作曲家多运用宣叙调的形式采用多调性思维,使宣叙调在不同的调性中进行纵向的叠置和横向的延展;借鉴韵白、吟诵、说唱等形式,赋予宣叙调民族性和多样性;合唱中大胆处理调性变化;微分因、偶然音乐、点描技法的使用,等等。《原野》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的中国歌剧,其大胆的创新、精巧的构思和鲜明的音乐形式为新时期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20世纪90年代文艺政策的转型及中国歌剧创作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文艺工作的性质、目标、原则以及方向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方针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理论方面,主要解决了文艺政策转型的三个主要问题,即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协调文艺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合理关系,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在对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同时,进一步按照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和进一步完善当代文艺政策体系的问题。③在实践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工作者们开始自觉研究文艺信息,研究时代的文艺思潮,研究大众的文艺生活和审美要求,以探求歌剧作品如何能被社会和观众接受和认可。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歌剧作品好戏连台,竞相斗艳,如《党的女儿》《九歌》《张骞》《克里木参军》《芦花白•木棉红》《玉鸟“兵站”》《屈原》等,中国歌剧艺术迎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式、多风格的局面。放眼二十一世纪,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在中西文化相互融合与影响下,中国歌剧的发展应逐步打开创作视野,将作品推向国际,与世界接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新中国文艺历经坎坷与曲折,如今已充满生机和活力,“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宽阔无垠,文艺政策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之路也越走越宽。历史证明,既具有党派性又具有人民性,不断完善的文艺政策体系,必将指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居其宏.《白毛女》传统与当前歌剧创作[J].文艺研究,1985,(4):20-28.

  [3]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5-13.

  作者:熊芬芬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文艺晚会及社会功能的思考

  摘要:大型文艺晚会作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也最具广泛性、具娱乐性、多样性的文艺表现载体,其创办伴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应用,已经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然而,在带给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个别大型晚会为了博取眼球刻意将内容及形式包装得过于奢华,这就使得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内容以及内涵发生了变质,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对晚会的内涵以及其社会功能的体现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的文艺晚会的主办方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型文艺晚会;社会功能;思考

  2013年1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紧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对各级电台、电视台的大型文艺晚会的内容进行了规范,该《通知》一经推出,就立即得到了广大文艺人士的广泛响应,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化学者、表演大师濮存昕,他早在2013年、2014年的“两会”上,对大型文艺晚会的奢靡、浪费之风进行了批评与反思。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对文艺晚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旨在为现阶段的大型文艺晚会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设性意见。

  一、什么是大型文艺晚会

  我国的大型文艺晚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了将近30年的演变与发展,我国目前的大型文艺晚会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的表现载体,通过以音乐、歌曲、杂技、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来迎合广大观众的需求,大型文艺晚会在整个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的大型文艺晚会是主办方围绕一个主题,为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明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的重要文化艺术活动。为了能够提升大型文艺晚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主办方一般都会与相关的电视媒体机构合作,进行直播、转播或录播。可以说,在大型文艺晚会发展的这30余年间,休闲时间观看电视文艺晚会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文艺盛宴,特别是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都能够在大型文艺晚会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文艺形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型文艺晚会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型文艺晚会的分类与特点

  (一)大型文艺晚会的分类

  按照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场地、传播媒介、艺术功能以及艺术门类等方面,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演出场地,可以将大型文艺晚会分为室内文艺晚会和广场文艺晚会等。根据组织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春节文艺晚会、五四文艺晚会、中秋文艺晚会、六一文艺晚会、国庆文艺晚会等。根据主旋律,可以将其分为反腐倡廉文艺晚会、青年文明建设文艺晚会等。按照行业的组织及承办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工信部文艺晚会、公安部文艺晚会、社区文艺晚会、军旅文艺晚会等。除以此外,各类的联谊会与团拜会也都应当归纳到大型文艺晚会的分类中。

  (二)大型文艺晚会的特点

  首先,大型文艺晚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被动”接受性。随着电视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型文艺晚会将广大人民群众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等制约中解放出来,只要观众愿意欣赏,便会有风格迥异的文艺晚会轮番上演。观众对大型文艺晚会不仅是一种主动接受,很多情况下是带有较强的“被动”接受性,这个特点在春节晚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大型文艺晚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由于大型文艺晚会面对的群体比较广泛,所以在对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主办方更是充分地考虑到了其多元化的艺术性,通过强调、锐化以及主持人在整个晚会中的串场,来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欣赏,真正将艺术作品的内在魅力通过多角度进行表达,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广大观众。

  三、大型文艺晚会的社会功能

  多元化发展的大型文艺晚会在表现出十分强烈的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的同时,还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紧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提出的《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要求,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追求舞美、道具的奢华与隆重”的错位行为,通过削减冗余项目、压缩多余开销来提升节目的质量,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第一,大型文艺晚会需要避免华而不实的奢靡效果,通过文艺载体的表率作用来引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首先,要杜绝舞台、服装及道具的浪费。一些大型的文艺晚会是由政府拨款,这种情况下的勤俭之风需要通过晚会的参与者、管理者与制作者精神觉悟上的自律来进行相互约束。其次,要确保整个晚会的每一项花销都记录在账,通过主办方提供预算和策划方案的模式来避免铺张浪费。

  第二,大型文艺晚会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性来带动社会的正能量。大型文艺晚会的创办不能仅依靠华而不实的外在包装形式,更多的是需要利用一些能够触及观众心灵深处的文艺节目来弘扬社会正能量。例如,央视春晚连续3年来推出的“好人郝建”系列小品。多年来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提升,人们早已不再接受单纯的说教,而充满创新、充满娱乐性的文艺表现形式打开了一扇标榜社会正能量的大门,令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有所反思。

  四、结语

  大型文艺晚会及其社会功能的彰显离不开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各主办机构必须在保证晚会的文艺性的前提下杜绝铺张浪费与攀比之风,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化繁荣的今天,大型文艺晚会必须肩负起整个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打造精品、弘扬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商旭敏.大型文艺晚会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4.

  [2]万方,姜淑丽.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浅论[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5:6.

  作者:赵维 张志斌 单位: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