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6月0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这篇民族文化论文发表了赫哲族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同等重要,都在人们的日常传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赫哲族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应用非语言符号视觉识别系统,达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民族文化论文,赫哲族,图腾,鱼皮画,目视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以人的视听觉等感觉表意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而非人工设立的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即信息传播的载体为可以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非语言符号基本分为两大类,即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其中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等。
我国少数民族的非语言符号十分丰富,且极具传播研究价值。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作为一个在东北地区以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为大本营的鱼皮部落,以捕鱼为生,有着独特的渔文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古老的艺术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本文以赫哲族代表性目视图像符号为例,从特点、作用等方面浅析赫哲族的非语言符号,并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非语言符号视觉识别系统,促进赫哲族渔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赫哲族主要目视符号的释义和整理
目视符号是典型的非语言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形象生动地呈现出赫哲族的民族特质和精神内涵。下文将主要从图腾和工艺品两个方面,对赫哲族的典型目视符号进行整理和释义。
(一)图案艺术宝库精髓
提到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目视、图像符号莫过于其本民族的图腾了。赫哲族的象征图案,是由一只白天鹅、两条鲟鱼和三条颜色各异的江水组成的,天鹅、鲟鱼及江水的组合,极具赫哲族的民族特色,寓意着以渔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赫哲族,世代生活繁衍在美丽的三江平原上,同时也表达了其希望像白天鹅一样展翅高飞的淳朴愿望。图案的外圈以云纹环绕,并采用了赫哲族独有的椭圆神鼓形状,彰显赫哲族这一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的神秘风采,同时也隐含了赫哲族人要用自己独有的神鼓,敲出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音符。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的这一象征图案,已于2000年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
在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图腾崇拜之说,同江市街津口风景区展览馆门前的木雕就是赫哲族崇拜的图腾柱。赫哲族的图腾之所以别具一格,是因为其家族姓氏不同崇拜图腾也不一样的特点。例如,“付”氏家庭崇拜虎,他们认为付氏家庭的祖先和老虎有着某种特殊的亲族关系,而“尤”氏家庭则崇拜黑熊,“孙”氏家庭崇拜独角龙,另外在赫哲族的传说里也有很多人变熊、熊变人的故事情节。因此,在赫哲图腾柱上便刻有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构成了赫哲族独特的非语言符号。
(二)鱼皮艺术工艺精粹
赫哲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掌握鱼皮制作工艺,因此也被称为“鱼皮部落”,2006年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鱼皮制作工艺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过程,有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赫哲族人也与时俱进,他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赫哲族古老的文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创造出“鱼皮镂刻粘贴画”等鱼皮工艺制品,使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同时也拓展了这种鱼皮制作工艺的发展领域,使其可在旅游、艺术、展览等方面绽放光彩。但是,由于当下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少数民族汉化严重,赫哲族鱼皮工艺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体现已不再明显,急需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鱼皮画是赫哲族极具代表性的目视符号。其制作工艺过程是先将鱼皮剪成各式形状的图案和花纹,然后进行染色等艺术加工,最后将其粘贴、缝制在以鱼皮、兽皮为制作材料的衣服、鞋帽和被褥上面。这是赫哲族表达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方式,体现了鱼皮部落对高雅艺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赫哲族的鱼皮画分为鱼皮镂刻和剪贴画两种,二者曾被称为“无纸剪纸”。鱼皮画是赫哲族本民族图案艺术和汉族图案艺术精华的集大成者,其以萨满舞、“神鹰阔里”“鱼神”等为基本艺术题材并不断探索发展,反映了赫哲族这一鱼皮部落的生活生产特点,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认识、了解赫哲族的重要非语言符号。一个民族的服饰和饮食习惯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赫哲族的服饰和食物就地取材,他们不仅“食鱼肉”,而且“衣鱼皮”。鱼皮衣的制作过程是:将适宜做衣、裤、鞋的鱼皮剥下晒干,用熟鱼皮的木槌和槌床捶软后,按照鱼皮花纹拼缝成一大张,再按身材大小剪裁缝制。缝制鱼皮衣饰要用鱼皮线,这种线是用胖头鱼皮制作的。他们亲手制作的鱼皮衣具有美观轻便、防水防腐、耐磨抗寒的优点。鱼皮服饰缝制工艺别具风格,因材制艺、依顺物性、追求天然是其独有特色。最早提到鱼皮服饰的历史文献《山海经•海外东经》上便有记载:“玄股之国,在黑齿北,其为人衣鱼。”可见鱼皮文化由来已久。
二、促进赫哲族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途径
(一)目视符号的视觉识别系统化
与其他非语言符号一样,赫哲族的代表性目视符号——图腾和鱼皮画,也具有相似性、即时性、真实性等特点。
第一,相似性。非语言符号通过将客观事物符号化,从而使其与所指代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性。例如,赫哲族的象征图案便是把白天鹅、鲟鱼及江水这三种客观事物符号化,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第二,即时性。非语言符号因其可以触发人的感官知觉的特性,使人可以不需要做出一定的思考而是马上做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一看到赫哲族精美的鱼皮画,人们立刻就会想象出画面上的实际生产生活活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赫哲族的了解。
第三,真实性。赫哲族的目视符号,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以真实的符号传播本族特色文化,正是赫哲族一贯所坚守的;在功能方面,赫哲族的代表性目视符号具有补充、替代、重复等作用,它们和其他非语言符号一样,能够补充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缺损,可以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同时,赫哲族图腾、鱼皮画、鱼皮衣的重复出现,也能够使人们对这一民族的了解更加准确。
对于赫哲族独特的渔文化而言,任何一个单独的符号都不足以构成其整体的民族形象,因此很有必要构建一个赫哲族非语言符号的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以赫哲族目视、图像符号所反映的不同生产生活内容为主线,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这种少数民族非语言符号的精细解读,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和传播赫哲族文化。
所以,构建非语言符号识别系统可以给媒体传播赫哲族文化提供一个规范统一的参考体系,是保护赫哲族非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有助于赫哲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互联网平台上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
如今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遇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人口较少,传承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因此老人去世后人亡艺绝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缺乏地方法律的支持,得不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一些工序进行难度较大,对于赫哲族鱼皮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可谓是困难重重。
因此,面对较为严峻的传承现状,首先要规范化地整理赫哲族所有视觉识别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再通过互联网具象化的整合实现对该系统的建构,从而实现受众认知、认可、接受和记忆的传播效果。其次,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青少年,而动漫影像化的便捷传播和本身的草根性,为在互联网平台上应用视觉识别系统提供了条件。媒体可从丰富的图案艺术宝库中吸收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动漫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民间性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动漫能够为赫哲族珍贵的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和传承提供多元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宏玉.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134.
[2]周瑞华.对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01.
[3]张辉刚.裕固族文化传播中视觉识别系统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5(2):65.
[4]郑春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3(5):30.
[5]陈峻俊.融媒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与媒介记忆生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165.
作者:贾渊渊 张馨文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推荐阅读:《人民文学》以发表中短篇小说为主,兼及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儿童文学等。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之一。《人民文学》是中国一流纯文学月刊,你可以这么认为——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是同类刊物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