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7月1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历史文化类杂志投稿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土家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土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走向消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文物记载了人类的发明史,论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土家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摘要: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土家文化,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土家文化中的一种,然而受现代经济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受制于土家文化自身传承的特点,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边缘化乃至灭绝的危机。从全媒体概念入手,分析全媒体时代对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结合文化旅游合作,探讨传承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土家人民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民族认同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被同化,甚至走向消亡。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从文化传承来讲,传播是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文化不断释放生命力的途径,如何借助新时代全媒体的力量扩大土家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与呈现,从而使其以新的姿态重新浸润日常生活,最终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这是我们在全媒体时代所应思考的方向。
1.“全媒体”概述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英文译文为“Omnimedia”,其核心的观点在于使用多种的媒体作为媒介,随着相关科技手段的进步与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全媒体”逐渐成为了新媒体技术中的重要名词。
2.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1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
鄂西土家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和游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伴随着土家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传统体育与游艺均有较好的健身、娱乐和陶冶性情的作用,许多项目不择场地,不分时令,老少皆宜。其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搭撑腰(拔腰带)、扁担劲、抵杠、举石、秋千、打磨秋、踢毽子、高脚马、抱蛋、抢“贡鸡”、竹铃球、打飞棒、“摇旱船”、肉莲花、舞板凳龙、地龙、双虎凳和武术等。这些项目从形式和作用看,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及表演性。
2.2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鄂西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山、水、洞、情”的鲜明特色集于一体。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山、水、人、文等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境内有恩施大峡谷、形成于4.6亿年前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形成于5.5亿年前寒武纪的水旱兼备洞穴--龙麟宫、入选“中国特色旅游30佳”的神州第一漂———清江漂流等体育旅游资源;同时还有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恩施国际摆手节等重点文化品牌。
2.3节俗中的体育元素
生活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节俗,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俗大体可分为崇拜祖先、祭祀宗教、社群娱乐以及农事活动等四类,将本民族的心理、信仰、习俗、道德、伦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并反映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性。如摆手节是土家族民间大型祭祀活动和传统的文艺盛会。“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鸣铳,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谓之摆手[2]。”(雍正《永顺府志》)摆手节的功能之一是摆手调年。通过摆手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3.全媒体时代对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全媒体是一种将新旧媒介相融合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覆盖更加全面;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影响力更大。由全媒体的定义及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与传播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媒体的“轰炸”下,人们认为西方的竞技体育比赛很刺激、很过瘾,竞相追逐。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因为占有相当有限的传播媒体资源而难以走近更多人。
3.1全媒体促进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由于处于偏僻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限制而形成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社会格局不断变革的状态下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融入了主流文化的大潮步履维艰。而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开展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的信息、更多角度、更多视觉满足的阅读体验。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和限制。全媒体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便携性、数字化和平民化发展,人人都可以对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扩大了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打破了以往职业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的绝对控制。
3.2全媒体促进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包括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侵蚀,许多文化项目正濒临灭绝,文化根基受到破坏,它使传统族群丧失了作为其独特情感表达的载体,越来越被强势文化所同化。根据学者对土家文化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土家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失、濒危、衰退、变异等危机,如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等都基本失传,传统的吊脚楼工艺正随着使用的减少而逐渐衰退等。认知范围和形式极为狭窄的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一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普遍年纪偏大,年轻人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至深,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很有可能在老一辈的传承人过世后人亡艺绝,出现传承断层的不利局面。全媒体时代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到网络、手机等多种传播渠道通过视频、图片将文化重现,有效地克服传统文化传播路线过于狭窄,信息扩布范围有限的缺点,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3全媒体时代推动鄂西文化旅游建设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旅游产业置于文化产业的框架下发,意味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过程[3]。土家文化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宇宙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悟,依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特色等优势资源的情况下,强化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报纸等传播平台,改变目前单向、单一、平面的新闻传播形式,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智能手机、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如同身临其境感知多元民族文化,实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将湖北清江闯滩节、土家族摆手舞、龙舟赛等等,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的民间体育活动形成体育赛事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体现全媒体给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全媒体给鄂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了抢头条,抢点击率,新闻从业者展开了“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抢新闻,很多记者从社交媒体直接取材发布,缩短新闻流程,减少求证和把关环节,以抢占发布先机;再比如编辑从网络平台直接转发搬运等。不过这种不加求证和核实的时效抢发,实际上却给谣言和虚假新闻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引发了舆论对新闻真实与时效的巨大争议。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众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仅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传播,而割裂其所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必将造成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缺失。因此,全媒体视域下,如何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应该不仅仅作为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科技人文的塑造,需要文化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4]。
4.全媒体时代鄂西土家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4.1促进鄂西土家文化产业化发展
文化精品必然诞生于深厚的文化沃土。鄂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浓郁的土家族民间文化,是加大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而推动鄂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良好基础。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恩施、十堰、神农架等地旅游业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拉动鄂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占地面积1012亩的恩施土家女儿城,总投资7.3亿元,游客在此听土家歌,跳摆手舞,看土家戏,体验地道精彩的土家文化。仅2015年,恩施土家女儿城的综合产值就达到1亿元,解决了5000人就业难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让生态体育、户外运动成为鄂西最适宜的旅游项目和体育运动项目,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体育的“动”与旅游的“静”相结合,用各类高规格品牌户外赛事及特色体育活动使旅游景点、文化品牌‘活’起来,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了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加快了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4.2探索多角度新型传播方式
全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网站、Blog、微电影、微博、微信、论坛等传播媒介。如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优势的网站传播,可以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多种媒介,实现鄂西土家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结合文化会展(文字、图片)、戏剧沙龙、影视传媒(纪录片、宣传片)、出版发行等传统方式,微信的文化传播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里,熟人、朋友之间互加好友由此成为了“朋友圈”,朋友圈之间的各方面信息互动、互动、共享。各通过微信的语音、图片和视频信息的传达就很好的传达了文化交流活动,也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传播。
作者:沈莉
《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文物档案是在考古调查、发掘、研究、文物检测、文物展不等项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实物、拓片、模本、声像等原始记录。文物档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忆和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和再现历史的最好印证。如何把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国有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史,做好文物档案工作非常重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简要阐释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一、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建立文物档案的重要性
2012年to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各地文物部门按照要求积极行动,现已注册收藏单位14481家,登录文物48592662件,42678686张照片。各文保单位对这些文物都进行了归档立卷,并利用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建立了电子档案。文物普查登记是建立文物档案的过程基础,普查工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普查过程中的文物登记要力求准确、完整,因为所有登记的文物资料都将整理归档,为米来的文物考古、发掘、研究、检测、保护等项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针对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文物局制定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档案保管备案制度》,明确规定了档案的归档范围。其归档范围包括:业务材料和工作材料,并对每一项材料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要求归档的材料完整、齐全,做到不漏、不缺、不损。
当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国正在进行中,现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山东省通过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孔府文物档案馆现已收集了大量的档案材料,普查中发现了许多善本古籍,既有清代的经义注疏类,也有民国是政要论类。同时,还发现了清末民初的手抄古诗词及原创诗赋文稿。这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对研究孔府家族的历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档案材料,并通过孔府家族史的研究,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另外,整理、登记归档后的孔府移动文物档案,更方便了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物考古研究。通过文物普查,文物工作者进一步摸清了馆藏各类文物的保存现状,不仅为下一步文物修复保护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各类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提供了生动可靠的档案材料。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同样也属于我们子孙后代,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有义务采取一切可行的保护措施,使博物馆藏文物传诸后世。因此,做好可移动文物记录、登记、普查,就会更好地为文物保护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地推动文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考古发掘过程中及时建立文物档案的重要性
考古发掘现场会出土许多文物,由于考古发掘持续时间较长,所发掘出土的文物档案资料记录得是否完整齐全,关系到米来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发、展不等环节工作的开展。因此,在考古工作的现场,需要记录和处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信息,并将这些出土的文物进行登记、拍照、摄像、绘图。长期以来,由于考古人员相对少、仟务比较重,而且缺少从事出土文物的记录、归档等环节的专「1人员,结果造成记录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有的出土文物因为没有按时整理归档,致使考古成果不能很好地呈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应有的遗憾。近年来,国家更为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文物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对文物档案的内容、格式等提出了要求,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对在考古发掘中形成的档案也有了统一的要求:要求有考古发掘记录、工作报告等,对出土的文物逐一进行登记、编目、归档。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5个人围项目中脱颖而出,‘白是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其中,文物档案在评选工作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比如,“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历经四次水下考古调查,提取水下文物60个种类180余件文物,涉及船体构件、船载武器、船员生活用品等。其中,能确证“致远号”身份的遗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弹、十管加特林机枪、鱼雷引线、“致远”文字标识的定制餐具等。这些文物为中国近代史、甲午之战真实情况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文献档案可以对发掘工作起到补充和借鉴的作用。为逼近历史,在发掘工作开始前,考古工作者需要查找相关的文献记载。山野考古,需要注意“三种山野”,即考古的山野、文献的山野和口碑的山野。考古发掘离不开相关文献的辅助,针对文物考古还要相应地收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考古发掘中作为必要的参考和卒卜充。
三、文物档案在申请各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申遗档案是世界遗产保护组织必查项目,档案翔实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申遗的成败02014年张赛墓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匕个遗产点之一,成功人选《世界遗产名录》。但当初却险些失去这样的机会。申遗初期,国内专家认为张赛墓文物遗存少,对其真实性和文化价值表不质疑,为了证实张赛墓的真实性、完整性、文化及历史价值,通过对张赛墓的相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进行调查、搜集,工作人员搜集了大量的与张赛墓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实物、文字和音像资料。这样,经过专家对这些档案资料的论证,解除了专家对张赛墓真实性和文化价值的质疑,为张赛墓最终人选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料。
文物档案在申遗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文物工作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强调真实J吐和文物的文化价值的原则。这就要求文物档案人员要注重档案的日常管理,注重每一个环节形成的档案资料的搜集和管理,同时要注重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技术性很高的专业性工作,需要提供各方面的档案材料,如果不重视平常的文物档案管理,就会失去一些宝贵的机会,留下一些不应有的遗憾。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在以下几个环节注意做好文物档案的收集工作:考古调查材料的收集、考古发掘材料、考古报告、考古研究;此外,还要搜集整理相关史志、图书资料以及水文、气象、环境等参考资料。这些材料是申遗文本必不可少的档案材料。因此,文物档案是申遗工作重要的环节,文物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申遗工作的成败,在文物考古中要增强档案意识,提高认识,切实把文物档案管理工作贯通文物工作的始终。
四、利用文物档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
文物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利用文物档案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让“死”档案变成“活档案”,通过各种各样的文物展览,使人们更加了解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吸收更多的精髓养分,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光大。比如,以“让文化遗产融人现代生活”为主题的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其中登记可移动文物100125件,并建立了详尽的档案。档案包括名称、数量、质量、文物级别、藏品来源、完残程度、人藏时间、文物图片数据等14项指标。这些档案对了解西藏发展历史、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水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利用抗战文物档案展,讲述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其中,静静放在展厅一隅的一封遗书档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余奉命出征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者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这是川军名将傅常在上前线前留给妻儿的家书,看到英雄的笔迹,我们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还原了当时告别妻儿的感人场景,被将军的英雄情怀所感动。在这里档案生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作者:马红 单位: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推荐阅读:《安徽文学》杂志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安徽文学》国际统一刊号:ISSN1671-0703,国内刊号:CN34-1169/I,邮发代号:26-177,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