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8月1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民族文化刊物投稿的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路径,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文化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流失与对策,来解决和强化武术文化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路径》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给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带来契机,该片区应充分利用这一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文化;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片区位处我国西南几省(市),为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之地,该片区共有71个县(市、区),由于历史原因,该片区经济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万元。然而与落后的经济相比,这一片区的文化资源却很丰富,特别是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形成了以苗族、土家族、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具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经济建设是相联系的,在开发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对于推动这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新媒体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必要性
1.1新媒体可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媒体仍是该片区的主流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路径,使得受众从被动的接收方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网民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相互融合,交互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时间,使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传播渠道,从而使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1.2新媒体可让民族文化“火”起来
新媒体的出现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具针对性,武陵山片区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利用网络虚拟交往和虚拟信息,使民族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畅通。近年来,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那些长期靠口头传播或仪式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得到了快速有效地传播,如凤凰古城网的建设,把中国最美小城凤凰县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文化、民族工艺文化、民族节庆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民族生态文化整合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凤凰县的南方长城、勾良苗寨等生态旅游文化名扬四海,蜡染、银饰、姜糖等民族工艺文化及阳戏、傩堂戏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以图片、视频、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走向大江南北,并迅速为外界所了解和接受。
2新媒体时代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
2.1片区内信息资源获取与传播失衡
武陵山片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当地居民接触现代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时间较短,在信息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居民有很大的差距,面向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媒介资源数量少且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媒介系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存在不足,加之网络普及与手持智能设备的比率不高,所以在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该片区民族文化的传播还是主要依赖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人们缺乏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导致片区内民族文化与外界大众文化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2大众文化对片区内民族文化的冲击
大众传媒的逐渐深入,给长期处于传播弱势地位的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新鲜事物,他们一方面积极地了解外界社会,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渗入进少数民族文化之中,简化、同质化或解构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之新媒体的出现,让公众在传播扩散民族文化上有了更多的随意性,容易将民族文化进行商业化、娱乐化加工,使片区内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品质被逐渐弱化乃至异化,造成外界对片区内民族文化的认知模糊。
3新媒体时代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如何利用开发新媒介、新技术平台,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建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平台
新媒体时代,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的不断丰富,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媒体内容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数据库组织架构和信息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现实需要,因而,建立大数据库已成为民族文化信息传播必由之路。3.1.1建立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网络数据库将该片区内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工艺、民族节庆、民族体育、民族生态等特色民族文化信息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数据库分类收集整理,建立数字化民族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用户日常浏览习惯及搜索频次,有针对性地展示相关衍生信息,以达到方便用户查询,扩大民族文化传播范围的目的。3.1.2建立健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电子出版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在发生改变,多屏化的阅读与浏览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趋势,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如张家界日报《旅游周刊》电子杂志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扩大了张家界景区的影响力。所以建立健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电子出版物,推广网络电子书籍阅读,也是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的可选渠道之一。
3.2建构以虚拟技术为支撑的民族文化网络展示平台
利用网络3D虚拟技术整合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虚拟浏览,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确定人物的走向,观赏虚拟重现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完成游览景区民族风情的过程。如用户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景区内少数民资工艺品设计制作,并通过网络评选送出相关礼品。利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多媒体展示手段,让用户身临其境,这可大大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参与热情。武陵山片区地理环境独特,片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受地理位置影响,气候宜人、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片区内拥有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苗、土家、侗、瑶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等驰名中外的民族演艺文化;苗族银饰、土家吊脚楼、侗族酸鱼等服饰、建筑、餐饮文化独具特色。但随着部分地方政府的过渡商业开发,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正在快速流变或消逝。所以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储存并还原民族文化原貌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风貌,并且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一方面能减少对一些民族文化的冲击和伤害,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3建构以社交媒体为支撑的民族文化互动平台
微博、微信、直播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扩大了信息传递的范围。如张家界核心景区武陵源的官方微博@张家界旅游一开通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微博中,用户可以查询到张家界最新最全面的旅游资讯,及时了解活动信息,欣赏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族风情。微博的互动性让用户与景区沟通更加快捷方便,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游客,武陵源景区旅游局专门成立网络营销中心,安排专人对微博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随时更新发布景区天气动态、景区客流情况、房务信息、旅游实时动态新闻等,并推荐一些游览线路。通过微博直接和游客进行网上“对话”,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该微博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发展听众超过35万人,发布博文逾7000篇,已成为张家界对外宣传旅游的重要窗口。
4结束语
当然,新媒体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运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利用新媒体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介融入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去,让广大受众正确认知并了解民族文化,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探索出新媒体时代中适宜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作者:张冀 单位:吉首大学
《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流失与对策》
摘要:近现代以来,武术文化对西方体育模式的模仿逐渐使民族文化内容流失。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从学校武术教育中民族文化流失之肇始谈起,认为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与“赶英超美”的时代背景,是造成民族文化缺失重要原因,接着论述了民族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意义,并认为应当采取文化先行,并重技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开展武术文化工作的对策,来解决和强化武术文化教育中民族文化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对策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古代社会虽然统治者严格控制民间大众习武,但是在国家建设层面还是一直以武举的形式与文人科举考试几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军事,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考试,逐渐改由现代军事学堂。武术作为一种身体的教育,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被废除,但是在强大的惯性思维与文化观念的路径依赖下,是否可以完成废除武术成为了清末民初社会精英争论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土洋体育之争”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相互的争论中,武术能够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留得一席之地,并且在民国时期依附于国家建设体系,建立了武术的社会管理与运行体系,但现代教育制度与知识的兴起,中国人对西方理论的一面倒,使武术逐渐走向了西化的道路,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进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开始简单模仿西方竞技体育进行改造,逐渐走向了竞技。
在这种背景下的学校武术教育也逐渐远离了原来所依附的文化内涵,使原本具有深刻内涵的身体运动方式,简化为了单纯的肢体运动形式。于是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内容,几乎完全消失。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要求中小学将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纳入各学科,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武术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又逐渐被重视。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以武术教育与文化、武术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教育等为关键词,查阅了与本选择相关的研究资料,运用逻辑法、观察法等,从武术教育中“民族文化”流失的肇始谈起,接着论述民族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学校武术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可行对策进行了分析。
1学校武术教育中“民族文化”流失之肇始
1.1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之抉择
1840年以后,西方诸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二次世界大战暴发等系列事件,使中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彻底产生了怀疑,于是西化论逐渐占据了话语主角。武术文化方面,在孙中山、张之江等社会精英的支持下,中央国术馆成立、社会中的武术组织广泛建立,如“许禹生氏邀集武术同人在北京组设体育社,专培养武术人才,并在京设体育分社,大力士霍元甲氏邀集沪上要人组设精武体育学校。而吴志青所设之中华武术会,尤为后起之英。”,这些社会活动为武术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开展起着良好的奠基作用。1915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1次会议在天津召开,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之后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
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由于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现实呼声,以西方现代体育教育形式,来开展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成为了一些先进人士进行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必然,于是以马良为代表的《中华新武术》问世,开始在全国各级学校进行推广,并于1917年列为全国中学生正式体操,武术文化西化开始大范围增加。民国期间二届全国武术运动会开始以西方竞技体育形式进行武术竞赛,武术期刊中,也开始大量出版关于武术的解剖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现代学科对武术运动的解释。在中西文化冲突的抉择中,武术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被降低,甚至被遗弃。
1.2“赶英超美”是西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中国社会落后的局面,追赶现代化国家的脚步,中国社会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努力实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现代化国家管理制度。在当时的选择中,根据国际背景与我国的现实环境,最终确立了苏联的国家管理模式。武术教育作为国家建设中的一个方面,无形中被进一步的进行着体育化的发展路径。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呼声中,在呼吁武术入奥的现实追求中,学校武术教育开始向着身体锻炼、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向发展。学校武术、武术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都以培养具有高水平技术运动员为目标,社会大众习练武术的健身目的,也使其只剩外在形式。本来在传统文化的域境中,武术文化具有着培养尚武精神、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优化道德等多种功能,但是在“赶英超美”的现实呼声中,武术文化一边倒向的西化成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变异,使其蜕变为简单地具有健身与竞赛功能的身体运动,而缺失了几千年来文化滋养的遗存。
2民族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意义阐释
民族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意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存环境的改变,会造成武术文化发展的变异,不仅容易使武术文化中原来蕴含的民族文化内容遭到消减,而且也会与新环境相结合,产生出新的东西。武术中的民族文化是维系武术文化的传承命脉,因此,本世纪以来在武术概念的界定上便改变了以前的概念界定,强调“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地球村落中,频繁的人口流动与融合,使各民族的身份认同受到挑战,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武术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情感与认同,彰显和塑造民族文化性格与自信起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再次,在世界上众多的武技中,武术文化想独占一席之地,就必然牢牢抓住其民族文化内涵,张扬其个性,以特色和独创傲立于世界武技之林。另外,民族文化中儒家讲‘修身’、道家讲‘清心寡欲’、释家讲‘超尘’,无论是出世之学,还是入世之学,都体现了两个字:修炼———身心并练,”都可以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而进行教育。
3学校武术教育中强化“民族文化”教育之对策
3.1文化先行,并重技术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创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场所。但是近现代以来,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之进入现代学校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其原因在于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与现代新的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适宜的方式和目标。这种迷茫之中,只把武术作为一门简单的身体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它原来在社会中所彰显的功能与地位,就造成了武术在社会中生存的无所适从。因此,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应当强调其文化功能,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内容,将武术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内容重新在学校教育中予以强调。在强调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武术技术教育的强化,以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武术技术教育,再以技术教育反哺民族文化教育。
3.2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来开展武术文化工作
“失语,指失去自己的学术规则”。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全球化之结果,造成其它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力,统一以西方学术为蓝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着解读,一些学者指出,这种拿来的过程,不管是换了层毛色,还是变了变土壤,都逃脱不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异化,而造成世界文化资源无可挽回的衰落。因此,民族话语权力成为了本世纪来的热门话题。
在体育领域,武术文化一直以西方体育理论为蓝本的解读,也是一种失语之状,那么要想强调武术文化的功能,就应当重新强调其民族文化功能,使学习者能够了解与体悟到技术内容中的民族文化编码,而不单单以现代体育中的其它体育项目来简单的嫁接到武术文化内容中。这一方面,是努力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力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就像一颗活了上千年的枝繁叶茂之树,现在却要强行的将树头砍去,嫁接一枝新芽,其结果必然是小的新芽无法承受根深的营养供应,根深力足的树干要么枯死,要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出更多的枝叶。显然当前武术文化正发展出更多的枝叶,进行着新的重构,但如果不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中国武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呈现混乱的局面。
作者:张伏伟
推荐阅读:戏剧文学(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吉林省戏剧创作评论室主办。是进入ISSN系列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已被CNKL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知网"的同类期刊中具有高频点击率。2012年6月,被吉林省出版局、吉林省质量监督局联合命名为"精品期刊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