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1月0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邓小平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对于把握和应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它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邓小平理论还存在着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科学理论体系
“文革”结束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突出。由于我国历史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科技革命对西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紧迫形势下,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应运而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仅有着远见卓识的才能,更有着迎难而上的崇高品质,他深刻把握到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仅积极探索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更要搞清楚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它不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状况,更继承了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如今,仍有不少人认为邓小平理论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甚远的距离;甚至有人公开宣称中国看起来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质上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一些人认为中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大、干部腐败、工农权益受损等都表明中国走的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传承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予以创新,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为国家所用,就必须使之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相结合。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基于本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其经验的正确总结,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进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尽管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可能会在许多不同的方面进行创新,各有其特点,但其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都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用马克思主义摆脱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同富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认真学习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脉”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且表现为一种彻底的科学精神。
邓小平理论是对工人阶级运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且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工人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做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它严重阻碍了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标志。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不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更包含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走历史必由之路的真正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深刻把握住了这些精神的实质,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之“脉”。
(二)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一切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应具备的特征和品质,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也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品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主义一样。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具有特殊的含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而邓小平理论是在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时代下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是与时俱进地实践超越和理论创新。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人类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其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唯物史观告诉人们,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剥削劳动,进而揭露了在社会化生产的历史条件下,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出现,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列宁思考和解决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俄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问题,继续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掌握国家权力的工农苏维埃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国内外严峻形势,实行帝国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后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然而这并不是列宁主义的过错。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仅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经历重重曲折,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之后,他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虽然毛泽东晚年有过一些失误,但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体来说,我国在毛泽东时代的革命事业是辉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
邓小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面临着特殊的问题。面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挫折,面对“两个凡是”对人民的影响,面对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遭受的各种困难,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历史经验,认真分析中国现实状况,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践中,不仅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积极探索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制定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充分肯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得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而毛泽东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则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总趋势,与时俱进,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二、邓小平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历史地位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包括改革开放理论、人才理论、就业理论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现实意义,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 改革开放理论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理论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改革开放理论意义的认识,以改革开放理论继续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一方面,其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提高。改革开放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持续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并且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如今,改革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今热门的话题,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
同样地,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我们才能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吸收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包括资金,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有利于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稳定。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会涉及利益的调整,而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使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和谐友爱,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人才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人才理论对于我国的发展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真领悟和学习邓小平人才理论对于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以及发挥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其有利于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邓小平人才理论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要培养人才,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启示学校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今,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各国为了能够拥有主动权,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更重视教育的力量。
我国教育虽然日渐兴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前,学习邓小平人才理论,并把其运用于我国的教育当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其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教育重在培养人才,而如何把培养出来的人才充分利用,以此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行。邓小平坚决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这对我们现在的人才选拔也是有很大的启示的。我们不能只看对方有没有学历,或者有没有身份、地位,而应该全面地看待他们;也许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是那么出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身上其他的闪光点。邓小平人才使用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放手提拔、大胆使用”,这对我们现在的人才使用方面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我们只有“放手提拔”,对人才在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提高,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在某些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待遇,提升他们的职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就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就业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如何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把邓小平就业理论灵活应用于我国现今的就业问题中,那么邓小平理论将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其有利于提高对中国就业问题的认识。邓小平就业理论强调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严重性,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就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长期存在的;就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数量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未就业;另外,农村许多村民的工作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就业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解决当前中国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就业问题必须被高度重视,它具有长期性,解决就业问题永远在路上。
另一方面,其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路。邓小平就业理论分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和思路,我们应借鉴这些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如,邓小平理论强调解决好就业问题很关键的一项工作是注重智力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劳动者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而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注重智力投资,必须重视教育,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邓小平就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邓小平就业理论,不仅要领悟邓小平就业理论的科学之处,更要针对中国现今的就业形势,基于中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对邓小平就业理论予以创新,在邓小平就业理论基础上,探索更多更有效的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现实路径。
三、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性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时代,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结合新的实际,对邓小平理论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深入研究共同富裕理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阶段。”[4]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显着提高,人民的生活也有了显着改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交通也更加便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不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富差距较大--沿海地区如上海等城市经济状况明显比内陆地区好,无论是住房、环境、饮食,还是休闲娱乐设施,沿海地区都比内陆要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内陆要高;而且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明显--农村交通不便,教育落后,而城市交通便利,教育条件好,农村村民的收入普遍比城市居民的收入低,而且收入差距较大。
有人说,这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带来的,这也不是全无道理。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他的设计和思考,他创造的理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很长时间都必然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怎样看待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理论是否科学,如今我们应该怎样在邓小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共同富裕理论,这些都需要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深入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5]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性理论,其他一切理论都是由此展开的,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观察事物立足点就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了。邓小平提出时,并没有肯定地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来还反复求证。而正如我们所见,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改变着现在的社会面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如今的手机通讯避免了以前的各种通讯方式的弊端,使得通讯更加方便快捷,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为通讯方式的更加先进而变得更短了;过去人们查阅资料主要通过图书等查找,而如今普及的电脑等新型查阅资料的方式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资料更具有完整性,查起来更快,效率更高;过去人们出行几乎全部靠步行,而如今,各种新创造的出行工具不断更新,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而这些变化都源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医疗、教育设备更加先进,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先进,产业发展更加迅速,生产力大大提高,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要转变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上。21世纪以来,高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越来越显示出其深远意义,同时也要求我们深化对这一论断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谁代表第一生产力,对今天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认识,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
[2] 王秋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进程[J].改革与开放,2016(8).
[3] 李崇富.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進的科学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4] 潘玲霞.“共同富裕”与“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5] 龙平平.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和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J].党的文献,2013(1).
相关阅读:发表党建文章的刊物有哪些
党建顾名思义指的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