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1月0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拉到”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也具备了话语标记的一些特征,可作为一个话语标记。下面文章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语料展开分析,对话语标记的“拉到”演变痕迹进行详细论述,详细的介绍了其修辞功能,希望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展开研究,从而开辟出修辞学的创新研究途径。
关键词:“拉倒”,话语标记,演化轨迹,修辞功能
话语标记在互动性言语交际中经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连贯手段。它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着前后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话语标记在修辞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修辞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使用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言者的表达意图得以很好地实现,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而话语标记往往标志着说话人对所说的话语的立场和态度,或者是对于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的角色的立场和态度,而这正是修辞的目的所在。因此,掌握了话语标记的标记性用法,就意味着能付出最小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明白说话人的表达意旨,从而进一步实现言者的修辞意图。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预设,对话语标记“拉倒”的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随着“拉倒”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的高频使用,在言语交际中已经出现了标记化倾向。如:
(1)若说老古板,包装有什么不好?佛都要金装。翻案有什么不是?翻案好翻身。拉倒吧,请看苦茶斋中,不好发现这些意思。
(林斤澜 《聊天和做梦》)
(2)他不再去追袁天成,却反拉住能不够的胳膊说:“婶婶!拉倒吧!回去吧!叔叔是个老实人,不要再跟他闹了!
(赵树理 《三里湾》)
目前学术界关于“拉倒”的个案研究很少,且研究的范围极为有限。李慧通过对“拉”和“倒”的历时演变以及两者结合方式的分析,研究了非句法结构“拉倒”的主观化与语法化过程,但并未能深刻地分析“拉倒”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曹旸旸、秦兆平(2012)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及其变体进行分析,认为“拉倒吧”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视为一个话语标记,其核心义为“否定或修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进而达到制止对方行为的目的”。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不仅把“拉倒”视为一种修辞意图的实现方式,同时,还认为“拉倒”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语言单位,而应该通过对其原始用法分化过程的考察,细致描绘多个“拉倒”的存在,从而理清它们之间的脉络关系,全面描述“拉倒”的修辞功能。
一、“拉倒”话语标记身份的界定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拉倒”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相关工具书也鲜少把“拉倒”作为一个词条单独收录,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对“拉倒”做过简单的解释:“<口语>【动词】算了;作罢:‘你不去就~”。“拉倒”表示“作罢”、“算了”意义的例子很多,如:
(3)不信拉倒,反正我有证有据,咱们见了太君再说也行。
(李晓明 《平原枪声》)
(4)好吧,爱怎么反就怎么反,就是锅里这些面,煮干了拉倒!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通过对更多语料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发现“拉倒”的意义有进一步虚化的倾向。如:
(5)拉倒吧。我不至于连这点自知之明没有。我专门写婚恋情感我还不知道男人?
(电视剧 《新结婚时代》)
(6)春玲立即气愤地说:“拉倒!谁能给落后分子当媳妇……”可是话没说完又住了口,有些难過地垂下头。
(冯德英 《迎春花》)
例(5)、(6)中的“拉倒”和例(3)、(4)中的“拉倒”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第一,这两个例句中的“拉倒”相对独立,不与任何相邻的成分结合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
第二,在句中无实意,而且“拉倒”的有无并不影响所在语句的合法性(虽然删去会对语句的连贯性有一定影响),主要是起语篇联接的功能;
第三,“拉倒”在句中有语音上的停顿,可以与其他句法单位区别开来,并且常在其后面添加语气词“吧”;
第四,“拉倒”表明说话人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态度、主观认识以及交际状态的转变等。
例句(5)、(6)中的“拉倒”与话语标记的典型性特征相对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这两句中的“拉倒”属于话语标记。
二、话语标记“拉倒3”的演化轨迹
在现代汉语中,“拉倒”常常作为话语标记出现,但同时也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元语用功能。在历时状态下比较“拉倒”的不同用法,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倒”的演化轨迹。
通过CCL语料库检索,我们发现“拉倒”早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就已出现,但是数量不多,仅有三例。到了清代,“拉倒”的使用频率已经大有提高,并且初步有了虚化的倾向。到了现代,“拉倒”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话语标记,常常出现在否定语境中,并带有不满、宽慰的语义,具有修辞功能。下面将简单分析话语标记“拉倒3”的形成过程。
(一)作为述补短语的“拉倒1”
“拉倒1”最早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出现,共有3例,都是动词性述补结构短语。状态形容词“倒”用来修饰动词“拉”,表示“拉”的结果。如:
(7)那个敢望着他呲牙笑一笑儿,吊个嘴儿?遇喜欢骂两句;若不欢喜,拉倒他主子跟前就是打。
(明 《金瓶梅》)
(8)西门庆只说丫头要走之情,即令小厮搜他身上。琴童把他拉倒在地,只听滑浪一声,从腰里掉下一件东西来。
(明 《金瓶梅》)
在这两例中,执行“拉倒”这一动作的是人,被”拉倒”的对象也是人,总之都是看得见的事物,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到了清代,“拉倒”的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在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拉倒1”的用法。如:
(9)余秀英正在那里冲杀,忽见一道红光从自己顶上罩下,知道不好,急思躲避,哪里来得及,早被捆仙索将他缠住,拉倒在地。
(清 《七剑十三侠》)
(10)有一个伙计冲过去,伸手要拉武杰,被武杰一攥他腕子,拉倒就地。
(清 《彭公案》)
(11)小人初时认真救火,也奔上房去,拉倒了几间大屋;后来见是天意,兼恨这班贼秃窝藏妇女,心便懒了。
(清 《野叟曝言》)
(二)作为抽象动词的“拉倒2”
清代时,除了用作动词性述补结构短语的“拉倒1”之外,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新的用法,如:
(12)你们这件事闹翻了,他们穷了,又是终年的闹饥荒,连我养老的几吊棺材本,只怕从此拉倒了,这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呢!
(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例(12)中的“拉倒”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实在的东西了,也不太能找到对应的物体了,“拉倒”意义已经有了虚化,大致可以用“罢了”、“算了”代替,我们将这种意义初步虚化的用法记为“拉倒2”。
到了近代,“拉倒2”的用法已经逐渐固定,成为口语中常见的一个表示抽象意义的动词,意思相当于“算了”、“得了”、“作罢”。如:
(13)何达武道:“你不信拉倒,算我没说。”
(民国 《留东外史续集》)
(14)你快给我去,好好的对他说,他真要摆格,交情就是这一次拉倒。
(民国 《留东外史续集》)
(15)王爷只能点点头:“大主意你拿,你愿意去就去,你不愿意去就拉倒!”
(民国 《雍正剑侠图》)
我们认为,从“拉倒1”到“拉倒2”,是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当“拉”与“倒”还只是短语层面上的组合时,其意义具体实在,对应的是概念系统中的“行域”;当“拉倒”表示“算了”、“得了”、“作罢”的抽象意义时,已经从实际的行为域投射到了心理上的认知域。“拉倒”从述补短语“拉倒1”到抽象义动词“拉倒2”的演变过程正是其从“行域”经过隐喻演变为“知域”的过程。
(三)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3”
由“拉倒1”到 “拉倒2”,它的虚化过程并没有完成,仍在继续,并最终形成了话语标记“拉倒3”。“ 拉倒3”最早在清代就已出现,但仅有2例。如:
(16)褚一官说:“拉倒罢!老爷子,你老人家无论叫我干什么,我都去。独你老人家的酒,我可不敢动他”
(清 《侠女奇缘》)
(17)与他做什么寿?拉倒罢。
(清 《绿野仙踪》)
到了现代,“拉倒3”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有了标记化的倾向。我们认为,充当话语标记的“拉倒3”主要是从“拉倒2”经过主观化而来的。
从形式上看,“拉倒2”常常出现在陈述句的句尾,不能独立成句,其目的是陈述一个事实;话语标记用法的“拉倒3”则可以独立成句,除了用于陈述句之外,还可用于祈使句,体现出言者坚定的主观态度。
从功能上看,“拉倒3”传递了言者要求听者认清事实的请求,让听者能够把握语义重点,从而以较小的心力取得较大的效力。因此,相较于“拉倒2”而言,“拉倒3”的人际功能、情态功能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总之,话语标记“拉倒3”由“拉倒2”演变而来,形式上的区别就是“拉倒3”后的事实陈述已经不再是背景信息,体现了言者坚定的主觀态度;就功能上而言,话语标记“拉倒3”则主要体现了人际功能的强化。
三、话语标记“拉倒3”的修辞功能分析
在分析了“拉倒”的演变过程之后,我们将对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3”的修辞功能进行全面的描述。
(一)语篇组织功能
李勇忠在《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2003)一文中指出,“语篇组织功能是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把零碎的不连贯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的话语。话语标记在语篇组织方面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组织话语,构建交际语境,保持话语意义连贯”。我们认为,话语标记的语篇组织功能,主要指会话双方为话语深层语义关系上的连贯所付出的努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拉倒”主要位于句首,其次是用于句尾,虽然也有位于句中的情况,但数量有限。“拉倒”在语篇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话题延续和话题结束两个方面。endprint
1.话题延续。话题延续功能,即指话语标记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功能。它可以将语句的前项和后項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话语单元。如:
(18)大家都坐着,只有他独自向壁,这不大好受。在这个工夫,他马马虎虎了,拉倒吧,就站站会儿去,向墙角吐吐舌头。
(老舍 《牛天赐传》)
(19)舍儿也就顺势推托起来,说:我本来就不想去求嘛!拉倒吧!为这事儿,玉儿妈跟顾凤莲断绝了来往。
(戴厚英 《流泪的淮河》)
例(18)用“拉倒吧”连接对于“罚站”这一处罚方式前后态度的转变;例(19)用“拉倒吧”来连接舍儿的推脱,使语句前后连贯,形成一体。
2.话题结束。话题结束功能,是指言者通过话语标记表达希望结束当前话题或行为的意图。如:
(20)自成对摇旗和李过小声说:“弟兄们都没有酒喝,有时连肚子也吃不饱,你们别大声吆喝,悄悄儿吃几口拉倒吧。”
(姚雪垠 《李自成》)
(21)我要回国,他不干。我说,拉倒吧,你们的天堂,你们的下个世纪。
(《读者》合订本)
例(20)中,“拉倒”位于句末,有一种劝阻的意味。李自成企图通过对摇旗和李过的解释,让他们不再嚷嚷,从而结束当前话题;例(21)中,“拉倒”位于句中,用一种不耐烦的语气否定了对方想要留在国外的建议,表达了作者想要结束这一话题的意图。
(二)语境顺应功能
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最早由Verschueren提出。在他看来,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是为了使语言功能能够更好地发挥、使交际过程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认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究竟使用何种语言手段必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因素综合考虑。因为在听说双方交际的过程中,听说双方对所处的语境信息是十分敏感的,只有顺应语境的话语手段,才有助于交际的完成。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拉倒”基本处于否定场景中。否定场景即言者利用一定的言语手段去强调、申明、提出客观上或者自己主观上认定的事实,从而驳斥、否决交际对方的看法、观点或态度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拉倒”在否定场景中所具有的语境顺应功能,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种用法:
1.否定对方的想法或阻止对方的行为。
(22)就算是爱情也得回避,康伟业决定。情况太复杂了,一边自己有老婆,又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一边是刚刚开放的花朵,新派又时髦,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拉倒吧!
(池莉 《来来往往》)
(23)永强娘:我看还是小蒙好。
谢广坤:拉倒吧!香秀可是干部家庭,长贵还要调到镇上,以后的好处大了。
(转引自曹旸旸、秦兆平)
例(22)中,康伟业“拉倒吧”否定了自己想要出轨的念头,对自己这种不可取的意念进行了制止;例(23)中,谢广坤用“拉倒吧”否定永强娘的想法,语气生硬,直截了当。
2.不耐烦地否定对方,有一种回避的意味。
(24)老舍自己就是个没有经过改造的知识分子,他哪能写好符合我们要求的电影剧本?怎么改也改不好。干脆,拉倒吧!
(齐锡宝 《老舍先生奉命写〈人同此心〉的前前后后》)
(25)这时候那三个跟来的老头打退堂鼓了,说:“拉倒吧!老寿,咱几个上县里去算是哪门子呀!”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例(24)中,用“拉倒吧”来否定老舍的创作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不耐烦地回避。
例(25)中,“那三个跟来的老头”用“拉倒吧”来劝阻老寿不要去县里,有一种强烈的回避意味包含其中。
(三)元语用功能
元语用功能是一种大脑思维功能,是指人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在大脑中所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而这个思维过程在运转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参考交际目的和语境信息,从而对语言手段作出相应的协商和调整,最后作出恰当的语言选择。
“拉倒”常常用来引出不同的态度、语气,强调言者认知倾向上的变化。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话语标记“拉倒”的元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劝慰标记。话语标记“拉倒”位于句中,常常可以用来缓和语气,表达一种劝慰的口吻。
(26)他不再去追袁天成,却反拉住能不够的胳膊说:“婶婶!拉倒吧!回去吧!叔叔是个老实人,不要再跟他闹了!
(赵树理 《三里湾》)
(27)他的话都有分量,可靠,带出来“照办呢,自有好处;不愿意呢,拉倒,我还有许多人可以差派!
(老舍 《文博士》)
例(26)中,用“拉倒吧”来劝阻婶婶不要再闹了;例(27)中,用“拉倒”来表达一种不在乎的口气。在这两例中,“拉倒”都起到了一种舒缓语气的作用,使得语句节奏平缓。
2.不满标记。话语标记“拉倒”常常表明了不满的情绪难以或无需再用更多的话语表达,有时还传递了言者的无可奈何。如:
(28)我一把夺过背心来:“拉倒吧!光我这件背心还是两元多买的呢!”
(梁晓声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29)“拉倒吧!有干净无瑕的潜意识么?尤其你们男人的!”她继续抨击他。
(梁哓声 《表弟》)
例(28)用“拉倒”表达了对于对方不爱惜自己背心的行为的不满;例(29)用“拉倒”表明了对男人没有“干净无瑕的潜意识”的不满。
四、结语
“拉倒”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话语标记。它由表达空间关系投射到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命题的态度、看法和情感,又进一步发展为在特定的语境中起话语标记的作用,经历了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投射,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基本功能。本文对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的演化轨迹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并探讨了其修辞功能。以期通过对一批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展开同样的研究,找出其中不同动因与标记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修辞学开启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慧.非句法结构“拉倒”的主观化与语法化[J].考试周刊,2012(78):14-15.
[2] 曹旸旸,秦兆平.论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 (4):65-67.
[3] 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60-62.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
[5] 乐 耀.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形成看会话中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J].世界汉语教学,2011(1):69-77.
[6]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1.
[7] 刘丽艳.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8]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9]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 2004(3):222-231.
[10]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4(3):20-32.
[11] 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 张先亮. 汉语短语语义语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推荐阅读: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类核心期刊投稿目录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创刊于19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语言文字应用学术刊物,是国家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有语言文字规划、语言文字规范、推广普通话、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 2016年 第4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