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1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民歌是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瑰宝,是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俗风貌的重要载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并且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民歌形态及特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就从蒙古族民歌入手,对其发展及演变进行了重点探索。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发展;演变
蒙古族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不仅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还具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艺术,比如民歌、民族舞蹈等等。在广阔富饶的大草原上,蒙古族人民往往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来直接表达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特别是蒙古族民歌,以其悠扬高亢的曲调以及丰富的内容,不但向我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还像世人展示蒙古族气势恢宏的历史,在反映蒙古风土人情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蒙古族民歌的起源
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们展示其美好生活愿景、抒发自身情感以及记录民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像世人展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蒙古族民歌而言,主要起源于蒙古族祖祖辈辈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当中。在其实际的起源发展过程中,蒙古族民歌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部落阶段,对于蒙古族而言,其祖先大多是以部落及氏族的形式进行生产生活,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林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也大多是以狩猎和采摘为主,在这一时期,蒙古族民歌主要是以狩猎歌曲、短调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强烈舞蹈性;在内容方面,也主要是以狩猎活动及寓言性叙歌为主。[1]
总结来说,在这一时期,蒙古族民歌有着较强的朴素性及原始性。其次是迁移阶段,其主要指的就是公元7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蒙古族部落迁移至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一代,并且在这一时期,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及经济形态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蒙古族的畜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蒙古族民歌的风格也逐渐确立,长调民歌出现。最后是新时代阶段。所谓的新时代,指的就是19世纪末至今。
自19世纪末,一部分蒙古族游牧民众开始脱离传统的游牧生活,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从游牧向农业过度,并且开始定居。在这一背景下,蒙古族村落以及农牧经济形态出现,蒙古族民歌也涌现出了诸多新的短调民歌,这种短调民歌由于是在传统短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的,故又被成为“新短调民歌”。
二、蒙古族民歌的具体特点及种类
蒙古族民歌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都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蒙古族民歌而言,如果按照题材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叙事、狩猎、赞歌、牧歌、儿歌、礼仪风俗、思乡曲等等;如果依照体裁分类,则可以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种。对于蒙古族民歌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其特点进行重点阐述。
首先,结构音阶。蒙古族民歌的结构音阶主要是以中国最为传统的民族调式体系为基础,在音阶方面,其主要是以不存在半音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主,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蒙古族民歌主要以羽和徵为主,其次为宫和商,角基本在蒙古族民歌中很少出现。
其次,旋律线条。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主要是以拱形线条和抛物线型为主。由于蒙古族民歌的音域较为宽广,因此,在实际的表现过程中,极进或者跳进的现象经常想出现,这也是蒙古族民歌中非常独特的一个特点。总结来说,对于蒙古族民歌而言,其主要的特点为:具有较强的曲调性和较弱的节奏性。[2]
三、蒙古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变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音乐艺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就蒙古族民歌而言,在新时期也同样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古族民歌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两个个阶段,21世纪之前这一阶段和21世纪之后这一阶段。首先是21世纪之前。
所谓的21世纪之前,泛指的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至2000年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可以将其详细划分为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蒙古族民歌而言,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并且呈现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的趋势,具体代表作品有《敖包相会》、《赞歌》、《草原之夜》等等。
自改革开放以后,民族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及艺术融合趋势更加明显,蒙古族民歌也从不同的音乐形式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这样一来,其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其次是21世纪以后。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文化以及不同音乐艺术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频繁,诸多现代性极强的蒙古族民歌作品也被广泛的创作及传播。对于新世纪以后的蒙古族民歌而言,其发展及演变主要呈现出音乐形式更为多样、音乐表现更为丰富、音乐风格更加大众化的特点,不仅如此,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蒙古族民歌歌手,例如乌兰托娅、凤凰传奇、布仁巴雅尔等等。就这一阶段而言,其民歌音乐作品也非常多,较为代表性的有《套马杆》、《月亮之上》、《吉祥三宝》等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社会的长效发展,蒙古族民歌也在原有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在从业人员的努力下,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对民歌进行创新,并且经过多年的努力,蒙古族民歌也得到了较大演变与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宇红.蒙古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变[J].北方音乐,2017,37(09):25+29.
[2]王秀梅.浅谈蒙古族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J].大众文艺,2015(20):29.
文学方向刊物推荐:《大众文艺》(半月刊)曾用名(俱乐部;河北文艺;河北故事;大众文艺(理论))1956年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大众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期刊,邮发代号:18-45,国外发行代号:M6113。